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乐堂
耕乐堂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市同里镇。耕乐堂系明代处士朱祥所建。耕乐堂,占地约六亩四分,建时有五进五十二间,莫旦撰记,称有燕翼楼等。后经历几朝兴废,现尚存三进四十一间,有园、有斋、有阁、有榭。跨进门厅,露明三间,庄重朴实,高大宽畅,形为清代后期建筑。宅楼西侧有一条陪弄直通后园,园中置有荷花池,荷池四周湖石镶砌,高低参差,清幽别致。荷池南面有鸳鸯厅,面阔三间,窗明几净,与环秀阁隔池相望,一高一底遥为对景。出庭院,过三曲小桥,便来到清秀典雅的环秀阁。环秀阁跨水而筑,造型别致。从环秀阁绕假山辗转而下,便是桂花厅。桂花厅自成院落,院中植有金桂、银桂两株古树,历尽风雨沧桑,每年金秋季节,古桂依然馥郁芬芳。耕乐堂于1981年列为省际太湖风景区同里八景之一,1986年7月,又被列为吴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园茶社
南园茶社静谧地坐落于同里镇最南端,历史上著名的前八景之一—“南市晓烟”景致之中,与陈去病故居隔河相望。茶社的初名是“福安茶社”,建于清末初期,四开间门面,全部是传统的砖木结构,门面是清代风格的木雕装饰,上下两层,总面积约400多平方米。茶社别有一番风味,除了在这里可以品尝各种档次的红茶、绿茶、花茶以外,还供应熏青豆、罗卜干等各种茶点。楼下辅面店堂设有帐房和泡水用的“老虎灶”;楼上还有一个“曲苑班”,茶客可聆听几段江南丝竹、宣卷、评弹、戏曲、小调等曲子。店子里的服务员清一色明清服饰,没有一个是窈窕淑女,虽说没有动人之容,但那款款笑容和着那鸟笼里八哥鸟清脆的鸣叫,倒也为店堂平添了几许情趣,几许温馨。在此茶社品茶,与其说品味茶的清香,景的美丽,还不如说是品味茶社本身充满的情趣以及它和同里人文历史,乃至于和清末民初革命思想的水乳交融。
“南社”是辛亥革命时期苏州一个很著名的进步文学团体,是由吴江陈去病、柳亚子等人发起于1909年11月,在虎丘“冷香阁”成立,社名“南社”以“反抗北庭”为宗旨的鼓吹反清革命的文学团体。南社在推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对清王朝专制统治方面,起过积极作用。 1930年,陈去病从南京返回家乡同里以后,颐养天年,曾多次来到这家带有纪念意义的茶社品茶,回味过去,感觉格外亲切,因为这里曾是南社的摇篮。福安茶社的老板受陈去病、柳亚子等思想家、革命家的影响,也同情、支持辛亥革命,和陈去病结下不解之缘,两人在一次交谈当中,陈去病向老板试探性提议把福安茶社更名为“南园茶社”,去掉中间二字即为南社,意在纪念南社革命活动的想法,听得老板频频点头称好。从此,“福安”茶社的名字变了,变成了“南园茶社”。这个带有很强政治色彩的名字是任何一个商人都不能轻易用“倾家荡产”来换取的。“福安”易名,当然是和清末民初时期同里的大名人陈去病有关。茶社的独特环境,对于居住在茶社隔河东南的陈去病来讲,不能不说是宣传革命思想首选的理想场所。
同里的历史和“南园”的历史告诉我们,文化铸就了文明,文明推动了社会,这既是人类的造作,也是人类的需求,一百年这样,一万年也是这样。同里,包括“南园茶社”必将为更多的人所熟悉,所向往……
罗星洲
