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初期的风云变幻的时代,使他身处革命的激流之中,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然而,作为德国资产阶级的代表,他又无法摆脱这个阶级天生的庸俗习气和妥协性。再加上德国现实的限制,他的思想和创作便充满着矛盾。 四、歌德思想、创作的矛盾性
思想上,歌德一生致力于德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强盛,致力于启蒙主义理想的实现。早年受启蒙思想和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渴望行动和变化,思想激进而富于变化。后期,经历了社会人生的波折,故追求宁静与和谐,试图通过社会的改良与和解、道德的完善来实现理想。因此,歌德的思想愈到晚年愈疲于斗争和运动,愈矛盾和慎思,同时也愈广博和深邃。
创作上,早年极富抒情特色,后期则是思考性作品。 变化原因:社会时代,认知结构,自身
五、恩格斯论歌德
恩格斯全面而精辟地论述了歌德的矛盾及其根源,指出:歌德在自己的作品中,对当时的德国社会的态度是带有两重性的。有时对它是敌视的;??有时又相反,??他亲近它,“迁就”它??这常常不过是他的各种情绪的表现而已;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兰克福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的枢密顾问之间的斗争,前者厌恶周围环境的鄙俗气,而后者却不得不对这种鄙俗气妥协,迁就。因此,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他的气质、他的精力、他的全部精神意向都把他推向实际生活,而他所接触的实际生活却是很可怜的。他的生活环境是他应该鄙视的,但是他又始终被困在这个他所能活动的唯一的生活环境里。歌德总是面临着这种进退维谷的境地?? 六、《浮士德》简析
诗剧《浮士德》是歌德人生理想探索的结晶,是他以毕生心血完成的伟大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题材及诗剧创作过程
《浮士德》取材于德国民间传说。创作时间从18世纪70年代持续到19世纪30年代初,前后共达60年之久,贯穿了歌德的全部写作生涯。这60年间,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性巨变。歌德亲身经历了这些变化,他的思想也不断发展,这才使他能写出一部具有历史总结意义的史诗性的巨著。 2.主要情节与思想内容
诗剧《浮士德》共两部,12111行。第一部有一个序曲,25场,不分幕。第二部分为五幕。
全剧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然而并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主要是描写主人公浮士德不断追求、不断探索人生理想的道路,写他的思想发展历程。 概括地说,《浮士德》主要是写“两次赌赛”和浮士德在探索人生理想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五个悲剧阶段”——1.学者生活 2.爱情生活3.政治生活 4.追求古典美5.改造大自然 这是一种值得充分肯定的终极价值观念。
诗剧结尾写:浮士德的灵魂被天使们接到了天上,浮士德看到了光明圣母。歌德以此象征着人类的光明前景。
否定精神、探索精神、批判精神、辩证精神 3.浮士德形象及其意义
浮士德形象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进步知识分子的典型。
首先,浮士德是进步人类的代表。
他对人生探索的全过程,总结了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代以来一直到19世纪初期德国和欧洲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思想探索的全部历程。
在“天上序曲”中,天帝与靡非斯特关于人类前途的争论,就是以浮士德为例来进行的。这样,浮士德的人生理想探索便象征着人类的历史将何去何从。
浮士德精神是资产阶级精神人格的高度概括,对人类具有教育、启迪作用。 浮士德精神包括:
不断追求,勇于实践,肯定人生积极意义,以实际行动投身实践的探索精神。
37
敢于否定一切丑恶事物的批判精神。 追求生活理想、自强不息的战斗精神。
简言之,自强不息,积极进取,永不满足,向上向善是浮士德精神的主要内涵。 其次,浮士德又是普通人类的代表。
