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47级情景式默写学案
第一册 《劝学》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 )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 ),( ), )”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 )。
4. 《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 )”。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 );( ), ( )。 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 ),( )。 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 ),( )。
7. 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 ),( ),( ),( ),( )。
8.荀子《劝学》中强调学习必须重视积累的句子是“( ),( );( ),( )”。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 );( ) ,( )。( ),( );( ),( )”。以蚯蚓与蟹为例,用比喻的方法指出学习应该专心的句子是“( ),( ),( ) ,( ),( )。( ),( ),( )_”。
9.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 ),( ),( ),( )。
10《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 ),( )。
11.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 ),( )。
1
12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 );( ),( )。
13.《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 )。
14.《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 ),( );( ),( )。
15.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 )。 《师说》
1.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启蒙教师的句子是:( ),( ),( )。
2.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 ),( ),( )?
3.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 )。
4.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 ),( );择师的标准是:( ),( ),( ),( )。 5.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 ),( ),( ),( )。 6.《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 ),( ),( ),( )。
7.韩愈《师说》的中心论点是“( )”,交代教师作用的句子是“( ),( )”,申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的句子是“( ),( )?( ),( ),( )。”提出择师态度和标准的句子是“( ),( )?( )_,( ),( ),( )”。
8.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并与那些教孩童的老师进行对比,以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的句子是:( ),( ),( )。
9.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广泛学习,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2
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的语句是:( ),( )。 《归去来兮辞》
1.回顾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而今感到悲哀,自责之词是( ),( )? 2.诗人的自恕自慰之词是 ( ),( ),( ),( )。
3.回家途中,表现自己摆脱束缚,重返自然地欢快舒畅:( ),( )。
4.( ),( )表达了作者归心似箭的心情。 5.诗人自斟自酌,享受室中之乐( ),( )。 6.( ),( )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 7.写诗人享受园中之乐的句子( ),( )。 8.( ),( )以云鸟自喻,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鸟倦飞而知还。 9.出游方式( ),( ) 10.写跟乡里故人和农民的交往的句子( ),( )。( ),( )。 11.( ),( )写出了游中所见农村初春生机勃勃的景象。
12.触景生情,游中所感( ),( )。 13.表现诗人不奢求富贵与仙境的人生态度( ),( )。 14.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现自己快然自足于隐居生活( ),( )。 15.描绘了作者顺随自然的变化走到生命的尽头,点出“乐天安命”的思想,卒章显志,! ( ),( )!
16陶潜“归去”的心情是十分急迫的,间接表现是( ),( )。直接表现是( ),( )。 17陶潜爱菊,并借此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在《饮酒(其五)》一诗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句,在《归去来兮辞》中有( ),( )之语。 18在《归去来兮辞》中,作者用( ),( )一语双关地表达了自己原本就无心于官场的心志。
19陶渊明一生由衷地热爱自然,回归自然,( ),( )写他徜徉于自然,( ),( )写他流连忘返,( ),( )写出了春天到来,万物复苏,一派勃勃生机的景象,饱含作者的热爱之情。
20《归去来兮辞》中,作者直截了当的表明自己弃官隐居与世断绝不再交游原因的语句是( ),( )? 《烛之武退秦师》
1秦晋围郑的主要原因,是晋国为了扩大自己霸主的威势,征服异己,再加上晋文公与郑有个人恩怨。《烛之武退秦师》中( ),( ),暗示了这一事件的背景。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 ),( ),( ),( )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 ),( ),( )。
4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烛之武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 ),( )。
5( ),( ),( ),( )中,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3
6在烛之武的劝说下,秦穆公与郑国结盟。当晋国大夫子犯建议攻打秦国时,晋文公拒绝的三个理由是( ),( );( ),( );( ),( )。 第二册 《赤壁赋》
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是: ( ),( )。 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 ( ),( )。
3.叙写江水流逝却始终长流不息,月亮盈亏却无所增减的哲理的句子:( ),( ),( ),( )。 4.写清风明月为吾享用的句子:( ),( ),( ),( )。 5.写清风与明月可尽情享用,无人禁止,无穷无尽的句子: ( ),( )。 6.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 ),( )。 7.写月亮升起后,对游人依依眷恋,脉脉含情,实则是游人对明月的喜爱的句子:( ),( )。
8.写作者在江面上自由飘荡,似乎是在浩荡的宇宙间乘风飞行,飘飘忽忽升入仙境里去的句子:( ),( );( ),( )。 9.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古代咏月的诗歌,召唤月亮飞行的句子: ( ),( )。
10.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 ),( )。 11.写客人箫声之悲伤幽怨的句子:( ),( ),( ),( )。 15.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 ( ),( )。 16.以月亮作比,描写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是: ( ),( )。 17.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 ( ),( )。 19.写作者荡漾江中,与麋鹿为伴的句子是: ( ),( )。 20.写作者与友人于扁舟举杯共饮的句子是: ( ),( )。 《游褒禅山记》
1、《游褒禅山记》中表达“峰险景无限,有志方可达”之意的语句是:( 、 、 ),( ),( )。 2、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 、 、 、 、 ),往往有得,( )。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3、“( ),( )”,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 ) ”,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 4、“有志矣,( ),( ),亦不能至也。” 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