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IE之路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9/26 9:13:4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被测量系统的作用,我倾向于一个看法——越是准确的预测越不可能成为现实;凡是成为现实的预测都是本来不准确的预测(但绝大多是预测都是不准确的)。

比如造谣,很多的谣言被人听信而成为现实(或类似效果),比如屯盐、屯醋一类的谣言;很多预测,比如中国房地产泡沫崩溃,我认为是很准确的预言,为什么没有实现——因为它被说出来了。我知道有人要在某地某时暗杀美国总统,我说出来了,你说美国总统会死吗?

有时候我想,是不是有一个月光宝盒来装下各自的预言,等到那一天再来看。 嗯,有一些剽窃了“薛定谔的猫”那“测不准”的思想。

27. 解释、预测和控制

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的缘由和机理进行研究,可以说是解释,并从中总结出一般规律。 根据一般规律,对未来发生的事情进行推断,这就是预测。

但是因为我在前面说的原因,预测很难完全的准确,在事情发展的进程中,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控制事情的进程和走向,及时采取措施,使之达到或接近你的目标。其间,你不仅仅需要用到基础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人性的洞悉,直觉与情商,个人影响,稍纵即逝的机会把握,等等。都是你控制事情的手段和方法。

控制究竟有多么重要?我举几个学科的例子: 心理学的目的?(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什么?(目的是解释,预测、引导、控制、激励) 管理内容涵盖哪些方面?(计划、组织、指导、控制、创新)

项目管理的工作?(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项目的目标) 品质管理是Quality Control(控制),以两个缩写字头,称为QC。 …… 所以说,大家利用好“控制”,很多学科都学习到了1/6 - 1/4的精华了。

控制虽然是一种事后的动作,有些事情,即使注定了失败,通过良好的控制,也会将损失降到最小。

对于自信。我非常喜欢弗洛伊德对荣格说的那段话:你是我过继的长子,我的王国的王储和继承人。

弗洛伊德所说的自己的王国,就是指的精神分析领域。在一个哪怕很窄的领域里面建立自己的位臵,也就成为这个王国的国王。现在想想,每个人也只能成为自己王国的国王。 28. “自信”的标准工时

世间哪有标准的“标准工时”,也许设备尚能标准,可是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年纪……准确的标准工时是不存在的。曾经有个IE顾问,他用秒表测得了标准工时以后,对瓶颈工序换动作快的人,就可以改变整个生产线的平衡率。这是一种对标准工时的玩笑。

PTS法计算的标准工时,可以理解为一种社会平均的速度和成本,可以作为效率的目标和排产的依据;秒表法计算的标准工时是具体作业者实际的作业时间,是一种实绩。看着实绩朝着目标努力,中间的过程就是“学习曲线”。所以车间的“标准工时”是动态的。

我从来不在用秒表侧标准工时的时候使用“评定系数”。科学就是科学,引入了主观的因素我觉得是一种倒退。话说回来,用秒表测工时易,用心观察人的内心表现难。难多少,十倍都不止。因此,我在教授技术员或是工程师使用秒表法的时候,不要他们使用“评定系数”,而是告诉他们如何不让被测者不安的技巧。

无论如何,都是没有绝对标准的“标准工时”存在,作为一个IE工程师,一定会被车间和现场的人指责标准工时不准确。作为专业的人,对自己的专业要自信:如果你在追求完美的标准工时,每一次的指摘你都将去对应,力求完美;但是如果你承认不存在绝对标准的“标准工时”,那么你可以不太理会车间的诉求。

为何?经常的修改,甚至不是修改,仅仅经常查证,都会给车间及其他非IE的人员一种对自己的专业不自信的认识。久而久之,会危害你作为IE工程师的威信,而不仅仅是危害标准工时的威信。

如果你的方法和原则没有出错,你可以告诉他们,你是专业的IE工程师,你计算的标准工时是最科学的,是你们通过努力一定能够达到的,没有达到就是没有努力,或者还没有找到窍门,你计算的标准工时必须要执行。

这样做会给公司带来麻烦吗?概率学上来讲不会,统计学上来讲不会……公司不会因为你这样有任何损失,反而可能你为公司创造了价值。

一个不偏心的人,他计算标准工时如果是公平的,那么即使存在合理的误差,一定也是一个正态分布的误差,而不会出现偏态分布。和售货员找钱一样,一般而言,如果找少了,客人一定会说出来;如果找多了,客人就不告诉你。总之,如果你每一次被人发现找错钱都纠正,长期来看,售货员一定是贴钱的。

IE工程师给车间配发标准工时也一样,车间只会找出你计算少了标准工时的错误,而不会告诉你哪里算多了,需要你纠正。如果你不修改任何错漏(当然原则性的错误要修改,比如漏工序),总的来说,公司没有多给工时,车间也没有少得工时。

告诉车间——我是最专业的,不会出现错误,那么请按照我的标准工时来生产,你们做得到,我了解。

如果车间习惯了你的做法,有机会你发现自己的标准工时有重大错误(人不可能不犯错),吓出自己一身冷汗,突然想到车间居然没有找你,因为他们以为找你是没用的。尽快将这个错误纠正,并找个理由更新文件,主动大方的承认错误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毕竟你“错”得很少很少。

29. 作业者的个体差异

在我最早服务的公司,有一个G9(好像叫这个)的概念,就是所谓“生产效率统计对象之外”的作业者,这些作业者的年纪很大,已经不能具备竞争生产效率的能力,离退休不远了。也许未来的中国工厂,这样的作业者会越来越多,如果工厂可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我们即使不看作业者的年纪,就我观察到一个规律:

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体态偏胖的作业者虽然四肢躯干的速度不快,但十指的工作速度是高过平均值的;而体态轻盈的作业者虽然肢体运动速度比较快,但是十指速度偏慢。

我也思考过我观察到的这一现象的是否存在科学的道理,如果按照《进化论》用进废退的原理,胖人因为身体四肢和躯干运动比较费力,就会尽量减少这部分的运动,转而以来手腕和十指来处理多数任务。而瘦人不存在这方面的压力,因此手腕和十指“用进”的程度不高。

具体到工序内,比如焊锡、小零件加工装配一类的限定工作区域在很小范围的作业,胖人的作业速度和效率是比较高的;而需要比较大范围的工作区域,比如零件离得较远,零件尺寸较大,在制品的加工面较多,需要作业者的身体大幅度的运动,瘦人就比较合适。

在分配工序的时候,扬长避短的使用作业者,对于生产线多少都会有些帮助吧。 30. 公共汽车的博弈

我的工作经常外出,而胯下又没有坐骑,公共汽车成为不二选择。

在漫长的坐车生涯中,我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要么半天等不到车,要么汽车要来就是好几辆扎堆。

我认为,这是各路汽车司机之间博弈的结果。假如从起点站发出的汽车,都是很有规律,而每个车站的候车人数的增加,也是很有规律,那么开在前面的那辆公共汽车,一定能够希望自己能够多拉一些客人,于是最前面的汽车放慢了开车的速度,这样也许本来按时到站可以接到40个客人的汽车可以装到50个客人。但是后面的汽车也不是傻瓜在开,他知道前面的司机也很聪明,于是会加快开着的速

搜索更多关于: IE之路 的文档
IE之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c0un0q0cn44s0w0dy0z_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