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学要点总结
1、城市管理学:也叫市政管理学,是公共管理学中专门研究城市公共事务管理的具体应用科学。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1、城市化的主要特征:1)政府主导城市化进程。2)城市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进程。3)实行城乡二元户籍壁垒制度。4)大量农村人口就近城镇化。 2、城市化滞后
1)原因:(1)重工业优先政策制约了城市化进程。(2)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制约了城市化进程。(最重要因素)
2)积极效应:始终立足于就地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利于维护城乡的政治稳定、社会稳定、生活稳定。有利于保障城市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有利于维护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的秩序状态。有利于防止农村人口盲目流动给城市管理带来的冲击,避免了许多发展中国家曾经出现过的过度城市化问题,避免了城市化过程中的高失业率和贫民窟现象。
3)负面影响:(1)城市化滞后直接制约了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2)不利于充分发挥城市的规模经济效益。(3)付出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4)限制了人口素质的发展,不利于社会和谐和进步。 第三章 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
一、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的区别:以不同的机制作为组织方式。1)私人部门:市场的自愿交易和自发秩序。2)公共部门:基于公共选择行为,依托公共权力,通过自上而下的指挥命令来来组织社会行动。 二、市场失灵
1)概念:由于内在功能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失灵,单纯靠市场机制难以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一种状态。
2)表现:(1)公共产品问题(2)外部效应问题(3)市场垄断问题(4)信息不对称问题(5)分配不公问题(6)宏观经济问题(7)公共秩序问题 三、政府失灵
1)概念:由于政府干预导致资源配置低效率。
2)原因:(1)信息误识(2)决策低效(3)利益冲突(4)能力有限
1
3)表现:(1)政府部门的扩张(2)公共决策失误(3)政策执行低效(4)行政成本高(5)再分配不公(低保)(6)政府设租(腐败)
四、公共产品 1)概念:所有成员集体享用的集体消费品。特点:社会成员可以同时享用该产品,买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社会成员对该产品的消费。2)特征:消费的非竞争性,收益的非排他性。3)城市公共产品的类型 (1)纯公共产品(2)俱乐部产品(3)公共资源(个体的理性导致导结果将是集体的非理性——公用地悲剧) 四、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
1)城市政府的职能定位(1)职能:市场机制难以实现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需要政府组织和执行公共产品的供给。(2)方式:征税获取资金又将资金用于城市公共产品供给。(3)公共产品来源:自己生产、委托获授权私人部门或非盈利机构生产、直接购买私人产品。
2)区分供应与生产(区别:直接提供与间接提供)
3)公共产品的多中心供给(1)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政府直接生产、例如保健,消防,市政设施、博物馆、基础教育。间接生产。)(2)私人部门提供(方式:私人部门独立提供、私人部门与政府联合提供、私人部门与第三部门联合提供)(3)第三部门提供公共产品(非盈利组织)
五、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安排 (政府服务、政府出售、政府间协议、合同承包、特许经营、政府补助、凭单制、自由市场、志愿服务、自我服务) 第四章 城市管理体制
1)各国城市自制制度的共同特点:(1)依法制定城市自治机关的自制职权(2)市自治机关由城市居民直接选举产生(3)市政府负有推行城市自治和执行中央政令的双重职责(4)市政府有权通过法律手段抵制中央越权干预(5)不同城市在法律关系上处于平等地位。
2)国外市政体制的类型(1)议会市长制(2)市长议会制(3)市议会制(4)市委员会制(5)议会经理制(此部分及国外市政体制的比较结合课本自己阅读) 3)中国市政体制的创设(1909年1月《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标志着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市”及市政管理组织的产生1943年民国政府修改了《市组织法》中国形成了省、县二级市建制体系,标志着中国市政管理体制基本成型)
