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首联的“国破”直说国家残破,“草木深”中的“深”字则以春草的茂盛暗写战后长安城的荒凉.
B.花、鸟本是春天最常见、最美好的景物,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而见花落泪、闻鸟惊心.颔联融情于景,读来令人无限感伤.
C.尾联运用细节描写,写尽诗人在国破离乱之际的愁苦焦虑.
D.这首诗作于唐朝“安史之乱”之时,集中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感. 【分析】《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爱国之情. 【解答】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春望所见.“破”字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深”字写出了荒无人迹的凄凉.这两句营造了荒凉凄惨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A选项正确;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运用拟人手法,移情于景,借花鸟表达了作者感时伤世的感情.B选项正确;
C.“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刻画出诗人满头白发,愁苦不堪的形象,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感时伤怀,忧国思家之情.C正确;
D.这首《春望》围绕“望”字展开,通过描写战乱后长安城破败荒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D错误. 故选D.
【点评】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10.(10分)(2019?淄博)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②
太宗尝谓中书今岑文本曰:“夫人虽禀性定,必须博学以成其道,A亦犹蜃性含水,
③
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怀火,待燧动而焰发;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是以苏秦刺股,董④⑤生垂帷.不勤道艺,则其名不立.”文本对曰:“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情,以成其性.B《礼》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以古人勤于学问,谓之⑥
懿德.”
(节选自[唐]吴兢《贞观政要》)
【注释】①岑文本:唐太宗时宰相,文学家.②蜃:大蛤蝌,古人认为其性含水,月光出现时晶莹剔透.③苏秦:战国纵横家.④董生:即董仲舒,西汉政治家.讲学时以惟幕遮掩,以求专心.⑤饬:整理.⑥懿:美好.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苏秦刺
②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
(2)下面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A.夫人
禀性定 故余
愚,卒获有所闻
B.必须博学C.燧动
成其道 我日始出时去人近
高
焰发 有地臆然
美
D.博学成而人谋而不忠乎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大意.
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情,以成其性.
(4)太宗和岑文本围绕同一个观点展开了对话,请分别写出A、B两个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说理方法及其作用. 【分析】译文:
唐太宗曾对中书令岑文本说:“人虽然秉有一定的天性,但必须博学才能有所成就.就好比蜃的本性含有水,要见到月光才能吐水;木的本性含有火,但要燧石敲打才能发火.人的本性含有灵气,可是要通过学习,才能美好完善.所以历史上有苏秦刺股读书,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的美谈.不勤奋于道艺,功名是不会树立的“.岑文本回答说:“人的本性都很相近,情趣却有所差别,必须用学习来修养情趣,使本性完善.《礼记》说:玉石不经雕琢就不会成为器具,人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所以古人以勤于学习为美德“.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①句意为:苏秦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股:大腿;
②句意为:玉石不经雕琢就不会成为器具,人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知道:懂得道理. (2)本题考查对文言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实词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意义”指词的含义,“用法”指词的变用,哪一点相同或相似都可以. A:前后句:虽:虽然;
B:前句:以:来.后句:以:认为,以为; C:前句:而:表顺承.后句:而:表修饰; D:前句:为:成为.后句:为:给,替. 故选:A
(3)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句中重点词语有:”夫”,句首发语词,可不译;“性”,本性;“情”,情趣;“饬”,整理.句意为:人的本性都很相近,情趣却有所差别,必须用学习来修养情趣,使本性完善. (4)本题是对文章主旨和写作手法及其作用的考查.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解答.
他们共同的观点是:学习对人的重要性.A句运用类比从正面的说理方法,通过“蜃月光而水垂;木燧动而焰发”化抽象于具体,化深奥于浅显,从正面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学习的重要;B句运用类比从反面的说理方法,通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从反面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学习对人的重要性. 答案:
(1)①股:大腿;②知道:懂得道理. (2)A.
(3)人的本性都很相近,情趣却有所差别,必须用学习来修养情趣,使本性完善.
(4)他们共同的观点是:学习对人的重要性.A句运用类比从正面的说理方法,通过“蜃月光而水垂;木燧动而焰发”化抽象于具体,化深奥于浅显,从正面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学习的重要;B句运用类比从反面的说理方法,通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从反面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学习对人的重要性. 【点评】文言实词“名”的用法: ①名字,名称.
