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试卷答案分析版
学校: 班级: 学科: 教师: 日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 2.回答选择题时, 选出每小题答案后, 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 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 回答非选择题时,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
3.考试结束后, 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3题 。
近代以来, 为了应对国际战争和冲突, 构建持久稳定的国际秩序, 一系列全球治理方案接踵而出, 但总体上收获甚微 。 这不禁令人反思一个重大问题:构建持续和平稳定发展的国际秩序是否可能?
依照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的理解, 构建持续和平稳定发展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能的 。 在他看来, 战争是伦理发展的必然环节, 是保持各民族伦理健康的必要手段, “持续的甚或永久的和平会使民族堕落” 。 应当说, 在黑格尔所处的现代性发展阶段, 这种理解不仅是正确的, 还是相当深刻的 。 因为黑格尔把握了那个时代主体间、国家间关系的本质, 即“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 。 正如前文所述, 在各个国家为了实现自我发展而激烈争夺有限的发展条件时, 战争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暂时的和平不过是弱小国家面对大国霸权的无奈选择, 或多个大国之间的短期相互制衡 。 在这种情况下, 一旦某一国家在发展中获得更大的优势和力量, 平衡便必然会被打破, “弱肉强食”的国际秩序仍将继续 。
但问题在于, 当今世界已经远不是黑格尔所处的那个现代性起步和快速发展的时代, 而是处于现代性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 。 今日世界现代性问题的严重化和普遍化, 并不是靠丛林法则就能根本解决的 。 对外战争不能确保自身和平, 限制他国发展不能确保自我发展 。 不合作就不能发展, 不共赢就不能单赢, 这已经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 。 这时候再抱着传统现代性全球治理方案不放, 显然就不能适应时代发展了 。 时代发展呼唤新的全球治理方案 。 在这种背景下, 中国准确把握时代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倡导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全球治理方案, 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 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首次突破和超越了传统现代性全球治理方案的单一主体性思维, 在主体性基础上强调公共性, 开启了全球治理的崭新篇章 。
现代性发展的新阶段和新特点, 是所有国家都居于其中的历史境遇 。 那么, 为何唯有中国能够率先提出超越传统现代性的全球治理方案呢?这并不是出于偶然, 而是由中国道路和中国文化决定的 。 中国道路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 其根本原因在于, 中国现代化道路从来就不是个人主义或自由主义式的发展道路, 而始终是一种集体主义或公共主义式的发展道路 。 这使得中国的现代性从其开启之日起, 就与西方经典现代性存在本质区别 。 西方的市民社会、原子化的个人、“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 在中国道路中没有生根发芽的土壤 。
由此可见, 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意义, 不仅体现于提出一整套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案, 而且做到了准确把握现代性发展的新变化和新特点, 成功提出一种超越传统现代性全球治理观和发展观的新方案 。 其最根本、最重要的世界意义在于, 中国发展道路的拓展和中华民族复兴进程的推进, 为这种新方案的实施提供了充分的证明和鲜活的示范 。 (节选自桑明旭、郭湛《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坐标、现实基础与世界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黑格尔认为战争是必然的, 有了战争就能保持各民族伦理健康, 民族就不会堕落 。 B.在现代性发展的早期阶段, 战争和冲突不可避免, 和平只是小国的妥协或大国间的制衡 。
C.中国为适应时代发展摒弃传统的主体性思维, 强调公共性, 提出全球治理的新方案 。
D.受中国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中国现代化道路是一种集体主义或公共主义式的发展道路 。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论题, 文章首先设问, 然后通过对比论证得出结论 。 B.文章引用黑格尔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 是为了证明在当时战争和冲突是必然的 。
C.第三段通过分析当今世界处于新的历史阶段, 论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
D.文章从历史回顾、现实基础和世界意义等方面来论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问题 。
3.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过去所提出的一系列全球治理方案收效不大, 其中一个原因是没有很好把握时代特点 。
B.因为西方文化关注个体、关注自身利益, 所以他们很难提出有效的全球治理方案 。 C.中国如果最初选择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 就不会率先提出符合时代的全球治理方案 。
D.全球治理方案只有准确把握现代性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并且具体可操作, 才会有效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4~6题 。
斗 茶 李艳
“黄局, 上回我输, 这次咱老哥儿俩再比一回!”
“还叫黄局, 骂人了啊!”老黄摆摆手, “老李, 你这人还真倔!先说好了, 这次谁输了可得请客!”
老黄和老李那可是一对历来已久的“冤家”!在单位上就明争暗斗, 廉政风一来, 俩人又争着戒烟戒酒, 最后连茶也争着戒了 。 可笑的是, 退休后居然又争着解除了“戒茶”之律, 一言不和就斗茶!