罗星洲,是一块集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合一的圣地,位于同里镇东,是浮现在湖面上的一个小岛,只须乘小船前往只须数分钟便抵达。沿途可欣赏同里湖烟波浩渺、鱼帆点点的水乡景色。放眼望去,眼前就是以烟雨景观闻名的罗星洲寺庙,像是浮在碧波上的仙境。 据史书记载,罗星洲最早建于元代,后几经损坏,于清光绪年间重建,当时颇有楼阁之胜,曾在同里老人心中留下不少美好的回忆。及至抗战,日军一把火烧毁洲上的所有建筑,逐沦为荒岛。至1996年,同里镇政府着手重建,两年后渐次恢复各庙宇及楼阁等建筑。 现时,罗星洲上有城隍殿、文昌阁、斗姆阁、旱船、曲桥、游庙、荷池、鱼乐池等,建筑布局紧凑,集庙宇、园林于一身。每当夕阳西下,由岛上可远望同里湖万家灯火,别有一番意境。
古时候,[罗星听雨]是文人最向往的一种享受。当雨点打在湖面、蕉叶、瓦棱或石块上,轻重疏密有致,仿佛是首天然的圆舞曲;若遇上狂风大雨,雨声浪声,又成了一首雄伟的交响乐。
每逢夏秋季节,荷花盛开,同里人都会来到罗星洲赏荷,热闹的很。另外,一年一度农历初一到初十的罗天大醮,也吸引不少虔诚的善男信女前往祈福膜拜,人声鼎沸,重现古时的盛况。
陈去病故居
陈去病故居是一处古朴平常的清代居名,占地一千三百六十四点平方米,门楣上方原有“孝友旧业”匾额,进门见有半亭、家祠旧迹,百尺楼、浩歌堂等建筑。浩歌堂面阔三间,1920年此屋落成时,陈去病适阅香山的“浩歌行”,欣然神会,将新屋取名为“浩歌堂”。浩歌堂是陈去病会客之所,堂中原悬有“女宗共仰”及“浩歌堂”横匾。“女宗共仰”匾系孙中山先生褒扬陈去病之母倪老夫人“鞠育教诲,以致于成”而亲笔所题。百尺楼是陈去病藏书和写作的地方,
一楼一底,十分简朴。他所编著的《百尺楼丛书》,即以此楼而定名。
进门朝东有一月洞门,楣额“绿玉青瑶馆”五字,已是青苔微绿,绿玉青瑶馆又称堂楼,坐西面东,五楼五底二厢房,共有13间,据载,绿玉青瑶馆初建于1932年,距今已有六十多年。
进堂楼首先扑入眼中的是由近代书法家杨千里先生手书的“绿玉青瑶馆”五个大字镶嵌在楣额中。堂楼北侧及北厢楼系陈去病的卧室和又一个写作的地方。
影视基地
同里镇具有得天独厚的水乡风貌,又保存了大量完整的明清建筑,十多年来,不仅吸引了数百万海内外客人,还吸引了大批影视剧组。
1983年,谢铁骊导演的《包氏父子》剧组第一个踏进了同里,它是由文化部介绍来的,拍成后在苏州首映,古朴的小镇,宁静的深宅和长长的石板路给许多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从此,同里镇与影社结下不解之缘。
1986年,中央电视台拍摄《话说运河》,在同里拍摄了整整一集,拍摄时还动用了船只和直升飞机。《话说运河》把同里镇的美名传遍了全国,影视剧组纷纷慕名而来。《红楼梦》黛玉葬花的花园,《林冲》中林冲鲁智深饮酒的小楼,《家》《春》《秋》里森严的高府,《董小宛》中的董宅,都可以在同里找到。
1990年,第一个海外剧组《戏说乾隆》来到了苏州,台湾飞腾影业公司到同里发现这里是个非常理想的摄影地方,马上决定改变在北京搭景拍摄的计划,把设备全部搬到同里,在同里拍了整整一百天。
《戏说乾隆》之后,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影视业纷纷来到同里,台湾永真《半生缘、一世情》也在同里拍了一百天,其中的孤儿院就是崇本堂。
最繁忙的时候,是94年有两家剧组同时在仅9亩8分的退思园拍摄,《天之骄女》和《戏曲舞台》两家剧组一东一西,互不影响。 1994年至1995年,《风月》剧组在同里拍摄整整四个月,规模最大,时间也最长,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