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堂 教 学 设 计 方 案
第五单元 主备人: 投放日期 2020年5月25日 一次备课 12 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二次备课 w W w .X k b 1.c O m1、会认7个生字,会写“精、疲”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寓言揭示的含义 教学课时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1、出示课题,这是个成语,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学生齐读) 2、这个成语中,你有不理解的字吗? 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现在你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了吗?(学生尝试解释) 4、从这个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自由回答、提问)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听准生字的发音。 2、自由读课文,读后把本课的生字带词读一遍。 3、检查自学效果: (1)选择正确的读音 窟窿(kūlóng;kūlong)废窿(lóng long) 街坊(fāng fang)坊本(fāng fang) 你是怎样来区分的?指名汇报通过查字典区分多音字的不同意思。 (2)强调字形,理解字意 “窟窿”都是穴字头,所以和洞有关。注意“窿”字的“生”上面有一横。 “街坊”:你家有街坊吗?街坊就是邻居的意思。 三、通读课文,理解内容 1、本课的生字、生词我们都弄清楚了,现在你能读课文吗?(指名读课文)大家思考:这篇寓言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 板书:第一次第二次 2、羊是怎样丢的呢?默读课文的1—4自然段,思考:第一次丢羊是什么原因?第二次丢羊又是什么原因? 学生结合问题自由回答:第一次丢羊是因为羊圈有个窟窿。 第二次丢羊是因为他没有及时把羊圈修补上。 四、品读评价,体会寓意 1、请你评价评价这位养羊人,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 友情提示:我们不能毫无根据地随便评价他人,对养羊人做出的任何一个评价,都要有根有据,理由充分。
(1)自由读课文,动笔画一画。 (2)在小组内交流 五、明确寓意,指导实际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寓言《亡羊补牢》,你都明白了什么道理? 在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应该怎样去做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个生字,会写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默读课文,理解《揠苗助长》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弄清题意 出示课题“寓言两则”,由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来解释课题。(“寓言”是用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寓”是“寄托”的意思。“则”的意思就是“篇”) 二、教学《揠苗助长》 1、播放课件理解课题、了解故事: ⑴ 学生讲解题意: “揠”是拔的意思。“助”是帮助。“长”是生长。 ⑵ 按照“理解题意→了解故事→理解内容→认识道理”的顺序来进行学习。 2、学习生字: ⑴ 范读课文,听准生字字音。 ⑵ 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3、感悟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出示四个问题: ⑴ 种田人看到禾苗几乎没长高时,他的心情怎样?将描写他心情的词句画出来。你能理解他的心情吗? ⑵ 种田人在这种情况下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结果怎样? 读第3、4段,体会种田人回家后得意的心情,以及后来知道禾苗都死了,十分失望的心理。 ⑶ 这则寓言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 ⑷ 我们已经知道种田人的愿望是好的,如果你是种田人的邻居或亲属,你怎样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愿望? 4、诵读全文,复述课文。 教学反思
堂 教 学 设 计 方 案
第五单元 主备人: 投放日期 2020年5月25日 一次备课 13.画杨桃 教学目标: 二次备课 1.会写本课9个生字,会认本课14个生字。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识记生字,积累词语。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1)谁画杨桃?怎样画杨桃? (2)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二、检查预习情况,交流重点字词 1.指读生字词,同桌互读,开火车读。 2.交流易读错生字,教师重点指导。 3.学习多音字“倒”,做组词练习。 三、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标出自然段序号。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全班交流解决。 问题预设: (1)课文中老师怎样提的问题? (2)提的是什么样的问题? (3)同样是杨桃,为什么画出了不同的样子? (4)老师为什么不直接把道理告诉学生,而是反复地提出问题? (5)为什么课文最后说“老师的教诲让我终生难忘”?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看到“我”画的杨桃,老师和同学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