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经济社会学原理复习资料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9 2:33:1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和理性本身,只把它们局限于行动者对利润和物质的追求之上。事实上,如果把理性选择理论稍作修改,经济利益的概念扩大为包含其他有价值的事物的话,那理性选择仍可有效地运用于研究中。 韦伯关于社会行动的分类 价值理性 波兰尼关于经济生活整合方式的分类 互惠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求 整体主义方法论:

社会整体决定各个部分的本质。

社会研究的基本分析单位是社会整体,如社会文化、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等。

社会现象的存在和变化只能由整体特征或结构变量来解释,不能归结到个人特征,即不能还原到个人心理或生理的层次

个体主义方法论:

社会研究的基本分析单位是个人。个人是有意义行为的唯一承担者。

国家、团体、社会制度等整体概念是表明人们互动的某种范畴,它们都可以还原为各个参与者的行动。 社会现象的理解应当根据人的动机、态度和行动。

第二讲 经济行动 (二)交换行为

最初的商品交换——物物交换 货币交换

何谓“交换”(exchange)?

交换是一种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即两方或两方以上的行动主体在遵循各类规则的前提下,相互换取对方所拥有的各种形式的“所有物”。交换行为是人类社会和经济系统中普遍存在的重要现象,是社会生活中的人们进行互动的基本形式。交换是主要的经济活动之一。

不同视野下的交换行为:1.经济学视野下的交换行为2.人类学视野下的交换行为3.社会学视野下的交换行为 1.经济学视野下的交换行为

“经济人”假设:是以最小的成本和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 经济学家对交换的解释:1)亚当·斯密(早期经济学家)2)欧根·冯·庞巴维克 (新古典经济理论)3)詹姆斯·布坎南(新政治经济学)

1)亚当·斯密关于交换的论述:在《国富论》中讨论了分工、交换与货币。

斯密对交换的看法贯穿三个原则:(1)交换是人类的天性,所有人都要依赖交换而生活。(2)交换造成了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分工的程度受到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受到市场范围广狭的限制。(3)交换是受利己动机驱动的——斯密交换观点的基点。 2)欧根·冯·庞巴维克

庞巴维克认为参加交换的人有两种动机:一种是非利己动机,如人情、风俗、友谊、虚荣或外界的影响;另一种是利己动机,即追求本身的直接经济利益的动机。利己动机是引起交换的一般动机,并且应在交换价格的决定上具有支配性影响。

“一切参加交换的人,是完全从追求本身的直接经济利益这个动机出发进行活动的??在交换中利己动机在决定价格的动机中占主要的地位”。

从利己的基本动机中,庞巴维克引申出三条交换行动的原则:第一,只有在交换给他带来利益的时候,他才愿意交换;第二,他愿意为较大的利益交换,不愿为较小的利益交换;第三,如果不交换便没有利益,他愿意为较小的利益交换,而不愿意不交换。

由此推论:对一个谋求自己利益的人而讲,只有他对他所要得到的物品的估价比他具有的物品高的时候,交换在经济上才有可能。

3)詹姆斯·布坎南

公共选择理论:把政治决策的分析和经济学理论结合起来,把经济学家的工具和方法扩大应用于集体的或非市场的决策过程中。

公共选择方法的三个要素:(1)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2)经济人的理性原则(3)政治作为交换过程

13

“经济学在政治学中的应用”:把经济市场中的个人选择行为与政治市场中的公共选择行为纳入同一个分析模式,即经济人模式。其中的一个工具和方法就是交换方法。政治的交换过程,类似于市场中的交换。在政治市场中,选民、利益集团相当于经济市场中的消费者(需求者),政治家和官僚相当于经济市场中的生产者(供给者),人们通过相当于货币的“选票”来交易,并选择能给他们带来最大利益的政治家、政策法律等公共产品。

“经济学家不必只限于研究市场中各个人的行为(例如买卖活动)。通过交易经济学方法的或多或少的自然延伸,经济学家们可以根据交易范例来观察政治和政治过程。只要集体行为的模型是以个人决策者为基本单位,并且只要这种集体行为基本上被认为反映了复杂交易或者一个相关群体的所有成员中间的协定,那么这样的行为或选择很容易就归入交易经济学的范围。”(布坎南,1991) 2.人类学视野下的交换行为

对初民社会的研究;关注互惠这一特定的交换行为;对经济学关于交换的观念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代表人物:1)马林诺夫斯基2)马塞尔·莫斯3)列维-斯特劳斯