2
4)城市行政等级制度 中国建制市的级别(1)直辖市(2)副省级市(3)地级市(4)县级市
5)中国城市管理主体(1)城市管理的权力系统(中共市委员会(党)、城市权力机关(市人民代表大会)、城市行政机关(市人民政府)、城市司法机关(市人民法院和市人民检察院))(2)城市管理的非权力系统(人民团体、居民委员会、民主党派组织和政治协商会议、盈利性企业、非营利性组织、市民参政) 6)当代中国市政体制的特征(1)中共市委居于领导核心地位(2)市政组织设置具有同一性(3)市政法律地位具有非自治性(4)城市行政地位具有等级性(5)市政管理职能具有全能性。
7)市政纵向组织机构(1)市区街管理体制(2)市领导县体制
8)市领导县体制 (1)概念:有地级市以上的市政府领导县级政府的管理体制(2)利:加强了行政管理、形成了经济合力、统一了城乡规划(3)弊:增加了管理层次,降低了管理效率,提高了管理成本;不公平竞争增加了市县矛盾。地级市对县域经济能力的辐射有限;城乡和治不利于提高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市管县体制缺乏宪法依据,容易导致城乡统计混乱;
9)城市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1)政企不分、政社不分、政事不分(2)政府间权责不对称,府际关系不顺(3)政府部门林立,机构设置臃肿(4)行政机构设置不合理,城市公共服务有待加强(5)部门管理,多头审批,条块分割,效率低下
10)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1)合理界定市政职能(2)科学设置市政机构(3)合理设置层级结构(4)加强城市管理法制化建设 第五章 公共政策的含义
1)公共政策(1)概念:是公共权力部门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指定的正式行动规则。(2)特征: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配置、具有明确的价值目标导向性、制定须经由一定的政治过程、表现为一系列正式的规则(3)功能:目标导向功能、利益分配功能、行为调控功能、冲突化解功能。
2)公共过程(1)含义:某一既定的公共政策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所经历的的功能性时期或阶段。(2)六个阶段:创始,预评,选择,执行,评估,终止(3)完整的流程:政策问题的确认、议程的建立、目标的确定、备选方案的提出、政
3
策方案的选择、政策方案的执行、执行效果的评估、政策内容的调整、政策内容的终结。
3)政策制定 (1)含义:公共权力机构经由一定的政治过程制定正式行动规则的过程。政策制定是政策过程的首要阶段(2)主体:指直接或间接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分为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决策者(3)政策制定的过程见上面流程前六项
4)公共政策的类型(1)元政策,及制定政策的政策,是规范与引导政策制定行为本身的准则与指南(2)基本政策(3)具体政策
5)公共政策执行(1)含义:(2)特点:执行目标的导向性、方式的务实性、行为的法制性、过程的动态性、手段的多样性(3)程序:政策颁布、实施准备、政策宣传、政策实验全面推行
6)政策的“浴盆模型”在政策执行的早期阶段,存在相当高的失效率。在经历了“阵痛期”后人们对政策的理解和认同逐步好转,政策自身也会在执行中自我完善,步入常态轨道,政策执行的失效率会大大降低。随着时间的推移,政策会逐渐“老化”失效率又逐步上升。
7)政策终结的条件:(1)通过政策执行评估,发现政策目标已经实现,特定问题已经解决,既定政策已经成为多余摆设,没有继续执行的必要性(2)通过政策执行评估,发现某项政策处于无效或失败状态,无法解决实际存在的政策问题,需要制定新政策取而代之。
8)政策终结的基本方式:替代、合并、分解、缩减。 第六章 城市规划的含义与作用
1)含义:是为了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和协调城市空间布局,而对城市空间的布局,而对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以及各项建设进行的合理选择和综合部署。 2) 目的:弥补市场缺陷。
3)城市卫生防疫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城市美化运动催生了近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诞生和发展。
4)《雅典宪章》1933第一个城市规划宪章。
5)特征:(1)综合性(2)权威性(3)前瞻性(4)阶段性(5)区域性 6)作用:(1)有利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城市综合效益、维护城市生态平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