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与“活”――提高中学生美术兴趣的关键
美术是一门特别的科目,要提高中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必须了解它的特点,唯有如此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美术是一种以视觉效果传达思想的艺术,是无声的艺术,是心灵的感应和交流。美术的这种特点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讲究方法:课堂内容要丰富多彩,要美;课堂组织形式要千变万化,要活。这样才能提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质量。在美术教学中,“美”和“活”是提高中学生美术兴趣的关键。 一、用美的视觉、听觉感染学生 1.视觉美,用画面引人入胜
视觉是物体的影像刺激眼睛所产生的感觉。一个健康的人,从一出生就会用眼睛去观察事物。现在的高中生,生活在一个视觉刺激的时代,电脑、电视、电影、五颜六色的各种包装等,无不是通过视觉去吸引人的眼球,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而给人带来愉悦感,让人心旷神怡,全神贯注。根据这一特点,教师上课的时候,要尽量选取一些美图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上高中美术鉴赏第二课《学习鉴赏美术作品》时,可以首先展示荷兰画家霍贝玛的油画作品《乡间村道》。画中优美的风景,安静的色彩,让学生们仿佛进入了与世无争、宁静悠然的小村,沉浸于风光无限的大自然中。教师借势讲解作品的特点,优美的画面加上简短的讲解使学生很快对这幅画的绘画特点了如指掌。视觉美在课堂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将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将会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2.听觉美,用音乐触动学生的心灵
现在的高中生,正是爱唱爱跳的年纪,他们对声音很敏感,优美的音
第 1 页
乐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美术课堂上,如果在视觉美的基础上再融入听觉美,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给学生讲解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绘画作品时,如果只用观看图片、讲解名词的方法,来让学生理解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含义,区别其绘画风格,必将很枯燥、很生硬,也不利于学生快速掌握这方面的知识。但若把听觉用进来,效果就截然不同。我们可以用投影仪分别展示两幅代表作品,浪漫主义的《但丁之舟》,现实主义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并分别播放两首相应风格的歌曲,歌手周杰伦的《威廉古堡》和李琼的《船工号子》。《威廉古堡》的个性曲风和极富想象的歌词很容易与浪漫主义联系起来,而《船工号子》里厚重的配音和极富节奏的唱腔很容易与劳动时的紧张气氛联系起来,与现实主义的绘画特点相吻合。这样,在优美的音乐、美丽的绘画作品帮助下,学生会轻松愉快地掌握相关知识。
二、用活的教学资源、教学方式引导学生
美术课只靠视觉美、听觉美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用“活”的方式来表现这些“美”的内容。笔者认为在美术教学中,“活”要活在教学方式、教学资源上。 1.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兴致盎然
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对于有着超强的自我意识和表现欲望的高中生来说,不利于表现他们的聪明才智。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只是观众,不是主角;在这样的课堂上,他们的学习兴趣会大打折扣,从而使他们厌倦美术,对美术失去兴趣。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方式要新颖、活泼。新课标要求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课本,学习知识;
第 2 页
让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见解,探讨学习。对于学生的见解,教师应当做一个聆听者、学习者、引导者,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方式“活”的同时教学资源也要“活”,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利用书本资源来教学,对于美术来讲,生活无处不是学习资源,而教师要活用这些资源。
2.活的教学资源让美术无处不在
美术课是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发展其创造性思维,陶治其情操的一门课程。美来源于生活,只有经常观察、体验生活,才能发现美,从而提高审美。通过课本学习美术知识,通过美术作品提升美术修养固然很重要,但是,通过艺术的源泉“大自然”来学习美术,陶冶情操岂不更好?把汲取美术营养的土壤扩大化才能让美术课千变万化,让美术课生动活泼。有时自然中的一棵枯木、一朵鲜花,生活中一段故事、一个场景,都是我们的教学资源。所以,生活才是内容丰富的课本。只有我们勇于发现,善于发现,才能活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才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术教育家尹少淳说过:美术是最具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综合、灵活地利用美的视觉、听觉,运用活的教学方式、教学资源,才能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创新学生的审美思维,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生命对某些人来说是美丽的,这些人的一生都为某个目标而奋斗。 2、推销产品要针对顾客的心,不要针对顾客的头。
第 3 页
3、不同的信念,决定不同的命运。
第 4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