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概论复习资料
——沈阳建筑大学
本文各项内容不得私自转载,违者必究
第一章 城市规划初步引论
一、城市产生的条件:
1.城市产生的前提条件: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粮食的出现。历史上第一批城市都是诞生在农业发达地区。
2.城市产生的基础条件: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导致了社会分工。具体过程为:剩余劳动力的出现-手工业分离-物物交换-市场-城镇的雏形(五个阶段)
3.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4.城市的含义:
(1)城:是一种防御性构筑物。最早是一种大规模、永久性的防御设施,主要用于防止野兽侵袭,后来演变成防御敌方侵袭。所谓“城成也,一成而不可毁也。”
(2)市:是交易场所和人口聚集之地。古代常将“市”与“井”联系在一起称为“市井”。所谓“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会天下之物。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5.城市规划定义:是指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6.城市规划的调查工作:分为现场踏勘、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三个方面。城市规划是通过控制和引导来实现对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构架,并保持城市发展的整体连续性。
7.城市的定义:是指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国家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二、城市规划的作用:
1.城市规划的意义:在于它对城市发展的引导和控制。 2.城市规划的过程:
(1)确定城市的未来发展目标。
(2)制定实现目标的途径、步骤和行动纲领。 (3)通过对社会实践的引导和控制来干预城市的发展。 3.城市规划的作用:
(1)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城市规划: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讲,保障必要的基础设施和一些基本的城市服务设施的集体供应,试图减少一些资本的运行所产生的会导致其他部门损失的外部性。
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手段体现在:第一,提供社会发展的保障措施;第二,在修正市场失败的基础上,支持土地和房地产市场;第三,保障土地在总体利益下进行分配、使用和开发;第四,以政府干预的方式保障土地使用符合社区利益。
(2)作为政策形成和实施工具的城市规划: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城市建设与发展政策涉及到公共、私
人等各个方面。城市规划具有很强的政策作用,其本身就是一种政策表述,即通过政策引导和信息供应来支撑整个土地市场。
城市规划的政策性体现在:第一,实现国家的发展政策;第二,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官员提供有关发展控制的引导;第三,协调各类开发,无论个人还是私有;第四,考虑财产所有者的利益影响;第五,告知公众规划政策。
3.作为城市未来空间构架的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的主要对象包括地上、地下和地面。
城市规划是通过引导和控制来实现对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构架,并保持城市发展的整体联系性。所谓引导可以通过分类计划、规范化的准则等手段实现;所谓控制则是通过《城市规划法》、“一书两证”制度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来实现。
第二章 古代城市建设
一、城市的形成: 1.聚居与原始聚落:
原始聚落的形成与河流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原始社会以采集、狩猎为主,没有固定的居住地。到一万至一万两千年前,产生了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即农业与渔牧业的分工,此时形成了以农业为主的固定居民点。例如,公元前2000年的奥地利新石器时代以及公元前5000的西安半坡遗址。 2.原始聚落的分化与城市的形成:
即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商品生产,原始聚居的居民点形成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和以手工业、商业为主的城市。
城市的出现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是阶级对立的产物。例如,古埃及卡洪城。 二、城市的相关概念: 1.城市的职能:
(1)非农业人员的居住场所。 (2)农业生产技术、信息的交流场所。 (3)宗教、文化、艺术的活动场所。 (4)商品交易的场所。
(5)保卫居民工作、生活的防御工具。 2.城市的选址:
(1)防御的需要:保卫劳动成果,抵御入侵。 (2)交通更方便:指与其他城市或乡村的交通联系。 (3)环境的容量:包括用地和人口。 (4)生存环境好:有水、食物、能源等。 3.城市的实质:
(1)城市是人类聚居的形式之一。 (2)城市是一定区域的中心。 (3)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和藏库。 (4)城市是一种社会的活动方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