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动:距今5000-6000是最暖期,气候最适宜期,仰韶文化温暖期
规律:公元前1100—公元1400年,寒暖交替其中三个冷期(公元前1100-公元前850年;公元600年前后;公元10世纪后期);14世纪至20世纪初寒冷时期—小冰期 农业区的变化
演化: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
暖期北方农业扩展迅速,全国农业发展;冷期南方农业发展显著,北方农区退缩。 传统农业区三个快速扩张时期
? 第一个时期在西汉,主要是北方农耕区基本格局的建立
? 第二个时期在两宋时期,主要是与北方大规模向南移民有关的江南地区的开发,以围湖垦田和山
地梯田开发为特色
? 第三个时期在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间之后,以东北的放垦和南方山地的开发为主 中国气候波动与农业兴衰过程 中国历史时期传统农业区的扩张 案例
鄂尔多斯地区气候变化与自然地带摆动的扩张 中全新世湿润期与干燥期地理环境
依据:古土壤层出露及沉积物的理化分析、孢粉分析、古遗址分布(野外调查取样法,理化分析法,孢粉分析法)
地理环境变化特点:干燥期流沙扩展,湿润期流沙固定。自然植被有明显的东西摆动,与现代植被地带相比,干燥期东移,湿润期西移,摆动幅度可达200千米。
干湿变化是导致流沙扩张与固定的根本原因;人类开发沙区土地资源是流沙扩张与固定的诱导或加强因子 干湿波动是导致此期间草场退化与恢复的主要原因;人类过度放牧与植被区建设加速或减缓草场退化的作用。
四、城市化与地理景观格局变化
? 中国早期城市景观形成于商代末期,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和淮河上游地区;随着封建经济
的繁荣和重心的转移,城市景观格局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明清时期,城镇空间分布重心是沿江、沿运河、沿海地区
? 1949年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迅速,表现为城市人口、数量、规模、经济的迅
速增长。城市景观格局变化具有明显的历史承接性和扩展性
中国城市景观的空间分布类型 东部
? 基于区自然条件优越,区位条件理想,地区综合经济实 力雄厚,人口稠密,大多数省(区)的大、
中城市比较发达的基础上形成
? 以特大城市为中心的城镇体系已初步形成,城市化水平处于中等发展阶段,城镇体系已初步形成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辽中南、胶济沿线、闽东南沿海6大城市密集区 ? 中部地带相连的若干个城市发育区,主要有河北中南部 、苏鲁皖交界地区、广东南部、广西南
部、海南东部
中部 中部的城市景观空间分布类型是基于地理位置重要,便于联系东部和西部,经济基础良好,在分布着较多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和加工工业、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的基础上形成。形成的城市群主要有江汉平原、中原地区、松嫩平原和湘中地区。城市发育区主要为黑龙江省东北部、吉林中部、山西中部、安徽中部、江西北部和内蒙古中部。 西部
? 地域辽阔,能源矿产资源丰富,人口密度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生态环境脆弱,城市
化发展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17
? 城市景观空间分布类型主要有成渝地区、三峡地区和关中地区城市群,还有宁夏内蒙古黄河上游
沿线、新疆天山北麓、贵州中部等6个城市发育区
第三章 中国人口及城镇化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一、中国人口总量特征
? 基数大、人口波动上升 ? 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出生率 ? 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 (一)人口数量大
(二)人口数量波动上升 人口增长具有继承性和惯性作用
1949年以前中国人口增长变化 中国人口数量经历了4次较大的波动
1949年以来中国人口数量变化 50多年中,除了1960年、1961年由于自然灾害,人口增长停止外,一直呈直线上升,但增长速度呈现出降低的趋势 (三)计划生育国策效果明显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口四个阶段 1949—1957年,第一次人口增长高峰 1958—1961年,人口发展数量增长的低谷期 1962—1973年,第二个人口数量增长高峰
1974年以来的30多年,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同步在波动中下降
1973年以后开始计划生育,到20世纪80年代初将计划生育作为中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即实行低生育率控制人口政策,大见成效。 二、中国人口的结构特征 (一)人口自然构成 性别结构不均衡
