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要处理好八大关系
作者:伍雁斌
来源:《广西教育·B版》2009年第02期
2001年秋季期开始,我国进入了新课程改革阶段,2004年秋季期起初中起始年级全面进入了新课程改革,2007年秋季期起高中起始年级开始进入新课程改革。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在新课程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已出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挥;教师的观念、角色与教学行为也发生了许多变化;课堂教学的功能与形式也逐渐由“知识课堂”、“智能课堂”转向“生命课堂”。但综观新课程改革三年多来的课堂教学实践,由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由于教师视野和能力的局限,还由于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新课程改革开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在纠正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一些弊端后,又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得到及时的应对与解决,会使新课程改革步履艰难。
本文依据新课程改革的有关精神,从教育价值、教育目标、教育过程与方法等八个方面对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出现的新问题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思考,并对如何改进新课改后的课堂教学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提出了必须应对的八大关系。
一、从课堂教学价值取向上看,必须处理好“知识课堂”、“智能课堂”与“生命课堂”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在突出“生命课堂”价值的同时,也要体现“知识课堂”和“智能课堂”应有的价值。
人类对课堂教学功能的认识,由“知识课堂”到“智能课堂”再到“生命课堂”,是对课堂教学本质理性认识的大飞跃。“生命课堂”就是指师生把课堂生活作为自己生命的一段重要的构成部分。师生在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既学习与生成知识,又获得与提高智能,最根本的还是师生的生命价值得到了体现,课堂生活成为师生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得到充分体现与提升的快乐场所。而“知识课堂”和“智能课堂”则是指在“知识中心”和“能力本位”思想指导下所形成的课堂生活。它把丰富多彩的课堂生活异化成为了一种单调的、“目中无人”的、毫无生命气息的,且以传授知识、完成认识性任务作为中心或以传授知识、培养智能作为唯一任务的课堂教学模式。 “生命课堂”体现的教育根本价值是一种对人的关注、关怀与提升。在“生命课堂”中,知识和智能成为了一种工具性的目标,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是为学生的生命发展服务的。而之所以要对“知识课堂”和“智能课堂”进行改造,其原因就在于这两种课堂教学模式把工具性的目标当成了根本的目标,把工具性的质量当成了根本的质量。
“生命课堂”命题的提出反映了课堂教学价值的追求由对客观知识的崇尚转到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追求,由重生存的技能转向重存在的意义,它使教育得以从理性王国回归生活世界,回归生命,回归和谐,是教育回归本真的表现,其意义是巨大的。然而,在提倡课堂教学形式与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