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知识点梳理总结 :
防治自然灾害的通用措施:
1. 加强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完善的监测预
警机制。
2. 对已发生地区进行跟踪监测,及时掌握引
发
-- 灾害的动向,为预报 灾害提供信息。
3. 加强对 -- 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的
政 策法规。
4. 加强预防知识教育,提高人们的意识。 5. 加强 --- 预报,启动应急方案。 6. 及时有计划的转移和安置民众。 (水
文、地 质灾害)
一.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频次高的原因:
1. 处在世界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 2. 处在三大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
3. 国土面积大,地形复杂多样,滑坡泥石流多发。
4. 季风气候不稳定,尤其是夏季风的不稳定或规律反常, 导致我
国多旱涝灾害。
5. 海岸线长,多台风、风暴潮。灾情严重再加上我国是发 展
中国家经济比较薄弱,对防灾减灾的投入相对不足。
(1.2点是指特殊地理位置、 3点是指特殊地貌、第 4 点是 指特殊的气候)。
二 .自然灾害频率上升的认为原因:
1. 土地资源的过度使用、植被破坏,使地质灾害加重,水旱灾 害频
发,风沙灾害加重。
2. 围湖造田降低了调蓄洪水的能力。
3. 地下水超采,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城市防洪工程标准降 低导
致内涝加重。
4. 大型工程造成地质灾害加剧。
5. 沿海红树林、珊瑚礁的破坏加剧了台风、风暴潮的威胁。
三 、我国东部地区成为自然灾害的重灾区:
1. 季风区,是洪水暴雨集中的地区,地势低平,有大面积的内涝 区。 2. 东南沿海受台风暴雨的影响大。 3、北部有旱灾虫灾寒潮等灾 害。 4.东部地区灾害种类多,人口稠密,受灾体脆弱,灾害群发。 四.西
南地质灾害严重:
自然原因:
1、 地质构造复杂, 山高谷深, 位于板块交界处, 构造运动 强
烈,多地震,诱发滑坡泥石流。
2、 地貌类型多种多样,地势起伏大,坡度陡,易发生滑坡。 3、位于季风区,雨季长多暴雨且集中,使岩体疏松,在重力作 用下,
容易诱发滑坡泥石流。
人为原因:
1.开垦开矿造成的植被破坏等。
2 大型工程建设不当(建设者防范意识和措施不当) 。
3 人、建筑物、财产等密集。 危害: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
源环境破坏。
(滑坡掩埋或破坏农田、 建筑物和道路, 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堵 塞江河,摧毁聚落,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生活以及环境造成危害) 滑坡
形成条件:
1. 岩体破碎。(物质条件)
2. 地势起伏大。(动力条件,重力和水)
3. 植被覆盖率较差。 (加剧) 泥石流下形成条件 : 1. 地形陡峻。(动力条件),
2. 丰富的松散物质。 (物质条件) 3. 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源。 (物质条件) 4. 植被覆盖率较差。 (加剧)
防治:(工程和生物措施)
1. 实施护坡工程。
2. 植树造林,恢复地表植被。
3. 工程建设和聚落应避开滑坡泥石流易发地带。
五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自然原因:
1. 土质疏松。 2. 降雨多暴雨且集中
3. 地形起伏大,千沟万壑,地表径流流速加大。 人为因素:人类不合理的
活动,导致植被破坏。 防治:小流域综合治理。
1. 实施护坡工程,建水土保持工程,打坝建库。 2. 植树造林,恢复地表植被。 3.实施生态移民。 4. 调整产业结构。 (因地制宜的退耕还林还草 )
六 、地震
1. 自然原因 略。
2. 人为:修建水库、开山、爆破、采矿等。
3. 影响灾情因素:烈度、人口密度、建筑物抗震系数、防震意识、 经济水
平及救灾防灾能力。
4. 灾情变化趋势:死亡人数减少,经济损失加重。
七.洪涝灾害形成原因:
1. 水系、水文、气候(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变率) 、地形地势。 2. 植被破坏、围湖造田、水土流失、河床淤积等。
防治:
1. 加强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机制,提高预报准 确性。 2. 工程措施。上游建水库,中游建设分洪蓄洪工程,下游开挖入海 河道,
加固堤坝,裁弯取直,建立完善的排涝系统等。
3. 生物措施。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等。
八.长江水文灾害原因:
自然:
1. 流经季风区,中下游降水集中,多暴雨。 2. 流域面积大,支流多,汛期长,上游来水量大。
3. 中下游河道弯曲,地形平坦,流速变慢,排水不畅。 人为: 1. 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2. 滥伐森林、陡坡开垦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泥沙 淤积,
河床变浅且抬高。
3. 围湖造田,使湖泊调蓄洪水能力下降。
4. 中下游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密集,洪水灾情严重。 防治: 1、 参照七防治措施。 2、 退耕还湖,疏浚河道。 3、 裁弯取直。
4、 保护水域和合理利用土地等。
(荆江:河道特别弯曲,水流不畅,泥沙容易淤积。 ) 九、淮河流
域旱涝灾害原因: (地形、水系、植被、水文、人类活 动等) 自然:
1. 春季锋面雨带还未到达,形成春旱。
2. 夏季受副高控制,伏旱严重。
3. 有些年,当夏季风势力过强时,锋面雨带迅速北移,淮河流域
降水稀少,(梅雨期缩短,称为少梅或空梅)
4. 梅雨季节或夏季风较弱的年份, 雨带长时间停留在江淮地区 (多
梅)。
5. 淮河流域 地处南北过渡地带,具有北方暴雨集中,降水变率大 和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