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左忠毅公逸事》); ②命名.
而此独以钟名(《石钟山记》); ③名义.
二贵酋名曰馆伴(《<指南录>后序》); ④名声,名望.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 ⑤著名的,闻名. 故虽有名马(《马说》); ⑥说明,说出.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三、现代文阅读(共30分) 11.(12分)(2019?淄博)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小满
①小满节气,在每年5月20日至22日之间,24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今年小满交节时刻为5月20日22时36分.
②寒来暑往是气候,鸟语花香是物候.小满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其关注点不在气,而在物.古书称“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时,北方冬小麦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叫“小满”.小满是最“接地气”的节气.
③农谚有“小满小满,麦粒渐满”的说法.此时,小麦度过一冬的休眠期后,经过返青拔节,抽穗开花,亟需薰风暖熟,虽然仍是一片青绿,但有着一股蓄势待发的劲头.麦穗已经抽齐,麦粒鼓着腮帮一般,泛出一层透明的绿色.等到这晶莹的嫩绿变为黄绿,麦子也即将成熟了.农谚又云“小满未满,还有危险”.小麦成长的最后阶段灌浆期十分关键,籽粒才刚刚盈实,若碰到灾难天气或病虫害,麦粒未经过充分的乳熟期,小麦的品质便会大打折扣.
④在南方地区,小满还有“小满小满,江河渐满”的说法,反映了这时南方降雨增多的气候特点.确实,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渐次进入夏季,雨量越来越大,江河的水位也逐渐上涨.
⑤此时,南方的早稻早已抽穗,农人除了给早稻增肥,还要忙着栽插中稻.“秧奔小满谷奔秋”,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农人们将培育好的秧苗按间隔,齐整地栽插在地里.若是高度机械化的地区,就采取机器种植了.但最重要的,是“水”.若小满雨水不丰,稻田田坎干裂,就无法栽插水稻:若雨水过丰,栽插好的稻苗便经不住大雨的袭击,秧苗轻则东倒西歪,重则被雨滴打伤.南方的小满节气,充满了对水的期许. ⑥小满,是麦子的秋,是水稻的夏.
⑦按中国传统科学理论,四月小满即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节,也是最潮湿闷热的时节.这时万物生长最为繁茂,人体的新陈代谢也最旺盛.正因为如此,人体在小满时消耗的
营养物质最多,所以需要及时补充,才能使身体、五脏六腑不至于有所伤耗.这时,可以多吃一些清热、暖胃、温补的食品.因为空气潮湿,小满节气也是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的高发期,人们要预防湿邪入侵,多吃一些有化湿通淤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等,忌食辛辣甘肥、生湿助湿的食物.
(1)本文围绕“小满”这一节气,说明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2)文章多次引用农谚进行说明,请概括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3)科学性是说明文的生命.请结合下面语句中的加点词语做简要分析. ①今年小满交节时刻为②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
.
进入夏季,雨量越来越大,江河的水位也逐渐上涨.
(4)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请从你知道的节气中任选﹣个加以介绍.
【分析】文章采用逻辑顺序,第①段引出说明对象,第②﹣⑤段说明小满节气的含义和农作物生长的特点,第⑥﹣⑦段说明小满节气的气候特点和人们饮食注意事项. 【解答】(1)考查概括说明内容.
第②﹣⑤段说明小满节气的含义和农作物生长的特点,第⑥﹣⑦段说明小满节气的气候特点和人们饮食注意事项.
(2)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作引用等. 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的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
用作引用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小满这一节气的含义和农作物生长的特点,生动形象,有说服力.
(3)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答题格式:①说明词语的意思,②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③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4)开放性题.
解答此题只要从二十四节气(除了小满)中选择一个说明其含义即可. 答案:
(1)①小满的时间;②小满的含义;③小满时农作物的生长特点;④小满时的气候特点;⑤人们饮食的注意事项.
(2)多处引用农谚说明了小满节气的含义和农作物生长的特点,生动形象,有说服力. (3)①准确说明了今年小满节气到来的时间.②“渐次”意思是逐渐,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逐渐进入夏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①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9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