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信息检索与利用 课题: 互联网的未来——物联网 综述 学生姓名: 莫大豪 专业: 09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师范) 学号: 2009 230 2009
2010.06.13
互联网的未来——物联网 综述
摘要:本文主要从物联网的定义、技术基础、应用、挑战与发展及通过国内外的物联网发展动态等方面内容综合阐述了物联网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了物联网行业的总体发展状况,并描绘了在物联网时代下的未来生活蓝图。 关键字:物联网;RFID;智能;发展
Key words: Internet of Things; RFID;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引言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等信息传感设备,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金星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的概念是由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Auto-ID研究中心(Auto-ID Labs)提出的。2009年1月,IBM提出“智慧地球”构想,物联网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奥巴马对“智慧地球”构想作出了积极回应,并将其提升为国家层级的发展战略,从而引起全球广泛关注。
一、物联网的技术基础
1、技术框架
根据物联网的定义,物联网技术可分为3部分:感知层技术,网络层技术,应用层技术。
2、 感知层技术
采集物理世界中发生的数据(各类物理量、标识、音频、视频等数据)。物联网的数据采集是利用传感器、RFID、二维码、实时定位等技术。传感器网络对采集技术所获取的数据进行传输。 3、 网络层
实现更加广泛的互联功能,能够把感知到的信息安全的进行传输,这需要传感器网络与移动通信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相融合。现在的通信和互联网技术发展已较成熟,基本能够满足物联网信息传输的需要。 4、应用层
应用层主要包含应用支撑平台子层和应用服务子层。其中应用支撑平台子层用于支撑跨行业、跨应用、跨系统之间的信息协同、共享、互通的功能。应用服务子层包括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家居、智能物流、智能电力等行业应用。 5、物联网的技术体系框架 感 知 层
网 络 层
获传感器、RFID、二维码、实时定位等技术 取信息 对感知层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及传输
6、核心技术
国际电联报告提出物联网主要有四个关键性的应用技术:标签事物的RFID,感知事物的传感网络技术,思考事物的智能技术,微缩事物的纳米技术。
6.1物联网包含的关键技术之一—— RFID
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是一种简单的无线系统,该系统由一个询问器(或阅读器)和很多应答器(或标签)组成,用于控制、检测和跟踪物体。
6.2传感器网络与检测技术
机器是通过传感器来感知外界的物理信号的,为网络系统提供最原始的信息。
6.3智能技术
通过在物体中植入智能系统,可以使得物体具备一定的智能性,能够主动或被动的实现与用户的沟通。
应 用 层 跨行业、跨应用、跨系统之间的信息协同、共享、互通 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家居、智能物流、智能电力
6.4纳米技术
物体中的嵌入式智能能够通过在网络边界转移信息处理能力而增强网络的威力,而纳米技术的优势意味着物联网当中体积越来越小的物体能够进行交互和连接。
二、物联网的应用
物联网在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例如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环境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水系监测、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其中,物联网在城市交通领域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创造了“智能交通”时代。
当前,北京市交通局利用物联网已经建立以该局指挥中心为核心的ATM主干网,采用DDN的方式与各下属连接的网络结构。在北京环城路上,安装157个高清摄像头,随时记录、统计交通流量;当路上发生事故、拥堵、路面积水等意外情况是,系统会自动报警。同时,流量统计器采集到的车流信息,将经过计算机发送数据到信号灯上,调节红绿灯的变化。通过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信号灯根据实时路况,调节路口的放行速度,实现车辆延误最小,停车次数最少,通行效率最高。另外,通过数字化的检测系统及多系统联动的指挥调度集成系统,北京交警队交通意外的平均处理时间缩短了3到5分钟。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还提供了交通信息控制、交通诱导大屏,交通违章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