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浅析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合理性1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2 4:05:2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浅析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合理性

内容摘要:我们通常说老子的政治思想是无为而治,而无为而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小国寡民”思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对于“小国寡民”采取的是一种批判的态度。但是当今的学术界正在重新的评价与定位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本文将通过分析老子其人,确定老子生活的时代,将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放到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中去,分析其合理性。若用不当之处,还望大家指正。

关键词:老子;小国寡民;合理性。

提到小国寡民,很多人会很快的联想到古希腊的城邦制度。而这并不是古希腊人的独创,在《道德经》中,老子就曾明确提出过“小国寡民”的思想。对“小国寡民”思想的评价,历代学者都有着不同的阐述。笔者认为,要真正理解老子“小国寡民”思想,首先就必须搞清楚一个问题——老子何其人也?

一、老子其人

老子堪称先秦诸子中身世最不明确的一个思想家了。下面我们就通过目前所能掌握的史料对老子的身世做一个分析。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对于老子身世做了这样的记载: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二百馀岁,以其脩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在这里,司马迁也搞不清楚到底哪一个老子才是真正的老子,因此他就把他知道的三个老子都下了出来。对于一个司马迁都搞不清楚的先秦人物,我们又将如何来确定他的身份。笔者认为,首先,通过“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记载,我们可以推断出周太史儋不是老子。“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事件,通过张松辉先生的研究,在韩愈之前是没有人提出过质疑的,就连韩愈在《原道》之中所提出的质疑也更多的是处于一时的激愤,而不是冷静思考之后的结果。并且在1973年出土的《文子》残简中有着“孔子问道,老子曰:“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知,正汝度,神将来舍。德将为汝容,道将为汝居。””因此我们说“孔子问道于老子”这样一个事件是可信的。那么在孔子死后百余年才出生的自然不可能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老子。

其次,老莱子是不是我们所说的老子呢?我们也有证据证明老子和老莱子其事实上是两个人。首先,在《庄子》中,有关老子的记载有20条,都呼为老聃或老子,另有一条关于老莱子的事,说明在庄子那里,老子和老莱子是两个人。其次,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孔子之所严事:与周则老子;与卫,蘧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于鲁,孟公绰。”因此我们可以说老子和老莱子是两个不同的人。从而,我们得出结论,我们这里讨论的老子,就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的,李耳。

二、老子的生活的时代

前文中,我们确定了老子其人,便也相应的确定了老子生活的时代。老子是春秋中期的人。那么当时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呢?春秋时期原来的井田制几乎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形成,经济基础的改变促进了上层建筑的变化。在政治上,分封制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社会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诸侯国不再听周天子的号令,争霸战争十分激烈。在《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中对当时的社会做了这样的描述:“天下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在《道德经》七十五章又再次写到“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由此可见当时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真的可以算得上是水深火热,困苦不堪。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老子提出了自己的“小国寡民”的主张。

三、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

老子的“小国寡民”在《道德经》第八十章明确的提出。“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7

6

5

4

3

2

1

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这样的“小国没有多少人,即使有武器却不用,使得人民重视生命而避免流动。虽有船车,没有地方乘用它;虽

8

有兵甲,没有地方陈列他们;使得人民重新又回到结绳记事的年代。满意他们的饮食,喜爱他们的服装,高兴他们的风俗,安于他们的居处。邻国相互眺望,鸡犬的叫声彼此都听见,人民活到老死都没有相互往来过。”对于老子这种“小国寡民”的思想,我们的先辈们很多人对此持一种批判的态度。其中主要的观点有以下3种。

其一为持基本否定态度。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有范文澜,白寿彝等先生。在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中说道:“道家的政治思想,是主张奴隶社会向原始社会的逆转。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对原始社会的向往。”他们将老子的“小国寡民”界定为洪荒未来的原始社会,从而对此持基本否定态度。

其二为持半肯定半否定的态度。这种观点则以任继愈先生为代表。他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中说“老子提出的解决反感错了,却不能说老子对不合理现象的攻击也错了。”这也就是说老子批判现实社会是对的,但是提出的“小国寡民”思想确实错误的。

