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中考总复习——文言文专题》
人教实验版五四制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中考总复习——文言文专题》
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目标
1. 让学生感知中考文言文的考点。 2. 总结文言文词语、句式特点。
3. 通过练习,掌握文言文的解题技巧。
(二)过程方法目标
1. 练习法、讨论法、诵读法 2. 提高解读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在阅读中把握文章主旨,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文言文的解题技巧
2. 分析文言文解题的内在规律,提高解读能力。
四. 知识分析
(一)中考文言文考点讲析:
1. 对常用文言文实词、虚词的语境意的把握。 实词:要掌握书下注释所给的实词解释。 虚词: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
2. 对文言词语的辨析,还要注意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的理解。
考试中常常侧重考查下列方面:多音字;一句话中起关键作用的词;通假字在文中的运用;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的现象,包括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动词活用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等。
(二)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之
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2. 用作助词: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3)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4)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3. 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其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表推测语气,相当于“恐怕” 。 (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以
(1)作为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 (2)作为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表示范围,译为“到”。 于
(1)对,对于,向。 (2)在,从。 (3)与,跟,同。 (4)到。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6)被。 而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
(三)掌握文言文的朗读方法。(断句)
要坚持两个原则:
1. 结构原则——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词和短语的完整性。 2. 意义原则——根据语义划分停顿,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 一般规律:
主谓之间、动宾之间、动补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发语词和连词等后面可停顿。正确断句的关键是对句子意思的理解。 (四)对文言句义的理解。
翻译的总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的步骤是:“解词”→“串意”→“顺意”,通过这三步来完成的。 翻译的具体方法是“增”、“删”、“留”、“变”四法: 1. 增,即对省略部分要增补出来;
2. 删,即对无实在意义(表语气、停顿等)的文言虚词删去不译; 3. 留,即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时间、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 4. 变,即对与现代汉语习惯不同的句子采用意译。
(五)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
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2. 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3)省略宾语 (4)省略介词 (5)省略量词
(6)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3. 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介宾结构后置
A. 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B. 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4. 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2)有标志词语
a.“为”表被动 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为……所……” c.“于”表被动 5. 固定格式。
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以……为……” “何……为” “何以”等。
总之,文言语句、段的翻译,需要理解语句间的逻辑关系、语气关系,弄清实词含义、虚词作用,发现词类活用和通假,正确处理一些固定的结构和文言句式。
【典型例题】
一.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鲍君
昔有人设罝以捕獐,得而未觉。有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本主来,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置屋立庙,号为鲍君。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乃曰:“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于是乃息。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 .
(2)问其故 .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
3. 本主“不敢持归”的原因是 4.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萧诚自务札翰①,李邕②恒自言别③书,二人俱在南中。萧有所书,将谓称意,以呈邕,邕辄不许④。萧疾其掩己,遂假作古帖数幅,朝夕把玩,令其故暗,见者皆以为数百年书也。萧诣邕云:“有右军⑤真迹,宝之已久,欲呈大匠⑥。” 李邕欣然愿见。萧故迟回⑦旬日,未肯出也。后因论及,李固请见,曰:“许而不出,得非诳乎!”萧于是令家童归见取。既至,李寻绎⑧久,云是真物,平生未见。在坐者咸以为然。数日,萧默候邕宾客云集,因谓李曰:“公常不许诚书,昨所呈数纸,幼时书,何故呼为真迹?鉴将何在?”邕愕然曰:“试更取之。”及见,略开视,至床上⑨,曰:“子细⑩看之,亦未能好。”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有删改)
注:① 札翰:这里指书法。② 李邕:唐代书法家。③ 别:鉴别。④ 许:赞扬。⑤ 右军:即东晋书法家王羲之。⑥ 大匠:指某方面造诣很深的人。⑦ 迟回:指拖延。⑧ 寻绎:这里指反复研究。⑨ 床上:指座榻。⑩ 子细:即仔细。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朝夕把玩,令其故暗 (陈旧) .
B. 有右军真迹,宝之已久(珍爱) .
C. 许而不出,得非诳乎 (答应) .D. 昨所呈数纸,幼时书(文章) .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 以呈邕 必以分人 ..B. 萧疾其掩己 其如土石何 ..
C. 因谓李曰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D. 子细看之 当余之从师也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 在坐者咸以为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