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行状:哈姆莱特:忧郁王子 堂吉诃德:愁容骑士 5时代:二者处于同一时代
差异1.地位: 哈姆莱特:王子,上层知识分子 堂吉诃德:乡绅,下层知识分子
2.性格与行为:哈姆莱特:内向、敏感,忧郁、延宕;德国式哲理化、思维型; 堂吉诃德:外向、空想、勇往直前;西班牙骑士风范; 屠格涅夫:“一边是苦思冥想的有见识的哈姆莱特,他们理解一切,与此同时,他们又畏缩不前;另一边是半疯不痴的堂吉诃德,他们因为只看到茫茫天际的一个点,就勇往直前,而这个点实际上并非存在于世。” 五、莎士比亚的艺术成就——以《哈姆莱特》为例
? 1.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在《哈姆莱特》第三幕第二场中,哈姆莱特关于演剧问题的一番谈话,可以代表莎士比亚本人的艺术见解: “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演员“是这一个时代的缩影”。他还强调艺术表现“不能越过自然的常道”,既不能过分,也不能懈怠。
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又带有自己的独特性。他的剧作的题材绝大部分取之于现成的材料或现成的剧本,并不是取之于现实。他在旧故事的框架中填补了现实生活的血肉,注入了时代精神的灵魂
? 2.丰富生动的戏剧情节;
第一、反映现实的广度与深度
在莎士比亚的一些优秀剧作中,不是孤立地描写一个事件,而是力图从全社会各个阶层的动态中来表现这一事件发展变化的动向,把事件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活动联系在一起。
《哈》剧的题材本是一个宫廷复仇故事,但是剧本中所写的生活内容却远远突破了宫墙的限制。“福斯塔夫式的背景”处处都在烘托一个动荡不安、危机四伏的社会。 第二、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
《哈姆莱特》的情节跌宕曲折,冲突双方在斗争中的地位不断变化,形成波澜起伏的富有戏剧性的情节。 为父复仇:装疯-戏中戏-误杀波罗涅斯-借刀杀人-“友谊”比剑 第三、戏剧情节线索的丰富性
莎剧往往设置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齐头并进或穿插交织,构成了情节线索的五彩图。
如《哈》剧中安排了三条“为父复仇”的情节线索:哈姆莱特、雷欧提斯、福丁布拉斯为父复仇。
《威尼斯商人》有三条情节线索;
《李尔王》有两条子女对父亲忘恩背义的情节线索; 第四、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结合
如《哈》剧第一幕以哈姆莱特与鬼魂相会的惊心动魄、阴森恐怖的场面结束,第二幕即以波洛涅斯派人探听儿子品行的喜剧性场面开始;第四幕以奥菲利娅落水淹死的悲惨故事结束,第五幕就以掘墓人的插科打诨式的场面开始。
这样的“崇高和卑贱、恐怖和滑稽、豪迈和诙谐离奇古怪地混合在一起”(马克思语),正是莎士比亚作品的特点之一。
? 3.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第一、人物性格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
纵使主体的全部情致集中在一个单纯的情欲上,莎士比亚也不让这种抽象的情致淹没人物丰富的个性,具有多样统一性。夏洛克、麦克白
普希金:莎士比亚的“性格描写是自由而广阔的性格描写”。
如哈姆莱特有崇高的理想,有斗争的决心,但是他的理想脱离实际,行动脱离群众,致使他无力承担自己的责任,最后在强大的恶势力面前倒下了。
第二、人物性格始终处于发展的变化之中
如哈姆莱特的性格发展史,他的性格就经历了“快乐王子”、“忧郁王子与思想王子”、“延宕王子”、“行动王子”的几个阶段。
第三、在人物对比中突出主人公的性格
在《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雷欧提斯、福丁布拉斯三人对待复仇问题的态度形成对比,鲜明地突出了哈姆莱特作为先进人物的特点。
25
另外,哈姆莱特与霍拉旭也是一种对比关系。他俩同是人文主义者,但遭遇不同,地位不同,霍拉旭的理智与冷静反衬出哈姆莱特的热情与深沉。
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一为假疯,一为真疯,一个在精神危机中成长,一个在精神失常后灭亡,也可以说是对比关系。 第四、利用独白来塑造人物
哈姆莱特的重要独白有六次之多。。这些独白都安排在人物思想转变的重要时刻。通过这些独白,我们可以看到哈姆莱特的内心活动,了解他的思想性格的脉络。这些独白本身也是优秀的诗篇,如果删除了这些独白,《哈姆莱特》将大大减色。
? 4.丰富多彩的戏剧语言。
莎剧总词汇量达到一万七千多个,世界上很少作家能有这样丰富的词汇。
语言丰富、华丽、幽默、含蓄、机智,俚语、俗语、民谚、民歌等的大量运用,使莎剧语言充满激情与活力。 莎士比亚的剧本主要用诗体写成,同时又是诗与散文的巧妙地结合。
