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通假字、假借字及二者的联系与其他 - 图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2 8:47:0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通假字、假借字及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08中师(1)班 吴文昕 120080101128

撑蒿,漫溯文字学的泱泱河流,在星辉斑斓里望见华夏之邦浩瀚的汉字文化点染穹苍。

作为研究一切历史文化的先行学科,文字学以文字为研究对象,研究文字的性质、 造字法、起源、发展、形体与音义的关系、正字法、文字的创制与改革、个别文字的 演变等。

上下五千年的恢弘岁月积淀出中华民族灏然而不知其所穷的文明历史,汉字则是 我国历史文化中绽放的一朵奇葩,汉字的背后闪耀的便是文字学那博大精神的学科研究体系。

在学习文字学的过程中,曾对通假字与假借字的认识有过一段时间混淆的错误感知。事实上,通假字与假借字的联系与区别的确常为初学者分辨不清,这里主要结合例子分别分析二者含义、产生原因,并对二者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探讨。 一、

通假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的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具,是为古今字。 异体字则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这说的是通假字,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这里,我们单讲狭义上的通假字。所谓通假字,上文已经提及它的含义与特点,它是古人的一种用字习惯,即在书写时本来有为其义专门造的字,但写作的人却偏不写此字,而是写了一个与其同音的字。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二字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替代。举例,如《说文解字》中的“畔”字,解释为“田界也。从田,半声。”而此字出现于“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中,则不再解释为田中界限了,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曾言:“古多假畔为叛”。这里,“畔”通“叛”,多指内心叛逆而未显于形。 可见,通假字与被通假字在读音上相同,在意义上却是风马牛不相及。

究其产生原因,我们得到以下几种情况。 首先,古人在为文写字时,“仓猝无其字”,而以同音字替代。还有一种可能,出现于文化水平不高的作者笔下,可以说是古人的别字。对此,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有这样的说法——“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

其次,几乎所有的古书都未能逃过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浩劫,在那场劫难中付之一炬。直到汉惠帝才取消“挟书令”,并从民间征集藏书,但所得甚少。汉代,许多的古书都是凭读书人的背诵、记忆写出来的,重新“著之竹帛”。背诵时古人通常只记住字的读音,字形则未必能够记清。因此,重新记录时,方言、口音的差异、记录者的文化程度等都将产生影响,将同一字记成不同的形体。

再次,如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者父子在《经义述闻》中常说的“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由此可见,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他们认为,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因而记音才是最重要的。

二、 假借字

在关于造字理论的“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被称作“造字之本”;而转 注和假借则被称为“用字之法”。关于假借,是指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随时造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这种跟借用的字的形义完全不合的字就称为假借字。象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所言——“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例如本义为“捣臼的棒槌”的“午”,借用来记录没有造出其字的意义为十二地支的第七位的“午”。再如,“其”字,是象形字,它原本是用来记录语言中含义为“簸箕”的名词。意思为“那”、“他的”、“如果”,或者表示委婉语气、反问语气的一些虚词,它们的读音与“其”相同,本应分别为它们专造新字,然而由于种种缘由,古人并没有为它们造字,而是直接借“其”字来记录它们。于是,“其”就有了很多假借义。如《孟子·尽心上》中的那句名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句中的“其”字意为“自己的”、“他的”,再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这里的“其”,表示诘问语气。这些都是“其”的假借义。

从数量上看来,六书的假借并没有增加新字,仅是借用音同的已成之字来记录新词,确实是 “用字之法”,或者是一种不造新字的“造字之法”。放眼整个文字体系发展变化,由于它能以一个字表示若干个词,免却了为每一个词造一个个专字的劳顿,节制了文字无限制的繁衍滋生。这是假借字的一大积极影响。

三、 通假字与假借字

本有其字,因音通假,是为通假字。

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为假借字。

根据前两个章节的论述,不难发现两者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字音必须相同或相近,都是 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另一个字。如“其真无马邪?”中的“邪”,通“耶”,二字同时存在,因音同而通假。再如“北”,相背之意,假借为北方之“北”。二者字音都相同或者相近,具有“同音替代”的共性。

二者的区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探讨。

首先,通假字是本有其字,而假借字是本无其字。在第一章节中已经提及,通假字与被通假字是同时存在的两个字。如“植其杖而芸”中的“芸”通“耘”,二者皆是已造出的,同时存在的字。而第二章节也得出假借字是本无其字的结论,借完后,字形上仍然只有一个,属于一个字范围内的使用问题。如 “自”,本义指鼻子,《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自,鼻也,象鼻形。后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自己,但是二者通用“自”字,字形上只有一个字。

其二,假借字虽不造新字,却能够产生新义,这是通假字所不具备的特点。

第三,从时间长短来看,通假字是临时的、偶然性地替代,离开特定语言环境后,通假字便不复存在。反观假借字,则是一经借用便永久替代。

值得提出的是,原来的假借字有两种分类,第二种分类是尚文还未提及的“本无棋子”的“通假”。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也曾说过:“假借字的产生,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本有其字,而人们在书写的时候,写了一个同音字??第二种是本无其字,从一开始就借用一个同音字来表示。”在这样的解释中,二者的观念区分的还并是那么清楚,但是随着学术界对这两个词的分工越来越明确,我们不再把“本有其字”的“通假”称为“假借”了。二者的区别也就愈发的泾渭分明了。

是为文。

通假字、假借字及二者的联系与其他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dgmg1mdzz507xn0vypo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