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用户电路各部分原理 (1)、音频信号的发生 经二线线路送来的音频信号送到用户电路的RING、TIP点——振铃继电器的常闭接点——混合线圈T1的二线边——T1的四线边——补偿网络CMP的发送边——发送放大器TA——发送滤波器TF。到达发送门TG。发送门中,以8KHz的速率对音频信号进行抽样,并将抽样后的PAM信号送人PAM总线。PAM信号的宽度为3.5μS。 在T1中,发送信号被分成二部分,一部分经补偿忘了的发送边送到发送放大器TA的输入端,这是有用部分;另一部分经补偿网络的接收边到达接收放大器RA的输出端,这部分成为无用分量。 (2)、音频信号接收 译码器电路输出的PAM信号直接送到接收门RCG上。同时送到RCG的还有从接收译码器来的开门信号RE(x)。这个信号的宽度为2.8μS,负脉冲,速率8KHz。当开门信号RE(x)到来时,把对应的PAM信号接收下来,并送到后面的接收滤波器去滤波。接收滤波器是一个低通滤波器,只允许接收下来的PAM信号低于3400Hz成分通过,高于3400Hz成分被滤除。由于PAM信号中包含被抽样前的音频信号分量,所以,通过接收滤波器的信号就代表了被抽样前的音频信号,只不过在幅度大小上有些差别。通过接收滤波器后的信号送到接收放大器RA放大,然后送到补偿网络的接收边。由于混合线圈和补偿网络的共同作用,接收放大器RA输出的信号不到补偿网络的发送边,而只到混合线圈的二线边。到达混合线圈二线边的信号通过振铃继电器的常闭接点到达RING、TIP点,被送到用户线路。 (3)、给用户设备供电电路 交换机内的-50V直流电源,经RES上的2个350Ω电阻、R1和CR1、R2和检测电路RTL中发光二级管、T1二线边的二个对称线圈、振铃继电器常闭接点,连接到RING、TIP点,从而送到用户线路上来。电路元件是对称设置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电路平衡。二个350Ω电阻是限流用的,用来防止在用户线路环阻较小时用户线路电流过大。R2并接在检测电路RTL中的发光二极管二端,降低发光二极管的灵敏度。C4的作用是给音频信号提供一个交流电路,使交流信号不降在上述供电电路的电阻上。 (4)、回路检测和铃流切断 用户电路有二种状态即呼叫摘机和振铃摘机状态需要检测。对于这二种摘机,每个用户电路都有二部分电路分别完成检测,然后把检测到的信号合在一起作为公共摘机信号(逻辑‘0’)输出。 ①呼叫摘机检测 当用户挂机时,用户设备内直流通路被切断,这样,用户线路上没有电流流过。一旦用户摘机,用户设备内部直流通路沟通,用户线路上就有直流电流(最小为22mA)流过。这一电流流过RTL上光电耦合器的发光二极管,使二极管发光,从而使光电耦合器的三极管工作到饱和状态,三极管的集电极输出为“0”。这一输出连接到三态缓冲器,供CPU读取用户电路状态。摘机状态检测电路图2 ②振铃摘机检测及振铃切断 当cpu向某一用户振铃时,把该用户电路的D触发器写成“0”。这样,通过振铃继电器驱动电路,接通该用户电路的振铃继电器,从而使振铃流发生器的输出与RING、TIP点接通,向用户设备振铃。同时,把RES上的174Ω电阻接入用户线路回路中提取检测信号。振铃摘机检测电路图3。 振铃发生器的输出由-50V直流和100V、25Hz交流组成。当用户挂机时,因直流通路被切断,所以在用户线路上无直流流过。而100V、25Hz交流则通过用户设备的铃、电容器构成回路,从而用户设备的铃响。这时RES上的174Ω检测电阻只有25Hz的交流降压。由于检测电路中的RC电路的滤波作用,检测输出维持逻辑“1”。当用户摘机时,铃流发生器输出的直流成分构成回路,RC滤波电路中的C充电,经过一段时间,C上的电压到达一定值,使后面的PNP三极管足以饱和,从而使该管的集电极电压上升到4.5V以上,这样就给光电耦合器三极管的基极提供一个正向偏置电流,是三极管工作到饱和状态,从集电极输出“0”。这一输出一方面送到三态缓冲器,供CPU读取电路状态。另一方面,将D触发器置“1”,振铃继电器释放,电路转入与呼叫摘机状态相同的状态,摘机检测输出仍维持在“0”。由于C上的电压释放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振铃继电器在释放过程中,检测输出“0”是不会变化的。 二、设计结果 由于8个用户电路装在一块插件板内,同时由于音频电路的器件本身体积就比较大,所以采用较多的厚膜电路,以充分利用空间,插件内共有七种厚膜电路:三电阻器RES,用户状态检测电路RTL,补偿网络CMP,发送放大器TA,接收放大器RA,接收门RCG,继电器驱动电路QRD。