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国地理教程笔记 - 图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5 17:10:2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西北内陆——全年干旱型 降水变率大

降水量愈大,变率愈小;降水量愈小,变率愈大。干旱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干季,降水变率大;湿润地区的雨季,降水变率小;极锋气旋性降水的区域、季节,降水变率小。 干湿地带

某个地区的干湿状况的综合特征——干燥度(K)

干燥度: K<1 湿润,K 1~1.25 半湿润,K 1.25~4 半干旱,K>4 干旱 (三)水热组合与气候地带 雨热同期

? 由于中国夏季风来自低纬度的太平洋和印度洋,空气暖热并含有丰富的水汽,表现为高温多雨;

冬季风来自中、高纬度,气流寒冷干燥,因此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降水都集中在高温的夏半年 ? 从世界范围看,在20?N~30?N的亚热带光、热资源丰富,但降水稀少,形成著名的回归干旱带。

在这一地带只有中国南方、印度恒河流域等地区气候湿润,成为文化起源久远、农业发达的地区 ? 雨热同期与山地地形的相互作用,使气候条件更加复杂,种植制度具有多样性,构成了中国气候

资源的又一重要优势

气候地带分异

第三节 自然地带 一、土壤-植被地带

土壤和植被是土地覆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自然地带的重要景观标志。 (一)土壤地带

不同土壤类型总是与一定的气候、生物类型相联系,因而形成了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在高山地区形成了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在中国境内展现得比较完整

我国东部土壤地带分布规律基本上与纬度带相一致,即由南而北依次为砖红壤、红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灰化土。

在暖温带的土壤演替顺序是,由东部的棕壤向西北演变为褐土、黑垆土、进入半荒漠地带则演变为灰钙土,再西延伸至亚欧大陆的干旱中心,即演化为棕漠土。

9

温带的土壤分布从东北北部松辽平原的黑土、白浆土起,相继出现黑钙土、栗钙土、淡栗土以及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

土壤垂直带谱的结构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差异,并常随山体高度和山体形态的不同而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二)植被地带

中国东部湿润、半湿润区南北植被地带变化

分布着热带季雨林及雨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寒温带落叶针叶林。 中国北方东、西植被地带变化

自东向西随降水量的下降,依次分布着湿润区针叶阔叶混交林—半湿润区森林草原—半干旱区草原—干旱区半荒漠及荒漠—极端干旱区荒漠等。(42?N沿线) 山地植被地带变化

植被的水平地带在山地则转变成垂直分带,每一个垂直带各有各的基带,也就是该地带最广泛的水平分带;然后,受各自垂直高度与坡向的影响,形成各自的垂直带谱变化。 (三)土壤-植被水平地带模式

? 东部在温度驱动下,形成土壤-植被纬度地带模式 ? 西北部在水分驱动下,形成土壤-植被经度地带模式

? 青藏高原在高度、热量和水分三重驱动下形成土壤-植被高原水平地带模式 土壤-植被垂直带谱与水平地带的关系

? 山地垂直带谱以其所在的纬度(水平)地带为基带

? 东部湿润山地垂直带谱的结构,从南向北由繁变简、层次减少,垂直带的分布高度有由高而低的

趋势

? 从东部湿润区到西部干旱区,随干旱程度加大,植被-土壤带的高度逐渐升高,带谱的结构趋于

简化

由于温度和水分的地区差异,在不同纬度地带和经度地带,山地垂直带谱的结构是不同的。 二、地表水的自然地带分异 (一)水系与流域

? 流域面积在100 km2以上的河流有50 000多条 ? 流域面积在1 000 km2以上的河流约1 500条 ? 受地形、气候的影响,河流在地域上的分布很不均匀

? 主要流域为:黑龙江流域、辽河流域、海河流域、滦河流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

珠江流域、东南沿海诸河流域、西南诸河流域和内陆河流域

长江干流省、市、区链

长江流域是中国经济的轴心地带,各省、市、区对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区位和经济水平等差异,生态服务价值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优先序有所不同。处在长江流域上游的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等省、区,生态服务价值在全国分别居于第四、第六、第五和第七位。 (二)河流径流地带

中国年径流深分布总的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径流深随纬度的变化

河川径流形成涉及降雨、植被截留、入渗、坡面漫流、表层流、地下径流等一系列的过程,这些过程又直接受到流域的气候、植被、土壤等地带性自然地理因子的控制,因而中国的河川径流特征的空间变异表现出十分鲜明的地带性。 径流深随经度的变化