? 几千年封建文化的“重男轻女”传统,“男尊女卑”、“传宗接代”等观念造成性别比严重失调 ? 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强烈的性别偏好,在生育数量的限制下,通过各种手段得到男孩,加剧了性别
比的失调
年龄结构进入成年期
中国人口数量从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人口年龄结构经过了年轻型,进入成年型,正在向老年型变化。 人口压力
18
? 一方面中国面临着人口年龄结构向老年型转化而 逐渐形成的人口老龄化的沉重负担。与世界发达
国家比,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更快、规模更大,而且是在国家经济水平并不高的情况下“未富先老”
? 另一方面,中国面临劳动力人口(15~64岁)增加形成的就业压力。中国劳动力人口在总人口
中所占的比重已达到了70%以上,中国将较长时期被就业压力所困扰
(二)人口社会构成 增长较快的少数民族人口
人口文化素质逐渐提高且地域发展不均衡 (三)人口就业与地域构成
从业人口增长快,人口产业结构变化显著 城镇人口比例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以后,东部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导致外来移民的比例增加,城市人口增加明显加速,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三、中国人口分布与迁移特征
(一)不均衡的人口分布 东南部人口稠密集中,而西北部人口稀少分散 (二)活跃的人口迁移与流动
中国人口的流动轨迹与迁移的区域格局
? 以特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为引力中心,形成增长导向的大量迁移流 ? 以某些地广人稀的省份为中心,形成资源导向的小量迁移流 全国三大主要人口迁移圈 第二节 人口密度与地理意义 一、人口密度分布
? 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沿江两岸、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台湾岛西部沿海平原,为人口相对密
集区
? 广大的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和西北内陆盆地则为人口极为稀疏地区
? 东西人口分布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1人/km2),大致相当于黑龙江省的爱辉与云南省腾冲之间
的连线,也称作“人口分界线”, 即“胡焕庸人口线”
中国人口密度分布(2000年)
? ?
以胡焕庸人口线为界的中国人口密度东南部稠密、西北部稀疏的宏观格局稳定存在
西部人口稀疏区空间范围动态变化不大,而东部人口相对稠密区有明显的空间扩展,即人口高密度区在增加
二、人口密度时空格局变化
(一)距海越远人口密度越稀疏,递减迅速
(二)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山区与高原人口稀少 人口密度随海拔升高而迅速降低 (三)温暖湿润地区人口多,寒冷干燥地区人口少 中国人口相对稀疏区都为寒冷或干燥的气候区
干燥度与人口密度有极为密切的制约关系,以干燥度2为地理分界 极端自然环境地区人口密度增加快速
(四)人口密度增加与耕地分布、城镇发展直接相关
? 土地类型与土地质量极大地制约着农业生产 ? 城镇密集程度与人口分布稠密程度一致 三、胡焕庸人口线的地理意义 (一)“胡线”的自然地理意义 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
19
“胡线”南北跨度达30多个纬度,自北而南可划分为四段 : 黑河(爱辉)—霍林河段
此段“胡线”的稳定存在,主要受地形和温度的影响。 东部为东北平原,西部则为大兴安岭 。 霍林河—榆林段
东部为半干旱偏湿地区,西部则为半干旱偏干地区,该线两侧呈现明显的降水差异。此段“胡线”是农牧交错带所在地。 榆林—天水段
东部为大面积黄土丘陵沟壑区,西部则为现代剥蚀山地、风沙、高原与黄土丘陵的交错分布区。此段“胡线”显示出明显的向西推移。 天水—腾冲段
东西两侧最大差异是地势和地貌 。此段“胡线”稳定存在是由地势以及气温条件所制约的。
在“胡线”两侧200 km的范围内,存在着对人类生产活动,特别是农事活动明显的限制因素,即地势与地貌、温度和降水。
“胡线”的稳定存在,反映了该线所在地带的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具有很强的限制性。 (二)“胡线”与人口分界线的变化
? 均呈现西北人少、东南人多之分异 ? 东北地区人烟稀少,人口分界线呈东西走向
? 西南部,与胡线一致;北方,南北分异并与胡线相交;长城沿线,有“胡线”方向的雏形 (三)“胡线”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胡线”形成全国宏观尺度上的人与资源、环境、发展之相互关系的东西差异。 “胡线”以东人地关系
? 设施农业的比例在70%以上,大部分地区都使用化肥,多为水浇地
? 技术与劳动力资源在工业化过程中所占比例增多,工业化与城市化互为条件,得到同步发展 ? 在某些地区,第三产业的比例已超过第二产业 ? 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灾情与年俱增
