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爱情的三种“描写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赏析
黄美川
《致女儿的信》是苏霍姆林斯基面对十四岁女儿提出的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什么是爱情?而写的一封充满诗意的信,这是一篇阐释爱情的教育童话。这封信结构明晰,先以问题“什么是爱情”展开,再以童话故事阐释爱情的真谛,最后作者阐明自己对爱情的认识。
作者在童话故事诗意描述中,以三种不同的“描写方式”来歌咏爱情的美好,注解爱情的真谛。
描写方式一:自然景物描写烘托爱情的甜蜜
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三次看到的自然景物有重复,也有变化和递进,阐释着爱情的甜蜜。
“他们面前的田地里是一片成熟的谷物”
“原来有窝棚的地方已盖起一幢圆木造的房子,荒地变成了果园,地里一片金黄色的麦穗。”
“举目向麦田、向火红色的曙光望去:金黄色的麦穗中站着许多青年男女。” 重复的自然景物描写有三:一是“田地”的重复,意味着爱情的表现形式是“共同耕耘”,才能创造幸福、美好的天地。二是色彩的重复,“成熟的谷物”“金黄色”“火红色的曙光”色彩斑斓,这都是吉祥的象征,是爱情甜蜜的标志,是百年好合练就的色彩。三是“麦穗”的重复,“麦穗”是爱情的果实,是彼此耕耘的结果,更是爱情的力量。
“成熟的谷物”向“一幢房子,果园,金黄色的麦穗”的变化,是爱情由“美和力量”向“无与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的递进,是男女爱情向彼此忠诚的见证,展示着爱情的深度和广度。最后“站着许多青年男女”,这是人类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向往,昭示着爱情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幸福,有着爱情理想的人,会为之奋斗,会为之“抛头颅,洒热血”;正如作者所说“爱情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描写方式二:精美正面描写歌咏爱情的美好
上帝三次来到人间,看到男女之间彼此的亲密与温情、温馨与幸福,那是一幅人间天堂最为温馨的图画,那是一首人间爱情最为美丽的赞歌,那是对爱情最为精彩,最为正面的描写。那重复而变化、递进的文字,无不阐释着爱情的美与力量,无不阐释着爱情的忠诚,无不阐释着爱情是彼此心灵的追念。
“那男人和女人一会儿望望天空,一会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 “老头儿和老太婆坐在屋前,时而望望红艳艳的朝霞,时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
“他们一会儿望望火红的天空,一会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 重复着“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的动作,没有语言,安安静静地表达着爱情,这是对爱情美好的强调,不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青年时追逐爱情,年老时依旧追逐着爱情,人类因爱情而充满活力。
“天空”“红艳艳的朝霞”“火红的天空”,“望”的对象的变化,爱情由热烈而逐渐变得深沉,“一会儿”向“时而”变化,经得住时间磨练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
描写方式三:绝妙神态描写反衬爱情的魅力
上帝来到人间看见男女之间美好的爱情,从未见过,乃至不可理解。于是,上帝产生对爱情的嫉妒,从上帝的神态可以看出来。
“上帝勃然大怒。” “上帝怒不可遏。” “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
三句神态妙在有深入,有转折。“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是一种情绪的深入,表明上帝憎恨爱情到了极点,他认为自己能够主宰万事万物,却主宰不了爱情,是自己的失败。但“久久地伫立凝视”,话锋一转,爱情的力量让上帝深深折服,至此,“爱情,它高于上帝。这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拥有爱情的人类才是真正的上帝。这绝妙的神态描写之笔反衬出爱情的无穷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没有用“爱情是 ”的句式生硬地讲解“什么是爱情”的问题,而是把问题的答案融入精细刻画的景物、神态等描写之中,有利于女儿对爱情真谛的理解和接受。
作者单位:重庆市巴南区天星寺镇良模学校 作者姓名:黄美川 邮政编码:401342 联系电话:1333028094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