歌德以一种辩证的思想和方法来塑造浮士德形象。
浮士德的性格充满着灵与肉、善与恶的矛盾斗争,具有二重性。 浮士德在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时承认:
有两种精神居住在我的心胸, 一个要同别一个分离; 一个沉溺在迷离的爱欲之中, 执拗地固执着这个尘世,别一个猛烈地要离去风尘向那崇高的灵的境界飞驰。
这种相互冲突的两种“精神”,是人性的正常存在。但理性的人永远都是“灵”的一面、“善”的一面居于主导地位。
因此,以浮士德为代表的人,能从各种迷途与错误中,找到正确的道路,实现崇高目标。浮士德的灵魂最后被拯救,其原因正在于此。
浮士德形象的意义在于歌德向人们指出了一条道德净化的道路,强调了人具有克服自身矛盾、克服人的理想与丑恶现实之间的矛盾的智慧和力量,指出了人生的意义和人们应追求的生活理想,把人们引向为崇高理想而奋斗不息的伟大道路。 4.靡非斯特形象及其意义
浮士德形象与靡非斯特形象相反相成,形成对立统一关系。 歌德把辩证的哲学思想赋予了笔下的人物。
在他笔下,靡非斯特是否定精神的具体化,“恶”的代表,又是“作恶造善的力之一体”。 靡非斯特不相信人的向善,否定理性,否定人的努力,因而他时时表现出一种否定精神,一种与“善”对立的本质。靡非斯特同浮士德订立明确的契约,无异于时时警惕着浮士德,激励浮士德不向恶屈服,而向善的境界百折不挠地前进。靡非斯特一次次地诱惑,一次次地失败,激励着浮士德冲破一股股人生迷雾,一步步地奔向前方。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靡非斯特具有“作恶造善”作用。 靡非斯特还是歌德批判现实的代言人。 浮士德与靡非斯特的辩证关系
靡非斯特之所以未能使浮士德堕落,根本的原因在于浮士德是一个探索者、追求者,他的那种永不满足、锲而不舍的性格,也就是他对于理想境界的追求精神,在他身上始终占有主导的地位。对于这样的人,恶能使他犯错误,却不能使他沉沦。
歌德在谈到《浮士德》时,强调了结尾的几行诗。天使在搭救浮士德时唱道: 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均能救。
歌德说: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浮士德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
从浮士德与靡非斯特的辩证关系中,歌德告诉我们:人类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充满着矛盾斗争的,但是只要人类一心向善,他就不会堕落,否定力量不但不能阻碍人类前进,反而会促进人类前进;
在前进的道路上,由于客观上恶势力作祟和自身矛盾的作用,人类可能犯错误,甚至酿成悲剧,但人类总能克服矛盾,不断前进,而且也只有在矛盾斗争中才能前进。这就是《浮士德》的思想精华。 5.艺术特色
1.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揉一处,创造出一种瑰丽奇幻的艺术境界。
2.在结构方面,诗剧以主题思想为中心,片断性与统一性相结合,形成和谐的整体。
3.在形象塑造方面,诗剧通过人物的辩证的对立关系、人物关系的变化来刻划人物性格。浮士德和靡非斯特和两个形象,就是运用这种手法刻划的最有特色的典型例子。他们一正一反,互为依存,彼此烘托。 4.作品大量运用了象征手法。 诗剧中除了几个主要人物外,还引进了许多古代的和近代的人物,以及为数众多的神话世界中的仙人、
38
仙女、鬼怪等,甚至把一切生物和无生命的东西拟人化。这些形象都是社会生活中某种事物、某种类型的人、某种观点的象征。这种象征,除前述情节内容时已涉及的以外,还有:
A.诗剧中所写的复活节的到来,象征着新的历史时代的到来。
B.莱比锡的瓯北赫酒寮中醉汉们的所作所为,象征着人类的缺点——耽于逸乐的惰性。
C.“魔女之厨”中的魔女与猴子,象征仇视理性的力量。 D.浮士德由于服魔药而变得年轻,象征新生。
E.“瓦普几司之夜”象征社会上的一切黑暗势力。
F.瓦格纳造出的人造人何蒙古鲁士象征着科学之光、智慧之光;他的落水,体现了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的哲学观点——水源说(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何蒙古鲁士的落水,正是回到生命的本原去了。
G.浮士德在追求海伦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用美妙歌声诱人停滞的海妖塞壬,以及用“艳嫣”的肢体引人“流连”的水精宁芙们,象征着种种艰难险阻。 H.靡非斯特一把火烧掉的老夫妇斐莱蒙和鲍栖时的小茅屋,以及小教堂,象征着中世纪的旧事物。??