其三为虚化小国寡民思想的实质内容。冯友兰先生提出“《老子》第八十章所说的并不是一个社会,而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这便将老子的小国寡民实质虚化了,而仅仅将其看作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

笔者认为以上三种观点都有其自身的理论依据,但是却都未能看到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真正闪光点。对于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笔者认为应该持基本肯定态度。因为老子的“小国寡民”并不是我们一般所误解的原始社会,而是人类经过文明发展后对自然的自觉回归。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类的初期阶段,没有车船,兵甲,文字等东西,后来人们发明了这些东西,但是在使用了一个阶段后,又发现这些东西给自己带来了很多的麻烦,于是又自觉的将他们放置在一边不再使用。这之后,人们回归了那种最自然原始的生活状态,这

11

10

9

才是老子所提倡的“小国寡民”。是经过否定之否定后人们自觉的自然回归,是一个更高的文明形态。下面我们就一起分析一下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合理性。

四、“小国寡民”的合理性

笔者认为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和重构。

首先,老子对当时的社会现象做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自己的理想社会结构。我们上文说道《道德经》第五十七章,对当时的社会情景做了一个描述。我们在来看第八十章的内容,可以发现老子的“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正是针对“天下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这种现象提出的解决措施。笔者认为虽然老子的思想在当时不可能实现,但却给当时饱受战争之苦的人民一种精神的希望。让他们可以期待这样一个时代的到来。

其次,在《道德经》第七十五章中描绘了“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的现象。在“小国寡民”的社会构想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民重死而(不)远徙。”笔者认为老子提出使民重死的目的在于稳定当时的社会秩序。一般说来一个人越不怕死,在战争年代他就越勇敢,也就越能发挥出自己的作用。而当每一个都看重生死的时候,人心求稳,当对和平稳定的年代也就将到来。

再次,老子的“小国寡民”中的人们都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这样的人们用现在的话来说幸福感是很高的。而幸福感很高的人一定不会想着征战等暴力的事情,如果真的能达到这样一种境界,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就不再存在,人民的生活也能得到改善。因此我们说老子重构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是一个真正的和谐社会。

最后,笔者认为即使是争议最大的“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也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中,我们看到的是诸侯国之间连绵不断的争霸战争,如果真的能做到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那么就可以壁面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也就可以避免冲突了。而且笔者认为老子并没有要求人与人之间都不要往来,而是指的是村与村之间的老死不相往来,也就是国家于国家间的和平共处,因此笔者认为这之中是有其合理性的。

五、结语

老子是春秋时期著名而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小国寡民”思想虽然存在着细节上的缺陷,但却对当时社会问题做出了批判,并提出了自己的构想。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笔者认为,我们不论在道德上,还是在价值判断上,都理应对“小国寡民”思想做出一个基本肯定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63.htm。 2、张松辉:《老子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 3、冯达甫:《老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6月版。 4、朱晓鹏:《老子哲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年12月版。

5、詹剑峰:《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版。

6、强昱:《小国寡民与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的社会价值关怀》,《中国哲学史》,2006年第1期。

7、黄丽沙:《剖析西方与东方的乌托邦主义之源——柏拉图的“理想国”和老子的“小国寡民”》,《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10期。

1

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63.htm。 2

张松辉:《老子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346页。 3

《文子》卷一《道原》,《文子疏义》,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3页,转引自:张松辉:《老子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349页。 4

《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735页,转引自:张松辉:《老子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19页。 5

冯达甫:《老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133页。 6

冯达甫:《老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170页。 7

冯达甫:《老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180页。 8

冯达甫:《老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181页。 9

《中国通史》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75页,转引自:张松辉:《老子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177页。 10

《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50页,转引自:张松辉:《老子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177页。 11

《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2册,第60页。转引自:张松辉:《老子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178页。

搜索更多关于: 浅析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合理性1 的文档
浅析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合理性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e0ty8a6w462a888ee98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