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 。
蓬峤偶重游, 不待人嘲我自羞 。 看镜倚楼俱已矣, 扁舟, 月笛烟蓑万事
休 。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 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 开头两句词写出了作者年轻时的胸襟抱负和交游名人雅士的繁华热闹的生活情景 。 B. 三十年来像梦一样, 一个“梦”字, 写出了作者无尽的心酸和世事无常的不尽慨叹 。 C.“客路萧萧两鬓秋”, 写出了作者他乡为官, 为国事日夜操劳, 以致两鬓发白的情况 。 D. 故地重游, 不待人嘲, 自感羞愧, 写出作者年老体衰、事业无成, 愁苦不堪的形象 。 E. 扁舟, 月笛和烟蓑等意象, 构筑一幅宁静淡远的生活图景, 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的心境 。
15. 词中作者把三十年前和三十年后的不同情况进行了对比, 试做具体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5分)
(1)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对潭中鱼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写, 静态时, 呆呆地静止不动;动态时, “ , 。 ”
(2)在《离骚》中屈原不被君主接纳遭受指责后, 他选择了“ 。 , ”, 以服饰为喻来表达自己保持高洁的心志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 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不驰于空想, 不骛于虚声”, 昭示了求真务实的精神, 在工作和学习中, 我们要脚踏实地, 登高自卑, 决不能好高骛远 。 ....②在抗战年代, 无数中华儿女毁家纾难, 毅然走上革命道路, 他们英勇不屈、剖腹藏珠....的革命精神至今还撞击着人们的心灵 。
③中国文化的隐寓比兴的手法再次显露了其传达幽微、表意真切的功能, 虽羚羊挂角, ....
无迹可寻, 又开冥发悟, 洞穿透彻 。
④当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访华时, 周恩来总理指出, 我们应该本着荦荦大端、以礼相待、....不卑不亢的精神做好这次接待工作 。
⑤扶贫慈善信托具有很强的造血功能, 但其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从资金规模来看, 目前扶贫慈善信托资金仍然是杯水车薪 。 ....⑥面对年轻同志的意见, 老同志要始终保持可亲可敬、值得信赖的态度, 不能满嘴官话, 老气横秋, 端着架子摆谱 。 ....
A. ①②④ B. ②④⑤ C.③⑤⑥ D. ①③⑥
18.下列各句中, 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 我国在航天、医药、生物和信息等领域的科技实力跻身世界前列,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 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 。 B.中国拥有世界上最早的丝织文明, 这一伟大创造曾经沿着草原丝绸之路一路向西广泛流传, 途经阿尔泰山南麓再向北最终到达南西伯利亚 。
C.家风传统、亲情牵挂、故土情结和孝悌观念, 这些传统文化中宝贵的道德因子, 不仅未因现代浪潮的冲击而沉没, 反而愈发显示出强大的魅力 。
D.中国明代的青花瓷, 既继承了元代青花典型的本土特色,又兼有受西亚文化、希腊文化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其他特点, 是中外文化交融的硕果 。
19.下列各句中, 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
A.请柬:新居落成, 我明天乔迁, 为答谢您的祝贺, 特备下薄酒, 恭请光临 。 B.书信:毕业之后, 学生垂念师恩 。 值此春节到来之际, 谨祝恩师节日快乐! C.询问:家严大人今年高寿?多年不见, 甚为牵挂, 过两天我一定登门看望 。 D.介绍信:兹介绍我校王强同学前往贵公司参加社会实践, 请予接洽为荷 。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 。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6分)
根植于中华大地的传统文化, 是我们的先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文化精华 。 然而, 由于时代和环境差异, , 不管是摆放在博物馆还是故纸堆里, 这些文化总是向外界展示着略显保守和僵硬的“面孔” 。 , 才能成为鲜活、可亲的大众文化 。 可以说, , 而是缺少把传统带入现代生活的创意 。
21.下面文段有两处逻辑关系存在问题, 请加以说明 。 (5分)
没有良好的家风就不会有幸福的家庭 。 在家风建设中身教胜于言教,“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问题父母”的影子 。 家风对人的影响就像雕塑一样, 需要精雕细琢, 才有好作品 。 幸福家庭固然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 但家之兴衰不在于富贵贫贱 。 只要让每一个小家都成为温馨港湾、厚德之所, 就能实现国泰民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作 。 (60分)
