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分析:材料内容的前半部分表明的是改革前“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的现象,后半部分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现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所以B项错误。C项是无关项,D项是无关项,故答案选择A项。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内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22.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
年份 农业 1982 29.28 1988 23.28
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A. 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B. 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C. 社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答案】D 【解析】
表格数据反映了1982年到1988年我国乡镇企业发展中,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非农产业迅速增加,这一变化说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故D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情况,不能得出整个国家工业结构是否合理,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不出城乡一体化的信息,故B项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C项错误。
点睛:本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主题,以表格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等问题的理解。解答图表类选择题一般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图表形式呈现,较直观地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了历史的本质。解答该类试题要先分析图表信息,将其转化为文字信息,然后联系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工业 74.92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 5.38 9.58 372.55 17.01 623.23 773.52 95.58
23.下表是1980年部分报刊杂志发表文章。它们反映了 报刊 文章 《农村工作通讯》 《分田单千必须纠正》 《湖南日报》 《湖北日报》 《大众日报》
A. 左倾错误仍然占据统治地位 B. 改革道路的艰难性和复杂性 C. 改革从农村开始向城市推进 D.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困境 【答案】B 【解析】
《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新时期阶级斗争的新动向》 《紧紧扎起社会主义篱笆,决不让安徽资本主义毒液蔓延》 《不容开历史倒车》 的表格中的文章标题说明当时国内(安徽)已经有了包产到户的改革尝试,但是社会上呼吁压制这种做法的声音比较高,这表明改革道路的艰难和复杂,故B项正确,D项错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故C项错误。
24.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新变化要出现于沿海城市,极少出现于内地农村。即使是城市,也是变与不变并存,新与旧杂糅……如果只说“黄土地沉论”,或者只说“蓝色文明”都有失偏颇。这现象客观反映出 A. 近代政治运动的发展 B. 民众社会生活的改善 C. 自然经济的完全解体 D.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关键信息“即使是城市,也是变与不变并存”、“都有失偏颇”等,材料主旨揭示的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体现“中西并存”,D项表述准确,符合题意。材料信息没有提及“政治运动的发展”、“民众生活的改善”,排除AB;C项表述绝对化,本身错误。 点睛:关于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要注意结合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文明的传入(“西学东渐”)来认识和归因。同时重点注意围绕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和社会史观等角度来认识。对西方列强的入侵,要一分为二的给予认识,带给中国灾难的同时,客观上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25.有人把因通信技术发展而推动的民主现象叫做“媒介民主”。“在传统上,政党是民众表达利益、愿望和要求的最重要的工具。现在,媒介也作为政治参与工具出现。民众过去主要通过政党来做的事情,现在也可以选择通过媒介的途径来做。”材料旨在说明 A. 技术进步使媒介政治功能增强 B. “媒介民主”逐步取代了政党民主 C. “媒介民主”使人民当家做主 D. 媒介是政党与公众沟通的主要渠道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的叙述来看,通信技术的发展有助于民主的推进,使得媒介成为参政议政的一个重要方式,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不能说取代了政党民主,政党民主依旧很重要;C选项无法得出这一结论;D选项对材料理解错误,媒介抛开了政党,并不是通过媒介与政党的对话。
26.“大地主通常把上地长期出租,租约是长期的,因此他们也感到,同样的土地收入,购买力却下降了。这些土地贵族自然满腹牢骚。”这主要反映当时西欧 A. 商业革命促进了经济发展 B. 殖民扩张增加了土地供应 C. 价格革命打击了封建势力 D. 工业革命加速了社会分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后“价格革命”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给欧洲带来大量的金银,引发“价格革命”,表现为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大地主的土地收入是货币地租,受“价格革命”的影响,受到打击,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提及的是“商业革命”,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不符合材料的描述,排除;D项错误,工业革命是18世纪60年代才开展的,排除。故选C。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价格革命”及其影响
27.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提到:文明成长的动力来源于挑战激起成功的应战,应战又反过来引发新的挑战。……大多数文明之所以未能持续成长,是因为这些文明在许多重大关头未能连续应战,这种应战不仅要有效回应所应对的调整,还要能够激发出大量需要做出不同应对的新挑战。以下史实不能论证上述材料观点的是 A.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推动工业革命开展 B. 工业革命推动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
C. 西葡新航路开辟加速国内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D. 甲午战争激发中国维新变法运动开展 【答案】C 【解析】
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据材料“这种应战不仅要有效回应所应对的调整,还要能够激发出大量需要做出不同应对的新挑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为英国工业革命开展提供了条件,体现了“应战”的特点,故A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工业革命是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经济基础和背景,故也能够体现“挑战激起成功的应战”,故B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西葡新航路开辟并未促进国内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大量财富没有用于生产领域,故C选项错误,符合题意;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严重,这激发中国维新变法运动开展,故D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如何理解“文明成长的动力来源于挑战激起成功的应战”这个关键信息,所谓的“应战”,是指某些特定的历史背景引发相应的社会变革,二者之间往往具有因果联系,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