中国径流深随经度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东亚季风的影响下形成的。 (三)不同自然带的水系发育

10

年降水、年径流曲线与河道频率的东西地带变化 年降水、年径流曲线与河道频率的南北地带变化

第四节 土地利用/覆盖及其变化 LUCC概念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LUCC,land use/cover change)

一、土地利用

(一)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

耕地占12.84%,林地占24.79%,牧草地占27.57%,居民工矿及交通运输用地共占2.98%,未利用地占27.54%。 耕地

分布很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大兴安岭-张家口-榆林-兰州-藏东南边缘一线以东和以南地区。

? 从气候区上看,耕地分布在中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400 mm等降水线以东的地区 ? 从地势上看,主要分布于东部第三级阶梯上,在第二阶梯上只有 四川盆地、黄土高原区、河西走

廊和天山南北绿洲,分布比较集中

? 从行政区上看,黑龙江、四川、河南、山东、内蒙古、河北等省区耕地面积较大 ? 耕地中的水田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 旱地分为水浇地和雨养旱地。水浇地主要在北方各省(区),以华北平原面积最大,其次是汾渭

平原、河套地区、河西走廊、北疆绿洲;雨养旱地分布较广,以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和四川盆地面积最大

林地

? 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区与南方山地丘陵区

? 从气候带看,林地大部分分布在中温带、寒温带的半湿润区和湿润区

11

? 从地势上看,有林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山地和丘陵区 草地

? 草地分布于中西部,寒温带与中温带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

? 从地势上看,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天山山脉和塔里木盆地等周围地区 ? 分布呈现出西多东少、北多南少,干旱、半干旱区多、湿润、半湿润区少,西北部集中、东南部

分散的特点

居民点及工矿、交通等建设用地

居民点及工矿、交通等建设用地的分布与人口的空间分布密切相关,也与耕地的分布趋势一致。 其他用地

难利用的沙漠、戈壁、盐碱地、沼泽、裸土、裸岩、石砾 地、寒漠、冻原等和其他未利用地,主要分布在西北温带和暖温带荒漠区和青藏高原地区。

二、土地覆盖 土地覆盖是陆地表面的自然状态,植被和土壤是其主要的组成要素。

土地覆盖类型的宏观分布,从东南向西北呈现为森林、农地与森林、草地和灌丛、半灌木与沙漠覆盖的递变。

以大兴安岭-吕梁山-青藏高原东南缘一线以东的土地覆盖类型的植被覆盖度较高,而该线以西的覆盖类型的植被覆盖度较低。

净第一性生产力 (NPP)直接反映植物群落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生产能力

? 中国陆地植被NPP分布基本趋势是东南高、西北低,与植被的分布密切相关 ? NPP高值区分布在西南、华南南部和台湾

? NPP偏高值区分布在年降水1 200~1 600 mm的长江下游以南、云贵高原以东、南岭山地以北地

? NPP中值区分布在年降水400~1 200 mm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太行山以东、长江流域中游、

四川大部、西藏的东南部地区以及新疆天山、阿尔泰山山地

? NPP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年降水400 mm以下的内蒙古、新疆、青藏高原的大部,以及陕、甘、宁、

晋的部分地区

三、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一)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

耕地数量呈现波动的变化 林地数量波动中增加 近15年来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的变化

耕地 南方及黄淮海平原等传统耕作区耕地在减少,而东北、西北和华北等农林、农牧交错区和绿洲区耕地在增加 。

? 耕地减少主要是向居民点等建设用地转变,主要发生在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成都平原等地区

? 耕地与林草地、未利用地之间的相互变化,主要呈现出耕地扩张西北和华北北部耕地的增减与草

地有关;东北、华中、西南等地则主要是与林地有关。

林地

? 林地的变化在东北大、小兴安岭、四川盆地周边山地(主要是川北和川东)、黔中天然林区,表

现为林地减少

? 内蒙古东部、闽浙部分地区、新疆中部,则表现为人工林地增加。林地与其他土地类型的转变中,

主要与耕地、草地有关

? 林地与耕地间的转化,表现为林地分布区域收缩和面积减少,即林地转变为耕地的程度更强 ? 林地与草地之间相互转化的面积都较大 草地

12

搜索更多关于: 中国地理教程笔记 - 图文 的文档
中国地理教程笔记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ei712nr4m0fvqu4zj1x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