厚膜电路中凡是电阻都直接做在陶瓷基板上,而其他元件均为外贴。在电路中除厚膜电路外分立元件,薄膜电路,MOS电路均有使用。 1.用户状态检测电路,如图4所示。 2.混合线圈和补偿网络 图5中RL是用户线路和设备的等效阻抗,RT是发送放大器TA的输入阻抗,RR是接收放大器的输出阻抗。RT=RR=600Ω,纯阻。RL是随用户线路和用户设备而变化的,要求其等效值约为600Ω,否则电路会产生“振鸣”。 音频信号从混合线圈的二线端到发送放大器输入的传输损耗为6.6dB。 接收放大器输出到混合线圈T1二线端的传输损耗为12.4dB。 3.发送放大器TA 发送放大器的作用是放大发送信号,以弥补信号在混合线圈T1的2~4线转换和通过发送滤波器所产生的损耗。放大器所用的放大元件是内补偿运算放大器。放大量的调节是通过调节外接电阻和可变电阻实现的。为了防止输入点电平和输出电平过高,输入和输出端都加了限幅电路。输入限幅电路由1个电阻和4个二极管组成。输出限幅电路用了2个对接的稳压管在运放的输出端。放大器的输入阻抗为600Ω,作为补偿网络的终端电阻。输出阻抗710Ω,这是和发送滤波器级联时所要求的。发送放大器电路图6所示。 发送放大器TA的放大量:当混合线圈T1二线端加0dBm信号时,要求发送滤波器的输出为+2.4dBm,而信号从T1的二线端到发送放大器的输入端传输损耗为6.6dB;在和发送滤波器级联时,放大器自身的输出阻抗所照成的损耗为6dB,这样要求放大器的增益为15.0dB。 4.发送滤波器TF 发送滤波器采用无源L、C滤波器。滤波器的截止频率为3400Hz,损耗峰频率为4800Hz,发送滤波器TF电路及元件参数如图。滤波器中全部电容器的容量是实际电容器的标称值,电容器的标称误差为3%。电感的电感量可以调节。这个滤波器实际上是有一节并m式π型低通滤波器与一节K式π型低通滤波器组合而成的组合低通滤波器,如图8所示。 根据损耗峰频率及图7给出的元件参数,可以求出图8的元件参数: C=0.0698μf L=24.9mh m=0.6 2mL=29.88mh mC=0.04188μf 1-m2/2m=0.03723μf 滤波器的截止频率f0为:f0=1/2π√LC≈3800Hz 实际电路满足4800Hz损耗大于40dB,高于4800频率损耗大于30dB的要求。 5.接收门的接收滤波器 厚膜电路RCG中包括两部分电路:由2个三极管和2个电阻组成的接收门和4个电容器。其中4个电容器和RCG外面的2个电感组成接收滤波器,它的电路形式和图8所示电路基本相同。如图10所示。 6.接收放大器RA 接收放大器RA的作用是放大接收信号,以弥补接收信号通过接收滤波器和四~二线转换中的损耗。放大器使用的放大元件和发送放大器一样。由于输入信号中有直流分量,所以在放大器输入端设置了隔直流电容器。放大器的输入阻抗为19.6KΩ,作为接收滤波器的终端阻抗。本季增益为15dB,放大的放大量通过外接电阻调节,如图11。 7.继电器的驱动电路QRD 在一块QRD上装有4个相同的驱动电路。驱动电路实际上就是一个用PNP晶体管的倒相电路。二极管是用来削除当PNP三极管截止时,继电器线包产生的反峰脉冲以保护PNP三极管,如图12。 8.发送门TG 发送门是一个带译码器的8路模拟开关,有四位二进制控制输入,三位用于选择电路,另有一位作为插件选择。 9.接收译码器R4/10 接收译码器是一个4-10线译码器,功能表如表1。在实际使用中,输出信号只需要8个,使用0~7,分别作为接收门的控制信号RE(0)~RE(7)。从译码器的功能表中可以看出,所需的8个信号有输出时,输入信号中的D均为0,而当0~7无输出时,D均为1,所以在实际电路中,把D作为插件选择控制来使用。当插件被选中时,D由1转为0,具体是插件中哪一个电路被选中,由输入的A,B,C决定。 三、心得体会 一周的课程设计已经结束,经过这次的课程设计,我们从中不仅检验了我所学习的知识,也培养了我如何去把握一件事情,如何去做一件事情,又如何完成一件事情。在设计过程中,与同学分工设计,和同学们相互探讨,相互学习,相互监督。学会了合作,学会了运筹帷幄,学会了宽容,学会了理解,也学会了做人与处世。经过这几天的认真努力,并且通过整个小组成员的努力,我们学会了团结与合作,我们积极讨论,在愉快中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在课程设计期间也让自己学会了很多知识掌握的必要性,学会和各个成员的协作能力,对自己起到了很好的锻炼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