事父母, 能竭其力 。 (《论语?学而》)
粉骨碎身浑不怕, 留得清白在人间 。 (于谦《石灰吟》) 临患不忘国, 忠也 。 (《左传?昭公元年》)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 (后汉书)
开始吧, 孩子, 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 (古罗马 维吉尔) 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 (曹植《白马篇》)
无数名句内涵丰富, 化育后世 。 读了上面六句, 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 并合理引用, 写一篇文章 。 要求:自选角度, 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
唐山市2017—2018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每小题3分)
1.B(A“有了战争就能……”错, 战争只是保持各民族伦理健康的必要手段 。 C “摒弃传统的主体性思维”错, 原文是“在主体性基础上强调公共性” 。 D原文没有谈及中国文化和中国道路的关系) 2.C(“可行性”错, 新的历史阶段论证的是必然性, “可行性”无中生有) 3.C(没有中国道路不一定提不出符合时代的全球治理方案, 还有中国文化的因素)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4.B(并非表现“人走茶凉”)
5.①第一次:运用准确、传神的动词来展现茶艺 。
②第二次:以虚写实, 用“苏轼与蔡襄斗茶”的历史典故突出茶品 。 ③第三次:通过老黄先后品茶味觉的变化来表现心理的变化 。 (一点1分, 两点3分, 三点5分)
6.①揭示了“斗茶”这一中心事件 。 小说通篇围绕“斗茶”展开情节 。 ②通过斗茶展示人物形象 。 在斗茶中表现人物的生活状态、思想情感 。
③斗茶看似比茶的品质、比茶艺, 实则比人生、比亲情 。 (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7.C(应该是“反馈较好”再“上架”)
8.B C(A项, “伴随”不准确, 文中并没有“互联网产生, 网络文学即产生”的表达 。 D项, 增长率下滑不能说明“处于低谷” 。 E项, “签约作者”与转向职业或半职业化写作无必然关系;且网络文学发表“零门槛”也不符合作者的表达) (选对一项给2分, 两项5分)
9.①写作方式, 以互联网为载体进行创作 。
②创作过程, 作者不是“孤独的写作”, 而是有读者参与 。 ③付费方式, 稿酬方式, 作者采取与网站合作的方式分取稿酬 。 ④阅读方式, 读者不再是“孤独的阅读”, 而是参与创作 。 (每点1分, 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10.B
11.C(文中的意思应为后者)
12.D(“卢杞向皇帝进言”错, 是皇帝听到流言后, 导致杨炎的结局)
13.(1)老百姓流尽了血汗, 出卖骨肉, 不断地交纳赋税, 不能得到休养生息(安宁) 。
(竭、鬻、输、休息, 各1分, 句意1分)
(2)杨炎从岭南入京为官, 用简短的议论开导皇帝, 朝廷内外一致希望他成为好宰相 。 (兴、悟、翕然、属望, 各1分, 句意1分) 文言参考译文:
杨炎的字叫公南, 凤翔府天兴县人 。 杨炎须眉俊美, 风度出众, 文章雄辩华丽 。 父亲去世, 他在墓边搭棚子住下, 不断地想念哭喊, 有灵芝、白鸟的吉兆出现, 有诏在他家住处立牌坊赐匾额 。 杨炎三代以行孝出名, 以至门前树有六座牌坊, 自古以来还没有过 。 服丧期满后, 任司勋员外郎 。 唐德宗任太子时, 就听说了他的名字, 又曾得到了杨炎写的《李楷洛碑》, 把它挂在墙上, 每天读它欣赏 。 到登基后, 就任命他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按过去的制度, 全国赋税都送交左藏库 。 到第五琦任度支, 京城里的大将不断索取, 第五琦无法禁止, 就把所有赋税都放进宫内大盈库 。 从此全国赋税成了皇帝的私人财产, 而宦官以各种名目管账目的有三百人 。 到杨炎任宰相, 对皇帝说:“赋税是国家的根本 。 小小宦官掌握了国家的命脉, 多和少、盈余和亏损, 即使重臣不能知道, 因此无法规划国家的安排 。 我请求把赋税收入移到宫外, 划归有关部门管理 。 ”皇帝听从了他 。 当初国家规定有租庸调法, 从开元后太平时间长了, 不清查户口, 记载混乱, 法令制度被轻视破坏 。 至德年以后, 向人民征收的税共有几百种, 老百姓流尽了血汗, 出卖骨肉, 不断地交纳赋税, 不能得到休养生息 。 杨炎痛恨这种弊端, 就请求用“两税法”来统一税制 。 所有劳役的费用, 赋税的交纳, 先计算出数额再向人民征收, 根据开支决定收入 。 定居者交税, 秋夏征收两次, 情况有不方便的分三次 。 过去的租、庸、杂役都废除了, 但成丁的数不改 。 过去的租、庸、杂役都废除了 。 皇帝认为好, 下诏令通知朝廷和各地 。 议论的人阻拦责问, 认为租庸制实行了几百年, 不能轻易改动, 皇帝不理会 。 全国人都从中获益 。 杨炎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