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知和定向阶段; 2.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段; 3.动作协调和完善阶段。 (二)动作技能的培养: 1.明确练习目的和要求;
2.依据技能的种类、难易,选择不同的练习方法; 3.有效地利用观察和表象; 4.充分利用练习反馈的强化作用。 五、智力技能的形成和培养:
(一)智力活动的阶段(苏联:加里培宁): 1.活动的定向阶段;
2.物质活动与物质活动化阶段; 3.有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5.内部语言阶段。 (二)智力技能形成的标志:
1.智力活动的各个环节逐渐联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思维活动表现出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广阔性 3.内部言语的进行需要意志的努力较少。 (三)智力技能的培养:
1.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启发教学)。 2.掌握解答各类课题的程序,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
3.使智力技能的应用有广泛的机会,培养学生技能迁移的能力。 六、练习过程的规律:
练习曲线:练习的进展往往有起伏,很少笔直前进,可以用一条曲线形象地表示出来。 (一)练习曲线的一般趋势:
1.练习成绩(速度、准确性)的逐步提高;
2.高原现象:在技能形成过程中,一般在练习的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滞现象。 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①知识和方法的障碍;②思维障碍;③情绪和身体障碍。
3.练习成绩的起伏现象:在技能的形成过程中,成绩时而上升,时而下降,进步时而快时而慢的现象。 其产生的原因:①客观条件发生变化;②学生主观状态发生变化。 (二)练习曲线的个别差异: 第三节 解决问题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解决问题能力发展的核心是学习者思维活动的发展。 (一)解决问题的历程:
1.发现问题;2.分析问题;3.提出假设;4.验证假设。 (二)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主要心理因素: 1.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2.能否正确地选择和组合有关原理规则; 3.言语指导;
4.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个别差异。 (三)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
2.问题的难易应适合学生的学习能力;
3.指导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创设必要的问题情景; 4.提供较充裕的时间和适当的自由;
5.鼓励学生验证答案,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 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教育心理学资料:第八章 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 第八章 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 第一节 学习动机 一、什么是学习动机:
就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 一切活动都产生于需要。
学习动机强弱的主要标志是活动水平和指向性。
需要的结构层次:生理和组织的需要(生存、安全)→关系和社会的需要(归属、尊重)→成就的需要(知识、理解)→审美的需要。
学习目的:是学生进行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 二、学习动机与学习积极性:
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态度,可以通过学生的注意状态、情绪状态、意志状态进行考察。 学习动机是学习积极性的核心内容,学习积极性是学习动机的具体表现。 三、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
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提高学习效果的主导因素。
一般来说,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是一致的,动机好效果则好,动机差效果也差。 学习效果也会对学习动机产生促进或抑制作用。 四、学习动机的分类和体系:
1.从动机的来源分为:外来动机和内在动机; 2.从动机的内容分为:正确的动机和错误的动机;
3.从动机的远近和起作用的久暂分为:间接的、长远的动机和直接的、短近的动机; 4.其他分类:远景性的与近景性,主导性的和辅导性的。 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产生因素:学习兴趣、成就和交往动机。 学习兴趣:即学生渴求获得知识与深入认识世界的积极倾向。 成就动机的强弱与志向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 影响志向水平的主要因素:
①家庭的期望和要求;②过去的成绩;③能力与自信心;④与人对比效应。 交往动机影响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积极性。 五、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一)加强学习目的教育,发挥目标激励作用; (二)引起心理上的不确定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通过获得成功的机会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应注意五点: ①知识的准备是学习兴趣产生的基础; ②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③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兴趣; ④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的兴趣; ⑤在教学中要将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相互结合。 2.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①做可能获得成功的事;
②激励学生产生对学习的期望心理; ③使学生产生愉快感; ④进行难度适中的教学; ⑤教学要保持新鲜感。 (五)利用学习反馈和学习评定:
反馈:指某一系统将信息输出后,将其作用的结果返回原系统,用以控制调节它所输出的信息。 (六)利用学习竞赛和奖惩激发学习动机: (七)与学生签订协议:
(八)在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技巧。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条件:
1.当学生具备学习动机而未被激发时,激发学习动机需要它在学生的整个学习动机结构中居重要地位; 2.学习必须胜任学习任务; 3.学生应有学习成功的期望。 第二节 学习的注意和感知状态 一、学习注意状态:
注意状态是指学生心理活动对学习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状态。 注意分无意和有意注意两种。 学生注意的组织和培养: 1.重视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主要原因和条件: ①对学习的目的任务有明确的理解; ②能用坚强的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③根据目的任务有计划地组织活动; 根据以上规律,教师应注意: ①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制力。 2.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 引起和保持无意注意原因和条件是: ①客观刺激物的特点; ②学生本身的状态; ③学生的精神状态。
教师要充分利用上述规律,做到: ①教学内容要新颖有趣,难易适当; ②教学方法要直观形象、灵活多样;
③尽量避免那些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创造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的情境; ④严格遵守作息制度,防止过度疲劳 3,交替使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二、学生对教材的感知:
对教材的感知,就是通过各种感觉和知觉观察有关事物、听取言语说明、阅读文字符号等,以获得丰富的感
性知识过程。
如何提高感知教材的效果: 1.正确应用直观教学:
直观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通过感知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手段。 直观教学类型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在直观教学中要使对象从背景中突出,必须遵循三个规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学生感知教材的的效果和观察力有密切的联系。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的知觉过程。
①观察力的品质:A.目的性;B.条理性;C.敏锐性;D.精确性;E.细微性。 ②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A.必须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的目的、任务;
B.在观察前要做好有关知识的充分准备,并订出周密的计划; C.有计划、系统地训练学生的观察技能和方法; D.启发学生观察的主动性,养成勤于观察的好习惯; E.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参加多种实践活动;
F.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 第三节 学习中的疲劳和焦虑 一、什么是疲劳:
疲劳是人们连续学习或工作以后效率下降的一种现象,可以分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 生理疲劳是疲劳在生理上的反应,心理疲劳是疲劳在心理上的反应。 二、疲劳与学习效率:
疲劳与学习效率成反向关系,即人越疲劳,学习效率越低。 可用间接法或直接法测定疲劳。 三、预防学习疲劳的一些措施:
1.防止过重负担,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2.建立与执行符合卫生要求的作息制度;
3.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 4.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适当注意休息和营养。 四、焦虑与学习:
(一)什么是焦虑:焦虑是指一个人的动机性行为遇到实际的或臆想的挫折而产生的消极不安的情绪体验状态。
(二)常态与压抑下的理智活动:常态下学生能够用理智反应解决的问题,在压抑下却表现出理智不能发挥作用。
(三)焦虑对学习影响:
1.对于机械的学习或不怎么困难的有意义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焦虑是有促进作用的。 五、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与课堂管理: 1.课堂管理应积极指导而不是消极的防范;
2.教育在先,奖惩在后,多奖少罚,多做细致的思想工作;
教育心理学资料:第九章 学生的个别差异与教育 第九章 学生的个别差异与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