老李点头嘿嘿一笑, “我先开始!”话一落他先烧上一壶山泉水, 又从包里拿出茶饼置于茶盘上, 下刀, 开饼, 茶箕收拢待用 。 开水先热了杯器, 茶叶入壶, 再沸水醒茶, 头汤去掉, 再冲二泡 。 公道杯分好, 二人各一杯 。 只见细白瓷盏里, 茶汤艳红剔透, 与杯白相映, 煞是好看 。 老黄端起一杯, 腕部送力, 杯中茶汤便由着腕力向顺时针方向搅动, 茶色在汤中匀动, 香气也随之而出 。 老黄眯眼一嗅一啜, 入口醇厚回甘, 齿颊留香, 茶韵无穷 。 “不错!有年头!”
老李这才端起杯品饮 。 先让茶汤在口腔中游了个来回, 再落入喉咙 。 之后笑容满面, 胸中稳操胜券, “好吧?比你上次赢我的岩冷古茶还略胜一筹!”
“老倔头, 别高兴的太早了!等着, 我拿宝贝出来!”老黄洗杯换壶, 当他用茶箕盛着茶从茶盒里拿出来, 老李的眼先直了!
“黄局, 你这, 你这茶还真是宝贝呢!”
“嗯!确实是宝贝!”老黄得意地笑了!“蒙顶黄芽!稀罕吧?!” 说起蒙顶, 还有个故事!当年, 苏东坡与蔡襄在惠山寺斗茶, 用的是素有“天目”之称的兔毫建盏杯, 自恃有“仙茶”之美誉的“蒙顶山茶”, 加之东坡对品茶、烹茶的造诣, 以为便能斗赢大学士蔡襄 。 不料, 在烹好茶出汤后, 蔡襄的茶盏里, 茶饽沫纯白似雪, 经久不散, “咬盏”之艺把东坡赢得心服口服 。 因此, 这段史上的“斗茶”让蒙顶更加扑朔迷离了!
“你拿蒙顶来压我?哼!茶艺不行再好的茶也是浪费!再说了, 就这蒙顶, 史上一败名‘垂’千古!”老李翘起二郞腿, 嘴巴上这样说, 眼角的精光还是闪烁在那盒蒙顶上!
“哈哈!能受东坡先生青睐, 虽败犹荣!等着看好吧!”老黄也没含糊,
娴熟的茶艺一点不比老李差!不消一刻, 茶出 。 老李低头闻着茶香, 眼观茶色, 只见杯中汤色黄中透碧, 清澈透亮, 手指摇杯轻晃, 仿佛一团琥珀在杯中生香, 品一口, 甜香鲜爽, 甘如洌露, 茶香由口鼻引入身体各处, 直令筋骨松软, 毛孔舒张 。
“服不服?”
“不服!我还有货!”老李头边说边开始第三盘斗茶 。 他这次拿出的是一个普通的茶包 。 “不是我说你, 太倔!你说说, 要是当初不戒茶, 你个副局能那么早就内退?”
“嘿, 你正局退休难道就不是因为戒茶?”
“我那时可是病退!戒茶也是因为服药不能喝茶才戒的 。 你戒, 是因为怕人送茶!人家连茶都不送你了, 你还在官场混啥?定内退不选你选谁?”
“黄局, 你装病那会儿还真像!”老李用手戳戳心口, “心病呀!退了也好!自己买茶喝, 心里踏实!”老李端起刚泡好的茶一饮而尽 。
“退下后是踏实了, 可是, 心里咋又空了呢?”老黄是个空窼老人, 儿子在外工作, 一到月底除了收到他们通过手机银行的入账通知, 平时连个照面都没有 。 退休后的生活, 也就和老李出来斗茶时, 翻出压箱底的好货赢了他, 才感觉生活尚有一点生趣!想起这些就一阵心紧, 端起杯也一饮而尽 。 这茶汤刚入口, 一股难忍的苦涩茶碱当即让他差点没吐出来!“这是什么茶?”
“闺女给我买的茶, 最便宜的那种!知道我爱喝茶, 每个月都送来……” 老黄举杯再饮, 在口腔里细细品着, 让味蕾在苦涩的茶汤里缓缓苏醒, 慢慢回甘, 咽下后, 他对老李说“明天, 我请客……”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运用神态描写, 写老黄拿出“蒙顶黄芽”时, 老李“眼先直了”“眼角精光闪烁”, 表现老李的惊讶与艳羡 。
B.老黄和老李退休前“戒茶”与退休后热衷“斗茶”的情节形成了鲜明对比, 表达了对“人走茶凉”社会现象的思考 。 C.小说插入”苏轼与蔡襄斗茶”的故事, 既写出了老黄内心的得意、战胜老李的信心, 同时也增强了小说的文化意趣 。
D.小说在写老李、老黄斗茶艺时, 通过对沏出茶水的描写、人物品茶时的感受, 从侧面表现出老李和老黄茶艺的精到 。
5.作品三次写“斗茶”, 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突出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 (5分)
6.试分析小说以“斗茶”为题目的作用 。 (6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