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赶得嫦娥仙女都走投无路,如此“逼神太甚”呢?
对无处不达的电话与关山阻隔的书信,我宁愿选择后者。在英文里,叫朋友打个电话来,是“给我一声铃”。催魂铃吗?不必了。不要给我一声铃,给我一封信吧。
(取材于余光中的同名散文)
第(7)段中说:“现代生活的节奏调得这么快,究竟有什么意义呢?”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请联系现实,谈谈你对现代生活的“快”的认识和感悟。(不少于200字)(10分) 【解题】
作者所说的是“生活节奏的快”,而非具体事情的快,故在言对“快”的认知上,论述应在同一层面,而不能随意延伸至随便什么快慢上。“认知”强调要表明自己的态度,“感悟”主要是结合具体事例来谈所感所思,故举例要典型、新鲜、具体,以达到更好的论证效果。
示例1
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喜欢安静、不愿被打扰、悠哉、重于享受生活乐趣的生活态度。现代生活节奏很快,我们很忙很充实,总有事情着急去做,却忘记了生活的意义。“慢生活”也绝非闲着无聊。紧张而有序,又有时间放松享受人生才是我们应追求的现代生活。与作者的观点不谋而合,我极爱写信并一直坚持与全球明信片爱好者互换明信片。一封信至少两三天,多则半个月才会收到——我学会了耐心:你给别人寄,别人才会给你寄——有付出才有收获。“快”生活中慢慢用心体会。如此,人生充实而有色彩。 【评析】
用个性化十足的“我极爱写信并与全球明信片爱好者互换明信片”的示例来表达“快生活中慢慢用心体会”的观点,举例鲜活具体,生动可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示例2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不以为现代生活节奏快有多好,而向往单纯宁静、留有一丝距离和神秘的生活态度。社会发展太快,有进步也有止步和退步。如快餐已盛行为文化的今天,我们也发现其中的营养寥寥,笑称之为“垃圾”。这说明速度上去了,质量难以保证。这些年国内频发知名大学教授抄袭论文的丑闻即是很好的例子。面对上级对论文数量的要求,他们为了一时之快失却了底线。要知道,治学非一日之功,盲目赶超,弄得身败名裂当然比精思少著不划算得多。不如合余先生愿,放慢脚步,让心灵跟上趟。 【评析】
此文段以“快餐”和“论文抄袭”两例来说明“快”带来的种种弊端,叙议结合,析理透辟。进步、止步、退步三词并列,发人深思。
示例3
电话的存在使作者经历着一种无休止的快节奏,终于使他身心俱疲。一种静下来慢慢感受生活美好的愿望也在作者的反问中敲打着我们的内心:一种感悟的“慢”和冒进的“快”正逐渐失去平衡,是时候找回这种平衡了。北美一群年轻人发起了全民“慢节奏日”行动,号召人们用骑车代替开车,书信代替电话,休息代替工作,在忙碌的生活中放缓脚步,去重新寻找一些匆匆流逝的美好。日本作家关谷神崎曾写道:慢下来,你会发现更多并拥有更多。这也是处于现代的快节奏的人们所应遵循的态度。 【评析】
本文段举了北美一群年轻人发起了全民“慢节奏日”行动的示例,选材典型而具体,让人耳目一新。而引用日本作家的话,又点睛般凸显自己的主张。一事一语,内容翔实,论证有力。
考场作文点评
近年来世界各地灾害频发:2008年中国发生冰雪灾害、汶川地震,2010年冰岛火山喷发,2011年日本地震海啸引发核辐射危机??
在这些灾难面前,我们可能有过震惊,有过恐惧,有过悲伤,有过感动,有过思考?? 请以“灾难带给我们的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800字。
范 文
灾难带给我们的警示 高三(11) 徐可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题记
“地球调成振动模式了。”有人这样开玩笑。诚然,这几年我们已经目睹了太多的自然灾害,电视中那些成为废墟的昔日家园、悲痛得难以自持的人们让我们这些千里之外的旁观者的心中也不免隐隐作痛。然而悲悯过后,我们除了献上微薄的援助,是否也能重视大自然的警示,帮帮尚且安全的我们自己呢?
远的不说,日本地震引发的核危机的阴影仍然笼罩在人们的心头。核泄漏后不久,新闻上便报道了德国开始对自己的核电站进行彻底检查的消息,地处地震高发地带的台湾的媒体对本土核电站的关注度也骤然上升,中国人也不免开始关心我们的秦山和大亚湾核电站。一夜之间,平时无人想起的核能源成为大家瞩目的焦点。纵然日本地震破坏力之强为核泄漏事故的产生造成了许多不可抗因素,但这些拥有核电站的国家无疑已经意识到了应该从这次事故中吸取的教训,即绝不可忽视平日的维护措施,制定突发事件后的应急预案更是必不可少。我们真该拍拍胸口庆幸,至少我们在尚未承受灾难的时候已经意识到了灾难给我们的警示,这将对日后的防灾减灾工作起到巨大的作用。
但有些人就没这么幸运,成为了灾难的牺牲品。我们总是需要格外惨重的代价才能记住大自然的惩罚。1998年长江中下游发生了特大洪灾,从卫星图上看,河道简直被淹成了一个个小湖泊。历史上长江就常受洪涝灾害的威胁,进入近代后,小范围的洪涝屡见不鲜。究其根本,人类无节制的活动破坏了生态环境使水土流失加剧,湖泊蓄洪能力下降,曾“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洞庭湖如今竟萎缩成了带状。但是没人注意大自然已经多次发出的警示,仍是年复一年地对土地进行“掠夺”,终于在强劲外力——暴雨的推动作用下,潜伏已久的矛盾爆发,酿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如果我们能早些重视那些小范围的洪涝灾害,是不是就不会积少成多、造成那么多家毁人亡的悲剧?如果我们足够警醒,尊重自然的警示,是不是就不会得到如此严厉的惩罚?
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已经在慢慢学得善于吸取教训。2008年初南方罕见的冰雪灾害给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政府和人民都措手不及。今年年初,相似的灾害又侵袭南方,这一次政府的反应与采取的措施明显更加快速有效,预报监测与对基础设施的防护工作有力地减轻了损失,这种进步实在值得提倡。
我们不能预计未来还会发生什么样的天灾,毕竟人类在自然的威力面前是那么弱小。但我们至少可以从已有的灾难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先尽人事,再听天命。大自然的警示其
实已经是对全人类的一种仁慈,不要以为远方的灾害与我们无关。丧钟不只为受难者而鸣,若我们一意孤行违背自然,它终究也会为我们而鸣。
评 析
此作文属于半命题作文,意在考查考生对“灾难”这一热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作者选定的是“警示”这一颇有理性色彩的主题词。文章开头切题迅速,滑过灾难引起的伤痛、悲悯等情感直入正题:从日本核危机谈及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再到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就人们面对自然灾害的“警示”时所采取的不同态度展开反正对比论证,内容充实,显现出现实关注的广度和力度。首尾以约翰·邓恩的布道辞点题,画龙点睛,神采奕奕。(指导教师:袁海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