就诗体来讲,主要用五音步素体无韵诗,同时包含有韵的格律诗和民间歌谣,不同的文体在剧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语言高度形象化,善于运用比喻。 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不同身份、不同处境的人物使用不同语言,闻其言如见其人。
思考题
1.概述莎士比亚的文学成就。2.概述莎士比亚的创作历程。
3.哈姆莱特形象分析。4.以《哈姆莱特》为例,论述莎士比亚戏剧艺术成就。
5.“莎士比亚化”6.“福斯塔夫式的背景”7.拓展问题: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形象比较
17世纪文学
17、18世纪,欧洲社会、欧洲文化进行理性大调整,于是,以理性为核心的文学出现。 一、影响文学发展的诸要素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2.法国专制王权的兴隆
3.唯物主义和唯理主义思潮的出现
霍布斯、伽桑狄,其哲学思想为17世纪的文学家开辟了思维活动的广阔空间。 笛卡尔——17世纪法国唯理主义的奠基人。 唯理主义——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 4.对人文主义文学的继承和反拨
继承——思想上。创作方法上。艺术形式上。
反拨—— 个性解放——否定一切秩序;各行其是的创作——语言不规范、艺术形式杂乱。 二、文学概况
(一)巴罗克文学
指在巴罗克风格影响下产生的一种过分雕琢和华丽、侧重形式的文学流派。这一流派广泛地浸润了17世纪西欧各国的文学界。其共同特征是表现高雅的贵族情调、气质,追求艰涩夸饰的词藻、反复模糊的结构和神秘隐晦的诗风。
意大利的“马里诺诗派”;西班牙的“贡哥拉诗派”;
法国的“矫揉造作派”;英国的“玄学诗派”等。 巴罗克文学虽有其颓废性,但也创作出不少文学精品。 (二)英国文学
初期:
两个诗歌流派——以多恩为代表的玄学诗派;反映贵族阶级没落情绪的骑士派。 两个戏剧流派——以本琼生为代表具有民主倾向的戏剧家;贵族派戏剧家。 40年代——革命诗人弥尔顿。
60年代王政复辟,宫廷古典主义风行一时,代表人物是德莱顿。
德莱顿——王朝复辟时期的桂冠诗人、剧作家、批评家。
26
清教徒班扬,来自下层,创作中体现民主倾向。 代表作是梦幻寓意小说《天路历程》,对后世英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约翰·弥尔顿,17世纪英国最杰出的诗人、思想家和政论家。 他是恩格斯所说的“第一个为弑君辩护的人”,是18世纪启蒙思想家们的“先辈”。 其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以诗歌创作为主。
中期:政论性散文。《为英国人民声辩正续篇》等。 晚期:长诗《失乐园》、《复乐园》和诗剧《斗士参孙》。
长诗《失乐园》
通篇贯穿了诗人高昂的革命激情和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反思。
撒旦——一个坚强不屈、反抗权威的资产阶级革命者;他还骄矜自大、为非作歹——堕落天使。 借此,诗人暗示出资产阶级革命失败的原因。
《失乐园》——欧洲文学史上文人史诗的典范之一。
(三)法国文学
17世纪古典主义最早出现于法国,并在法国得以繁荣。 它代表了17世纪欧洲文学的最高成就。
1.古典主义(名词)
指17世纪流行于西欧特别在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它是17世纪法国专制君主制时期的产物。因为他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为典范,故得名。其基本特征为政治上拥护王权,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思想上崇尚理性原则,艺术上模仿古希腊罗马文学,重视规则,要求结构完整,语言明晰,并严格遵守“三一律”。
2.产生原因
社会政治原因——专制君主制
文学自身原因——贵妇人的沙龙文学 市民文学(世态现实主义) 组织措施——发放奖金、津贴,建立严格的检查制度; 1635年,设立法兰西学士院。 社会思潮——笛卡尔的唯理主义 3.文学特征
古典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具有下述鲜明特征: 第一,在政治上拥护王权
法国专制君主制是古典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
法国的“君主专制是作为文明中心、社会统一的基础出现的”(马克思语),因此在当时是一种进步的因素。
在贵族阶级与资产阶级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它是两个阶级之间的“表面上的调停人”(恩格斯语),不但制止了割据和纷争,统一了国家,而且还保护过资本主义工商业,促进了它的发展。 第二,在思想上崇尚理性
17世纪是理性主义的时代。