核心——“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安全” 即“工业化/城市化与环境安全相协调”的模式 “胡线”以西人地关系
? 土地利用多处在原始而粗放的阶段
? 农业大多为原始放牧业和旱作农业相交织的初级农业阶段,仅在局部绿洲地区是以水浇地为特色
的设施农业
? 工业化大多为初级阶段,即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要特色
? 环境问题,表现为包括大面积风蚀沙化、水土流失、草场退化、次生盐渍化等在内的土地退化,
局部地段产生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
核心—— “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 即“农业化/工业化与生态安全相协调”模式 第三节 中华民族与地域特征 一、中华民族的构成
56个民族 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有1 617多万人;珞巴族人口最少,仅有2 965人。 汉语与民族语言
? 汉族作为中国的主体民族 ,人口数世界最多 ? 所有民族以汉语为共同语言
? 汉语为汉族、回族、满族共同使用,其他53个民族使用本民族的语言
属汉藏语系语言的有29个民族,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属阿尔泰语系的有17个民族,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
20
此外,属南亚语系的有3个民族,属印欧语系的有2个民族,属南岛语系的有高山族,还有一个民族的语系尚无定论。
二、中华民族的地理分布
(一)东半部汉族聚居、西半部少数民族集中
中国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烟稀少的人口分布格局,与中国的民族分布格局息息相关。 中国人口最多的汉族基本上分布于国土的东半部,少数民族在西半部 主要聚居在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5个自治区及周边地区
内蒙古主要聚居了蒙古族 新疆集中分布着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 西藏是藏族聚居地 广西分布着壮族等 宁夏是回族聚居区 云南、贵州、青海、甘肃、吉林、四川等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面积较大 (二)各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经过几千年的民族交往、迁移、融合和发展,已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基本空间格局。 各民族呈现出互相交错分布、混杂居住的局面
? 一种是少数民族人口分散且分布范围广 ? 另一种是少数民族人口连续分布范围广
? 某些民族由于历史迁移原因,分布在相距较远的几个集中地区
在地理分布上,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 (三)汉族聚居于平原和丘陵,少数民族多分布于山地和高原
? 以农耕为主、经济文化水平较高的民族分布部位较低 ? 以畜牧业为主的民族分布部位较高
? 尚以游耕游牧甚至刀耕火种方式为主,经济文化最落后的民族分布部位则最高 (四)城镇人口的民族构成比乡村复杂
在汉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主要集中于城市,乡村较少。 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汉族主要集中于城市,乡村较少。 第四节 城镇化 一、城乡人口的变化
(一)城乡人口变化的地域差异
不同地区之间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上得到集中的反映。 (二)城乡人口教育程度变化的地域差异 全国3/4以上的文盲人口分布在农村
文盲率的城乡差异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城乡劳动力文化素质的差异 城乡文盲率差距最大的5个地区:西藏、青海、甘肃、贵州、宁夏 城乡劳动力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差异
全国城市人力资本积累基本上处于中等和高等教育阶段,而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尚处于普及初中和小学教育阶段。
全国城乡之间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层次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体现在具有中、高层次受教育水平的人口之城乡差异更突出。
城乡人口受教育年限的地区极不平衡 二、城镇人口的变化 (一)城镇人口不断增长
50年来中国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主要是东南部沿海地区快速发展所驱动。 (二)城市非农业人口比重不断增加
?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
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