1)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 一种名为库拉圈的交换仪式

库拉交换的物品:红色贝壳做的叫做索巫拉伐(soulava)的长项链,它不断地朝着顺时针的方向移动。白色贝壳做成的叫做姆瓦利(mwali)的臂镯,则朝着逆时针的方向移动。

库拉交换的基本规则:两个人一旦进入库拉圈,就永远在其中。没有哪个人能够长期保有哪件东西。个人因拥有库拉宝物而产生的名望。人们拥有的目的在于付出。身份越高的人,义务也越大。权势的主要表征就是富有,而富有的表征就是慷慨。

这两种物品并不具备实质上的功用。这种交换过程倚赖于彼此间的信任,而这信任的原动力其实是为了其他民生物资的交换:由于各岛之间物资有限,彼此间依赖度颇深,库拉圈的交易过程得以建立彼此的相互信赖感,使其他顺带的交易成为可能之事。

库拉宝物的每次移动,每次交易的各个细节,都受到一套传统规则和习俗的规制,而且遵行固定的方式,有些库拉行事还伴随着精致的巫术仪式和公共礼仪。

库拉仪式隐含着一种互惠逻辑。这一逻辑的一个基本交换原则就在于,赠与礼仪性的礼物以后,时间不论长短,总要报以等值的答礼。

2)马塞尔·莫斯(Marcel Mauss)《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The Gift: The Form and Reason for Exchange in Archaic Societies, 1925):介绍了美拉尼西亚、波利尼西亚、北美洲西北部等地土著民族的交换和契约形式。在简单的群落里,多数经济行为都是通过非市场交换进行的,这些可以为称作“礼物”。

核心问题:“在后进社会或古式社会中,是什么样的权利与利益规则,导致接受了馈赠就有义务回报?礼物中究竟有什么力量使得受赠者必须回礼?”

交换具有“义务性”:给予(送礼)—送人礼物是义务性的;接受(收礼)—对方也是有义务接受的;回报(回礼)—接受者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回赠相等或更多的礼物以为回报 北美西北海岸的 “夸富宴”、南太平洋的库拉圈。

夸富宴:美国西北海岸的印第安土著人。在一次夸富宴的仪式中,地方上的首领会以看似非常浪费的方式,把他们所拥有的大量的物品和财产都拿出来分掉。首领往往要比普通人拿出更多更好的东西来与和他竞争夸富的人争相散尽他们的财物。他们拿出和挥霍的礼物越多,他们在当地人心目中的地位也就越高。 礼物中究竟有什么力量使得受赠者必须回礼?

礼物交换存在一种社会心理机制,即赠礼所引起的无休止的相互期待。

莫斯的“礼物”就是一种“总体性社会事实”:远古社会的社会生活是由宗教、法律、道德、经济等社会事实交融在一起共同形成的。

“交换——礼物的经济,根本不能纳入所谓的自然经济或功利主义经济的框架。??‘利益’是一个相当晚近的词,在古代道德中它指的是人们所寻求的善与快乐,而不是物质的有用性。??是我们西方社会在不久以前使人变成了‘经济动物’。不过我们还没有完全变成这副样子。经济人不在我们身后,而在我们前方;道德人、义务人、科学人、理性人都莫不如此;在过去的无尽岁月中人们都未曾是这样的人。人成为机器,成为复杂的计算机器,实在只是不久以前的事。”

3)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1908-2009)

14

“互惠(性)原理”或“交换的原理”是人之所以构成社会的一个基本原理;《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1948年);人类的行为在本质上不同于动物,尤其在社会交换中。人类在任何交换情景中都遵循一定的观念和规则。人们学习并定义这些行为方式的规范,从而保证了人类交换原则的特殊性。所以,交换不能仅从个人的动机来理解,而是应该通过社会结构的各种形式进行分析。

所有交换关系都受到互惠规则的制约,它要求那些得到贵重资源的人给予那些提供资源的人其他有价值的东西。 在某些情况下,规范要求给予施惠者以“相互的”和直接的报酬,而在另一些情况下,互惠可以是单向的,其中包括许多不同的间接交换模式,即行动者不能直接互惠而只能通过第三者的转换。

社会系统中的交换关系并非限制在个体间的直接互动,而是延伸到间接交换的复杂网络。 人类学家通过对非西方社会(初民社会)的研究得出了与传统经济学家不同的理论。

经济学家关注的市场交换行为只是与特定历史阶段相适应的交换行为,并非唯一甚至在某些社会中也并非最为重要的交换行为。

非西方社会(初民社会)中经济交换以及生产和消费不是独立的现象,而是社会制度、文化观念形态、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宗教信仰等因素的综合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人类学的交换行为如同其他的经济行为一样受制于社会、文化等因素。 3.社会学视野下的交换行为