哲学家笛卡儿(1569—1650)提倡唯理主义。他强调理性万能,认为理性既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种观点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强有力地冲击了中世纪经院哲学和宗教的权威。他还认为人类的各种情欲会使人抛弃真理,因此他主张以理性来克制情感。
古典主义者接受了笛卡儿的观点,并以此指导自己的创作。
古典主义的立法者布瓦洛在他的法典性的著作《诗的艺术》中要求作家: 首先必须爱理性;你的文章永远只凭理性才获得价值和光芒。
第三,在创作上遵循古典
古典主义作家如同中世纪的但丁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一样,特别崇尚古希腊罗马文学。 古典主义作家“是依照他们自己的艺术需要来理解希腊人的”(蒋承勇),他们在创作中尽可能地遵循和模仿古希腊罗马文学。
27
这主要体现于两点:一是他们基本上从古希腊罗马文学中选取题材;
二是把古希腊罗马文学中的某些方法奉为不可冒犯的清规戒律。 “三一律”(名词)
指17世纪欧洲古典主义文学提出的创作规则,即在戏剧创作的情节、地点、时间遵守三个一的原则:一条情节线索、情节发生地点一个、时间一昼夜。它对整饬当时杂乱无章的戏剧创作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它太绝对了,束缚了作家的创作自由。
布瓦洛说,一部剧本“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的充实”。
这一点,在实际创作过程中,任何人不可逾越。 高乃依由于不完全符合“三一律”,《熙德》发表后,就曾遭到法兰西学士院的严厉批评。 4.发展概况
十七世纪三十——五十年代为古典主义形成时期。
法国古典主义的创始人是诗人马莱伯。布瓦洛称他为“诗宗”,要求作家以之为楷模。
彼埃尔·高乃依(1606—1684)
古典主义悲剧的奠基人。
高乃依一生写了30多个剧本,大部分是悲剧。
《熙德》是高乃依的代表作。取材于西班牙作家吉伦·卡斯特罗的剧本《熙德的青年时代》。作品中讲:贵族青年罗狄克与贵族小姐施曼娜倾心相爱。但由于他们的父亲发生了可怕的争执,一对恋人陷入了悲剧的情境。 剧本主要描写家族义务与个人感情的矛盾冲突。
六十——七十年代是古典主义的鼎盛期。
莫里哀的喜剧,拉辛的悲剧,拉·封丹的寓言,布瓦洛的理论,使古典主义文学成果蔚为大观。 莫里哀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喜剧作家。他的喜剧创作,形成了自阿里斯托芬、莎士比亚以来的又一座高峰,显示出古典主义在喜剧艺术方面的最高成就。 让·拉辛(1639-1699)
被看成最典范的古典主义悲剧诗人。其作品代表了古典主义悲剧的最高成就。拉辛一生共写了11部悲剧。其代表作为《昂朵马格》。昂朵马格的行为,与皮洛斯、俄瑞斯忒斯、赫耳弥俄涅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她身上,感情与理性实现了完美的统一。
《昂朵马格》是第一部标准的古典主义悲剧,充分体现出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的原则。 与古希腊悲剧相同,它的冲突紧张激烈,结构简练集中。
《费德尔》(1677)的题材源于欧里庇得斯的悲剧《希波吕托斯》。剧本涉及了乱伦之爱的主题。 拉·封丹(1621-1695)
成就体现在寓言创作上。拉·封丹写过悲剧、喜剧、抒情诗、故事诗等,但以《寓言诗》的成就最为突出。《寓言诗》共12部239篇。拉·封丹说,他的《寓言诗》是——一部巨型喜剧,幕数上百,宇宙是它的背景,人、狮、兽扮演其中的角色。
《乌鸦和狐狸》《狼和羔羊》《小公鸡、猫和小鼠》《死神和樵夫》《兔子和乌龟》等是其中的名篇。 布瓦洛 (1636-1711)
古典主义的立法者,主要论著是用诗体写成的《诗的艺术》(1674)。
布瓦洛为每一种体裁制定规则,并提出一些古希腊罗马作家作为学习榜样。 他明确规定“理性”是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要爱理性,愿你的写作永远从理性获得光芒和价值。”他还要求作家注意真实,“把自然奉为唯一的研究对象”。
布瓦洛为诗体划分了等级,有“大体裁”,也有“小体裁”。大体裁包括史诗、悲剧和喜剧,其他都是小体裁。他说,史诗只能取材于古代神话;悲剧要“逼真”,要严格遵守“三一律”,“舞台表演自始至终只能有一个情节,要在一个地点和一天内完成”;喜剧家要“研究宫廷,认识城市”。
古典主义此时已经趋于衰落,其主导地位被动摇了。 不过,作为一种创作原则,古典主义在十八世纪仍起重要作用。直到十九世纪初浪漫主义出现后,古典主义才最终退出文坛。
古典主义影响了欧洲文坛,英国、德国、俄国等欧洲国家都出现过尊奉古典主义的著名作家,如英国的德莱顿(1631-1700)、德国的高特舍特(1700-1766)、俄国的苏尔玛科夫(1718-1777)等。
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