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周晗
(一)内容标准
1.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来学习鉴赏中外小说,能感受人物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
2.了解小说的基本特征,了解小说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3.注重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二)教学要求
1.本单元是学生们步入高中以后第一次学习小说,教学中应该讲解一点小说的基本常识,如小时哦的三要素是典型的环境、典型的人物和典型的故事情节。小说的基本特质是艺术的虚构和生活的真实(或生存的真相)相结合;小说的情节发展一般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小说的叙事方式有顺序、倒叙、插叙、补叙等,还有小说中刻画人物的几种方法。以余华、格非为代表的现代先锋实验小说的创作特点也应让学生有所了解。
2.小说的语言必须生动、形象、简练而又鲜明,语言的学习和训练是小说教学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小说的语言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作者的叙述性语言,一是小说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教学中我们要重点分析、鉴赏小说中的个性化人物语言。如《祝福》中当祥林嫂被婆家抓走之后,鲁四老爷说了三次话,只有八个字,第一次说的是:“可恶!然而??”第二次:“可恶!”第三次:“然而??”文字很少,但鲁四老爷虚假、伪善的封建卫道士形象却跃然纸上。
3. 抓住人物形象来理解小说的内涵和艺术成就。人物是小说的主要构成要素,小说的主题和作者的创作意图都要通过人物形象来表现,即使现代派小说,也离不开人物的心理和命运。因此,欣赏小说要注意把握人物形象。本单元的四篇小说,塑造人物形象都很成功,如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祥林嫂、桑地亚哥等,无不栩栩如生,各具典型意义。学习时要注意从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入手,进行细致的剖析,把握这些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感受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艺术。
4.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结合有关背景材料,来分析理解作品的人物形象。让学生了解作家的生活经历和创作目的,做到知人论世,以更好地把握文意,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小说不像杂文和时评一样,可以直接表面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但小说中总是深层次的蕴含这作家个人的悲喜爱憎、立场、价值观等主管情志。比如王富仁先生就评价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彷徨》为“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如果我们联系鲁迅先生小说创作的目的和动机,要“揭示出民众的疾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就不难理解王富仁先生的这一评价了。曹雪芹称《红楼梦》的创作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如
果我们能了解曹家由盛转衰的背景和作者晚年“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困顿辛酸,大概就能略解“其中味”了。
5.根据小说接受美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最后“完成”是由读者和作者共同创作的。所以才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小说教学中,我们提倡个性解读和创造性阅读。让读者努力参与作品的“再创造”,你有你眼里的林妹妹,我有我心中的祥林嫂。另外对小说经典文本的解读,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结合当前的时代特点,不予作品新的时代气息,这也是一种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这样才能够使作品做到“常读常新”。比如在我们社会主义事业已经繁荣发展的今天,我们身边有没有“祥林嫂”,“祥林嫂”的别具仅仅由封建礼教负责吗?有没有其个人性格的悲剧?假如你被迫寄人篱下,你会不会有林黛玉的敏感、多疑、小性儿?“怕多走一步路,怕说错一句话”,谨小慎微,“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压抑和痛苦你就很容易理解了。
当然,任何个性解读和创造性解读都必须以对文本的深刻理解为前提,不能够生拉硬扯,无中生有,盲目拔高,牵强比附。对小说反应的民族心理特质(如祥林嫂自身的顺从、麻木、愚昧、盲从心理,等都已经成为一代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或者说在祥林嫂身上也人体现了某些“中国人的劣根性”)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价值趋向和追求(如桑地亚哥的硬汉子形象), 必须有正确的理解和体认。这是文学不分国界、不分时代可以打动不同时空的人的原因,不同的民族风格、时代特色也为世界文学的丰富多彩提供了可能。
(三)教学建议
1.本单元教学可安排8课时,《林黛玉进贾府》2课时,《祝福》3课时,《十八岁出门远行》2课时,《老人与海》1课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