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读记记“审阅、陈设、极其、转椅、隔壁、记录、浏览、思索、热腾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4.领悟本课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人格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从周总理工作劳苦和生活简朴两方面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领悟本课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人格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进程:
一、自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词
先让学生通读一遍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不止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思考下面的问题:“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叙述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找出有关语句,画下来。”还可以让学生读读生字词并结合课文理解。 二、抓住重点词句,探究课文重点内容和语言表达
1.讨论:课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周总理工作的“劳苦”?哪些句子写出了生活的“简朴”?哪些词用得特别好,突出了周总理的“劳苦”“简朴”?要求学生先找出句子,再找出词语。
2.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相机诱导。比如,学生如果讲到“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中的“极其简单”用得好,说明周总理办公室的陈设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时,教师可追问:能不能把“极其”换成“相当”“很”“十分”等词语呢?以便让学生体会到课文用词的准确、贴切。 三、朗读、背诵及说、写练习 1.全文朗读。
要注意对重点句子和关键词语朗读的指导。如,读“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总理”和“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时,要充满自豪感。前一句,读国名时要慢而有力;后一句,要强调“这样”,读出反问的语气。
要安排充分的时间,采用自读、同桌互读、小组轮读、齐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恰当地处理朗读的重音、停顿、语调和速度。对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可让一名学生高声领读,全班学生轻声伴读;在读到作者内心独白时,可安排多名学生一遍一遍地接连不断地反复诵读,造成一种深沉的反复不断的赞叹气氛,好像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在呼应作者似的,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陶冶和思想的感染。 2.片段背诵。
先引导学生分清最后两个自然段内容的侧重点,前一自然段重点写作者对自己说的话,后一自然段重点写作者想对全世界说的话;然后帮助学生理清这两段话的表达顺序,最后引导学生提取主导词: 对自己:新中国、一夜、劳苦、简朴
对全世界: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夜、每个夜晚、你们看见过吗 这样指导之后,让学生反复诵读,然后背诵。
口语交际?习作三
教学目标:
1.通过相互倾诉自己的理想,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应对和表达的交际能力,同时培植学生表达的自信心,树立良好的理想观。
2.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习作,表达自己内在的真实体验,并能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评议与欣赏,感受习作的快乐。 3.尝试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数:3课时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收集以“理想”为主题的名言警句等,帮助学生积淀文化底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创设交际情境
1.故事感染激发
郝副营长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了。“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正是这样美好的憧憬,这样朴实无华的理想火种,点燃着郝副营长勇往直前的心。我们没有理由不说,郝副营长的理想是崇高的。 2.激发交流愿望 二、提升交际能力
1.自我倾诉,组织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敏捷性) 2.指名交流,了解情况。(在表达的自信上着重评价) 3.师生交流,学习技巧。(在表达的技巧上着重引导) 4.生生交流,运用技巧 三、全班互动交流 1.指名倾诉自己的理想。 2.师生倾听、评价
小结: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大家畅谈理想,发言各有见地,颇为精彩。把你们交流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同学们敞开心扉,让自己心中的理想流淌于笔端吧! 二、阅读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以《我的理想》为题,完成一篇习作,要写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以及准备怎样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根据本组课文,提示学生可以尝试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三、学生进行习作
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四、习作评改 1.自改自评
a 教师出示下水文,留下修改的痕迹。说一说:
b 细读自己的习作,修改写错的字、用错的词,写得不通顺或不完整的句子、加错的标点等。
c 用符号划出自己认为闪光的地方,并向全班展示读,其它同学倾听、评价。 2.互评互改 a 交换作文
b 再读作文,全面检查与润色。 3.全班交流 a 指名朗读作文。 b 师生评议
五、誊抄作文,汇编成册
今天,我们用笔播种了希望。每个同学的理想都是一粒种子、一个渴望。这次习作我们就以“种子”为序,将大家的习作汇编成册。拜读它们,我们仿佛在触摸着一颗颗萌动着的心。祝愿大家的理想能够早日变为现实。
回顾?拓展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并试着运用。 2.积累革命诗歌。
3.推荐好书,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词语盘点”
1.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积累本组词语,进行听写或抄写。 二、交流平台
1.读一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在交流什么?
2.再读《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开头和结尾,体会“首尾呼应”这种写法的好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