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对流层大气的受
热过程
本节复习脉络:
考点一|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对应学生用书第42页) [识记—基础梳理]
1.大气的垂直分层
垂直分层 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 大气 气温变化 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随高度升高而上升 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 与人类关系 大气下热上冷,空气上升,对流现象显著,与人类最密切 大气平稳,天气晴朗适合飞机飞行 存在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盲区扫描]
?1?对流层在不同纬度厚度不同,低纬度为17~18 km,中纬度为10~12 km,高纬度为8~9 km;
1
?2?平流层的22~27 km处存在臭氧层,是地球生命的天然屏障。 2.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读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填写下列内容。
(1)能量来源
①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
②近地面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B地面辐射。
(2)两大环节
①地面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②大气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
①大气的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射作用。
②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4)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①纬度因素:纬度不同,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不同。
②下垫面因素:下垫面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也不同。 ③气象因素:大气状况不同,影响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 [盲区扫描]
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部分,是始终存在的,并且白天大气逆辐射更强。 [图文助记] 阳伞效应原理:
2
悬浮在大气中的烟尘,一方面将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回宇宙空间,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使地面接收的太阳能减少;另一方面吸湿性的微尘又作为凝结核,促使周围水汽在它上面凝结,导致低云、雾增多。这种现象类似于遮阳伞,因而称“阳伞效应”。
[理解—要点突破]
1.解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时应注意三个方面
(1)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
(2)自近地面向上,大气获得的地面辐射逐渐减少,因此近地面大气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3)影响大气逆辐射的因素主要有:空中的云量的多少、空气的洁净度、干燥度。一般情况下,云量越多、空气越浑浊、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 2.大气保温作用原理的现实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大气逆辐
温室气大气吸收气温升高,
射增强,
体排放→地面辐射→→全球气候
保温作用
增多增多变暖
增强(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农民利用秸秆燃烧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3
③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④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
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1)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
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 气候较为干旱→晴天多、阴雨天气少
↓
太阳能丰富←大气的削弱作用弱 (3)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
气候较湿润盆地地形
?阴雨天气多,污大气的太阳?→染物不易扩散,→削弱作→能缺
用强乏?空气密度大
4.逆温成因及其影响
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会出现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甚至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温的现象,称为逆温。
(1)逆温现象的形成及消失过程如下图所示:
① ② ③ ④ ⑤
正常气温 出现逆温 逆温层加厚 逆温逐渐消失 气温恢复正常
(2)逆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有: 成雾 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 大气污染 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