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施肥 3. 插秧 4. 管水
5. 除草、防治病虫
免耕栽培的特点与优势
1. 稳产高产
免耕法的投入虽然减少,但一般产出并不减少,相反具有增产作用,至少也能平产,提高了系统的产投比。
2. 节本增效
免耕栽培技术具有省工节本、简便易行、减轻劳动强度、缓和夏收夏种季节矛盾、快速抢时的优点, 大大解放了劳动力缓解了劳动力不足问题。
3. 生态环保安全
免耕技术对稻田不作任何翻耕处理大大减轻了水土流失。同时也有利于保护害虫天敌、土壤微生物群落改善稻田有益生物环境条件促进农田生态平衡。免耕稻不用机耕可以减少机耕作业所造成的尾气污染免耕稻草还田抛秧技术实行稻草还田可以减少稻草资源的浪费也可以减少焚烧稻草而造成的的环境污染生态效益突出。
中国古代及近代水稻免耕栽培技术
早在公元265~316年我国华南地区种植再生稻就采用免耕栽培,1068~1077年浙江省开始发展双季间作稻,后季稻也采用的是免耕栽培法。但将少免耕法作为耕作制度及水稻栽培措施来研究,最早的要算“省力栽培插法”,在国内是70年代末才又开始深入研究。50年代以来,机械化免耕技术与保护性植被覆盖技术同步发展。在免耕技术大面积应用的过程中,许多研究证实了各种类型的机械化保护耕作对减少土壤侵蚀方面有显著效果,但也出现不少因杂草蔓延或者秸秆造成低温等技术原因使作物严重减产的例子,使得该项技术推广较慢。到20世纪70年代,又加入了不同作物轮作与作物秸秆还田覆盖的内容,称之为保护性种植。 北方新疆的少免耕直播栽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旋耕直插晚稻,南方地区的半旱式垄作栽培等,其中半旱式垄作自然免耕理论与技术最为系统完善实用,已成为开发冬水田、改良冷、阴、烂、锈田的一项重要措施。近年来四川平原丘陵地区又研究推广板田直插及撬窝免耕稻,形式多种多样,都有节约劳力,保持水土,维护土壤表层结构,改良土壤理化性,提高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及通透性,使土壤表层营养富集的作用,并能促进水稻早生快发,根系发育良好,减少病虫害,故使水稻生长势旺。促蘖增穗,提高谷粒饱满度,从而获得高产。
现代水稻免耕栽培技术
稻田免耕属于保护性耕作,是一种轻型化的新型耕作方法,目前已在中国稻区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它改变了传统的耕、耙、松土耕作方法所带来的费工耗时、劳动投入多和强度大、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破坏生态环境等弊端,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种田效益,而且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水稻可持续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现代水稻免耕不断增加了更多的新技术: 水稻免耕直播技术
水稻免耕水稻免耕抛秧技术直播是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之一,它不仅可以降低节本增效、节能低耗,而且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减少雨季的地表径流, 提高土壤抗水蚀及风蚀的能力, 增加土壤的蓄水量,提高土壤的生产能力,从而有效地实现高产稳产。随着水稻免耕直播技术的推广应用,在生产过程中重点要抓好杂草防除、品种选择、适期播种、肥水管理、病虫防治等技术环节,以实现高产稳产的目的。
水稻免耕无盘抛秧栽培技术
水稻无盘抛秧,又称水稻旱育抛秧。是采用水稻专用药肥缓释高吸水种衣剂“旱育保姆”对水稻种子实施种子包衣并进行旱育秧,拔秧后直接进行大田抛秧的一项水稻轻型节本栽培技术,该技术将是水稻近年栽培的一种主要栽培技术,现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水稻免耕抛秧技术中。
水稻免耕抛秧技术
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是指在收获上一季作物后未经任何翻耕犁耙的稻田先使用除草剂灭除杂草植株和落粒谷幼苗摧枯稻桩或绿肥作物后灌水并施肥沤田待水层自然落干或排浅水后将秧苗抛栽到大田中的一项新的水稻耕作栽培技术。通过几年的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该技术具有省工节本、简便易行、提高劳动生产率、缓和季节矛盾、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结构、保护土壤微生物群落、促进生态平衡及其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等优点因而具有较强的推广应用现实意义。
水稻免耕栽培技术未来的发展
由于传统农业的过度耕作,加剧了旱作地区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如何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壤蓄水能力,提高雨水利用率,是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保护性免耕作技术,可以多蓄天上水、保住地中墒和提高土壤
水的利用率,又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是发展旱地农业最经济、最有效、最现实的办法。
近年来,提出了保护性农业(Conservation Agriculute)的概念,主要以永久性土壤覆盖(绿色覆盖)、作物轮作(特别旱田轮作)和减少对土壤的人为干扰,在减少物质和能量投入基础上,保持和增加作物产量,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其范围包括农田、草地等土地类型,其在水稻栽培方面取得更多的实效,是未来水稻免耕技术发展方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