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国古代文学的目的和意义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5 12:33:5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有条理、有秩序)

《论语》艺术特色:记言为主,语录体,以片段对话为主,并言行而记载。也有的形成专题讨论、政治短评。文字精炼,深刻,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而启发性的语句;于简短的记叙中展示人物性格。

语言:a以当时通俗平易、明白晓畅的口头语言为主,又吸收了古代书面语言精粹洗炼、典雅严谨的长处,形成了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朴素无华、隽永有味的独特风格。词汇丰富新鲜生动活泼,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大量出现。(社科院文学所统计:“乎”158次,“也”532次,者219次,矣181次,论语全书15921字。郑瑗《井观琐言》“论语无意为文,而自粲然为文,故不厌语助字之多”。)句式灵活多变,舒展自如,长短不拘,又很强的表现力。

b善于把深邃的哲理凝聚于具体的形象中,使抽象与诗意结合: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木、人,形象意境) (子罕)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流,自强,蕴深无雕琢) ?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朴素笔调,安贫乐道,平凡高雅)(述而)

c、语言真实的反映出丰富复杂的感情色彩,语言流露感情。

雍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优,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冉求为季氏聚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冉伯牛得了不治之症,孔子惋惜:?命也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重复前句)

人物个性描绘:重记言不重记行,记小事而不记大事,记片断不求系统。 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作品选141页),记述孔子诱导学生畅谈个人志向及孔子对学生的评价,从中刻画了他们的志趣、思想和不同的性格,表现了孔子师徒的儒家治国思想,展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一个侧面。具体摄下随意聊天的生动场景,截取真实的横断面,先诱导性启发,哂之(表达委婉含蓄善意)-何伤-喟然-??此段文字,既记言谈,又传神情,勾勒人风貌,传达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章法结构精于剪裁,五人言谈,孔子一人贯穿,前后对应有致:率尔——铿尔,哂——与点也。

楚狂接舆(作品选144页)??,将狂出描写如生,鸿飞渺渺,偶留指爪,

37

不可得而见也。

《长沮桀溺耦而耕章》:选自《论语·微子》。它记载了孔子率领门徒周游列国时派子路问津的一段小故事,写出了当时社会中处世态度不同的两种人物形象。这则小故事以记言为主,记述了子路问津的一个片断,情节简单,但却通过人物对话并穿插必要的叙述交代及动作、神态点染,就把两种人不同的处世态度和心情勾勒得很鲜明,颇具文学色彩。人物语言富于哲理意味,含蓄深长。长沮、桀溺借机告诫,寓意深刻,妙语双关。

方存之《论文章本原》:记二人(指长沮、桀溺)傲倪、孤高如画。记孔子一叹,深情至切。

《子路从而后章》(146):荷蓧丈人言行诡秘,语言简洁尖锐,返见不知所往,类似笔记小说写法,将隐者身口精神事业风趣况味一一画出——方存之《论文章本源》。

第三节 孟子与《孟子》

一、孟子生平与著作

生平: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人(今山东邹县)。早年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之门人,后授徒讲学,带学生周游列国,先后到过宋、薛、滕、鲁、魏、齐等国,被齐宣王任为客卿,因政见不和,最后回到故乡,年已七十余,以著述为事:“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荀列传)《离娄下》: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叔,取也)诸人也?。

今本《孟子》基本内容可能是经过孟子本人和学生一道修订的,也有后人增饰的可能。战国中后期,孟子是儒家八派之一,地位并不高,唐以后逐渐受推崇,元文宗时被称为“亚圣”,仅次于“至圣”孔子。 二、孟子的思想主张

(1)、性善论:人性本善,此为“仁政说”的基础。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怜恤别人的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恐)惕(惧)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同情)之心,非人也;无羞恶(羞耻)之心,

38

非人也;无辞让(推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人之端(萌芽)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孟子(先天道德论)认为:四端与生俱来,人人都是相同的,未能成为善人,不是人性本质有什么差别,而是由于不去培养扩充这些善端,以致逐渐失去本性。如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因此,“圣人与我同类”,“人皆可以为尧舜”。

良知论:“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是先天就有的,已存在于人的内心中。《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意。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一切知识道德的萌芽都在人的内心,所谓学习,重要的是从内心反求诸己,毋须向外求:“哀哉!人有鸡犬放(逃逸),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告子》)

注重思考、理性的作用:“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告子上》)

(2)、仁政说(政治思想):民贵君轻;(得道;与民同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告子下》:“君有大过,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离娄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梁惠王下》:“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引太誓(万章上)“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梁惠王上)?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3)、文艺观(文学批评理论)

a、“以意逆志”

《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

39

之。如以辞而已矣,之汉之诗曰:周馀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从整体、全篇出发,探索作者意图

b、“知人论世”

《万章下》:?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

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从如何认识古人的角度理论,适用了文学批评)

——“知人”: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论世”:分析古人所处的时代状况。 C、“知言”、“养气”——对后世文学批评有巨大影响。(《典论·论文》、

《文心雕龙·养气》、韩愈)韩愈《答李翊书》:“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公孙丑上》:?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也。?

“何谓知言??曰?诐(偏颇)辞知其所蔽,淫(过度过分)辞知其所陷(失足),邪(不正)辞知其所离,遁(躲闪)词知其所穷(理屈)。?

——知言即对某些言辞,要善于透过表面现象,揭示其错误本质不被惑。养气本指个人道德修养,中心是要“配义与道”,达到“至大至刚”,后世演变为以气论文,形成“文气论”。(刘熙载:?集义养气是孟子本领。不从事于此,而学孟子之文,得无象之然乎?”) 三、《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孟子》文体与《论语》大致相似,都以语录和对话为主。但《孟子》的对话更多,篇幅增长,多长篇大论,文风有纵横家之气和孟子本人的个性色彩。而且很多段落都围绕着一定的中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楚,有向比较成熟的说理文过渡的趋势。

(1)、富于论辩色彩 (长于论辩)

受当时(战国)纵横家风气的影响。门人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他回答:“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滕文公下)

滕文公下:“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

40

搜索更多关于: 中国古代文学的目的和意义 的文档
中国古代文学的目的和意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ew2k68ylk2xzhv2l5dc_10.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