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单位: 嘉峪关市峪泉镇安远沟小学 姓名: 段国丽
联系电话: 15593794870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听、说、读、写的综合体,无论是识字训练还是写作练习,阅读教学都是小学生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使学生想读书;其次要教给方法,使学生会读书;再次,多方面搞读书活动,使学生爱读书;最后要重视评价,让学生有成就感。只有抓住阅读教学这一重要环节,才能完成新课标下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
关键字:阅读教学;培养兴趣;注重方法;阅读评价;学生
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纷纭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以渊博的知识去适应和面对未来社会的需要和挑战。对此,我们都有诸多感慨。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读书要有持之以恒的心,不要蜻蜓点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此,要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爱上读书。学生把阅读当作一种兴趣,将可获得各种知识,对于陶冶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提高文化素养,也是至关重要的。学生阅读的兴趣,源于学生对课外阅读的一种
喜好,这种情绪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是从学生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所产生的一种主动需求。
1.教师应以身示范,与生同读
我经常给学生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中汲取知识。平时,我有意识向学生介绍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不可低估。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教师既要重教书,也要重读书。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语文教师不仅要读经典作品,还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等,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报章杂志,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学生能读到自己喜爱的书,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2.教师应随机指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以激励的办法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特别要在“想”字下工夫,学会释疑。如先抓住主要的问题来设问,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学生学习情绪极佳,很快便弄清课文的大概意思,并把握整篇文章的脉络。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和精彩的语段时;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知识时,教师应激励表扬,这样便会在学生中营造了阅读的气氛。
3.创设良好的读书环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没有收到实效的。因此,开展“讲故事”、“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手抄报”、“知识竞赛”、“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通过讲故事的情境
吸引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一听老师要讲故事,都会挺直身子,竖起耳朵,两眼闪烁着兴奋的目光,嘴角露出甜甜的微笑,听得津津有味。所以,这时候,当老师讲完故事,向学生推荐课外书时,这效果肯定比任何说教都有效。但是,仅仅靠老师讲故事,学生听还远远不够。讲故事的形式可以多变,不仅老师讲,还可以让学生讲,还可以师生、生生之间比赛讲。这样,学生有了自主的发言权,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感人……让听者在讲述者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感受课外阅读的诱惑。
二、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会读书
为提高阅读能力,学生仅有阅读兴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学会掌握灵活多变的、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有了好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搞好课外阅读,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使学生会读。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主要给学生介绍了以下几种方法:
1.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根据不同的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断、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这样学生的读、写、听、说紧密结合,阅读能力就能很快地得到提高。
2.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从应用的角度看,略读是最常用的阅读方法。当今社会处于知识裂变的时期,信息含量大,变化大,绝不可能对所有篇目详加研究。因此,要指导学生读书先读前言,目录,读报先看标题,栏目,在浏览中形成粗略印象,借此选择图书,寻找资料。同时,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读的时候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勾画。学生在课外阅读
中,只有根据自己阅读的需要,把他们有机结合起来,久而久之,才能获得较多的知识和信息,真正做到读有所得。
三、多搞读书活动,使学生读好书 1.开展活动进行阅读
我坚持每日5---10分钟的听说训练,时间可安排在早晨或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讲一个自己阅读的故事,或背诵一首古诗,学生兴趣盎然,视野开阔,语感增强,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源头活水,逐步达到厚积薄发,说话妙语连珠。
2.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
指导学生利用每周的阅读课认真看书,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要求学生把读书的感想、体会、经验等写出来,定期在班内进行交流。写得好的推荐到学校,将其展览,以鼓励学生多阅读、深思考。
3.开展“阅读”评比活动
为了使孩子的读书热情持之以恒,我利用各节日定期举办故事会、故事朗诵会、辩论会等读书交流活动。对读书多的,且从中有较大收获的学生进行表扬,为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重视课外阅读评价
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是新课程改革的迫切要求,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如果没有对课外阅读进行相应的督促和评价,而只是一个劲儿要求多读课外书,那么提倡和要求多读课外书,最终将成为一句空谈。因此,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评价是重要的一环。所谓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而课外阅读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采取各种定性、定量的评价方法。课外阅读评价应通过合理、科学、的评价,从而提高课外阅读的效果。它具有导向性与激励性的作用,实施有效的课外阅读评价,既能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