5.以大自然为背景,情景交融。
6.形式多样化,又自由韵体,民歌体,古希腊悲剧体,还有象征、比喻、暗喻等。
象征手法的大量运用,一方面使作品寓意深刻,另一方面也常常使作品显得晦涩难懂。而这后一点,正是诗剧在艺术方面的一个缺陷。诗剧的另一个缺陷是,第二部中的浮士德形象失于抽象化、概念化,削弱了形象的感人力量。但瑕不掩瑜,无论从思想性方面看,还是从艺术性方面看,歌德的《浮士德》都是一部伟大作品,体现了德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空前的成就。因此,被誉为德国人的“世俗圣经”。 思考题
1.概述歌德创作各个时期的主要成就。
2.《少年维特之烦恼》具有怎样的意义? 3.简析维特形象及其悲剧意义。
4.简述《浮士德》的情节结构。 5.简析浮士德形象及其意义。
6.简析浮士德形象及其塑造中的辩证精神。 7.名词解释:浮士德精神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欧洲社会人的精神和个性大释放时期。
文学领域,浪漫主义文艺思潮体现了时代精神,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流。 一、影响文学的诸要素
1.社会斗争的影响
1789年法国大革命;
2.启蒙理想的破灭
启蒙理想在18世纪曾激烈鼓舞过许多人。 它为欧洲资产阶级最后夺取政权奠定了基础。 3.各种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 德国的唯心主义哲学
付立叶、圣西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谢林的“自然哲学”
4.18世纪文学的影响
英国的感伤主义文学;卢梭“返回自然”的主张;德国“狂飙突进运动”。 其共同特征为:崇尚主观感情、热爱大自然、热爱朴实的民间文学。 5.对古典主义的反抗
39
6.世纪病—肺炎
指在肺炎患者中散发出的世纪病患者的悲哀与绝望。 二、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
这是由高尔基提出的。
1.不满现实: 前者揭露、抗争现实,如:拜伦、雪莱;
后者逃避现实,宗教迷狂,如:夏多布里昂;田园风光,如:华兹华丝。
2.追求理想: 前者向前看:追求共和制或空想社会主义,如:雪莱;
后者向后看:追求中世纪宗法制社会的农村生活。 三、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强烈的主观性与抒情性2.崇尚大自然 3.重视民间文学 4.注重艺术效果 四、浪漫主义文学概况
(一)德国:“浪漫主义故乡”。(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发源地)
特点:缺乏反封建的斗争精神;具有较浓厚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色彩。
1、早期代表:
“耶拿派” (施莱格尔兄弟——早期浪漫派的理论家 ) 理论上主张个性解放,反对古典主义; 主张创作自由,强调想象和情感的作用; 追求宗教的神秘感和象征感。
诺瓦利斯,诗人,早期浪漫派代表人物。 2、后期代表:
(1)“海德堡派”
(2)柏林浪漫派,其基本倾向与早期大致相同,但他们更重视民间文学。 (3)格林兄弟
(4) 霍夫曼 —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中最具国际影响的作家。
(5) 海涅(294)完成了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向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过渡。
20年代,抒情诗集《歌集》
四部游记,代表作《哈尔茨山游记》。
标志着海涅从浪漫主义诗人向现实主义诗人的转折。
30年代,论著《论浪漫派》,结束了浪漫派在德国的统治地位。 40年代,长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
政治抒情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二)英国
1、前期代表:“湖畔派诗人”
“湖畔派诗人”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和骚塞三人组成的文学小组。因厌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隐居于英国西北部的湖区,创作了大量赞美大自然、表现神奇事物和异国风光、缅怀中古、歌颂宗法制农村生活和诅咒城市文明的诗篇,故得名。其中华兹华斯成就最高。“湖畔派诗人”对英国诗歌革新和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1)华兹华斯:
被誉为“自然诗人”。代表作《丁登寺》
1798年,他与柯尔律治合写《抒情歌谣集》。 1800年,《抒情歌谣集》再版时,华兹华斯发表了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
诗歌创作要有丰富的想象、表达真情实感、向民间学习,写普通人的生活、采用朴实易懂的语言。 (2) 柯尔律治
强调想象的作用。喜欢写超现实的人和事。力求把离奇古怪的轶事描写得逼肖现实生活 。代表作:《老水手》(《古舟子咏》 )。
4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