社会学家的交换论1)齐美尔2)霍曼斯3)布劳

1)齐美尔(Georg Simmel)19世纪末-20世纪初反实证主义社会学思潮的主要代表之一;形式社会学的开创者 《货币哲学》(The Philosophy of Money,1900年)描述了金钱对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影响。“金钱成了现代社会的语法形式。”研究了交换关系,特别是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关系所产生的社会后果。 交换是所有社会关系中最普遍的一种关系(社会现象的纯粹形式)。

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在交换过程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可以精确分割,便于管理。 社会交换包括四个内涵:(1)对自己不具有的有价值物品的渴望;(2)某一可辨识的人拥有这一物品;

(3)能提供有价值的物品以便于从他人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有价之物;(4)拥有这一有价值物品的人接受其物品。 交换的四个原则:

(1)吸引原则(Attraction Principle):行动者越是感到对方的资源具有价值,他们之间就越有可能建立交换关系。

(2)价值原则(Value Principle):行动者对于某一种特定类型的资源的需求越迫切,同时得到的可能性越小,则这种资源对他越有价值。

(3)权力原则(Power Principle):a.行动者越是认为另一人的资源的价值大,则拥有资源的人的权力也越大; b.行动者的资源越是容易改变,则在交换中的选择和变更能力越强,从而在交换中的权力越大。

(4)张力原则(Tension Principle):在社会交往中,行动者越是力图控制局面来掩盖对某一资源的需求或隐藏这种资源的可用性,那么交换中的紧张程度就越大,也就越有可能引发冲突。

货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人类自身的理性化。货币使社会交往频繁,使人类获得了相当的独立性和自由,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合理性一面。但是,货币经济的长足进展,也使人际关系愈来愈非人格化。

货币对社会、政治和个体的冲击力将持续增长。进入现代社会之后,货币越来越呈强势,货币成为纯粹的交换工具,对货币本身的追求使得这种最纯粹的工具本身成为目的。

2)霍曼斯(George Casper Homans) 美国社会学家 社会交换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1961年)

批判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强调作为行动者的人的重要性,认为个人行为是社会学研究的最高原则。

把社会现实看作个人行为的结果,把社会结构看作是由个人行为创造和维持的。

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则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形式,或者说,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交换过程。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尤其是斯金纳(条件反射/“刺激-反应”) “行为主义交换论”

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 行为主义心理学;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15

斯金纳箱(Skinner box):通过实验发现,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斯金纳将此推而广之到人类的学习行为上——虽然人类学习行为的性质比动物复杂得多,但也要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 霍曼斯社会交换论的六个命题:

①成功命题:行动者的某一行动越是频繁地得到回报,他就越可能再进行这类行动。 ②刺激命题:如果人们在过去情境中的某种特定刺激伴随着对行动的回报,那么,现在的情境与过去的情境越相似,行动者也就越可能发生同样的行动。(情境再现 行动再现)

③价值命题:(“回报的程度可以在这里称之为价值” )行动的结果越有价值,行动者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 ④剥夺-满足命题:行动者在近期越是频繁地得到某种回报,该回报的追加对他来说越没有价值,他就越不愿进行带来这一回报的行动。(边际效益递减) ⑤攻击-赞同命题:

a.当行动者的行动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或者得到意外的惩罚时,他就会愤怒并有可能采取攻击性的行为,这种行为的结果对他而言更有价值;

b.当行动者的行动得到预期的回报,特别是回报大于其预期,或者没有收到预期的惩罚时,他就会为此高兴并有可能采取赞同/认同他人的行为,这种行为结果对他而言更有价值。 ⑥理性命题:行动者会在理性选择的基础上决定其具体行为,其通常会选择那种对自己获利可能性较大的行为。(仍然局限在“经济人”的圈子中)

社会交换的基本原则——“公平分配”

公正性期待:“处于交换关系之中的双方期望每一方的报酬与他付出的代价成正比,即报酬愈多,代价也应愈大,以及每一方的纯报酬或利润也应与他的投资成正比,即投资愈多,利润也应愈多。”

从根本上讲,社会交换应该是公平的,否则,就会使个体产生不公平的知觉而导致愤怒或罪恶感,社会就会发生混乱。

3)布劳(Peter Michael Blau)

《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1964年);《互动的社会交换》(1968年);《社会交换中的公平性》(1971年)

? “结构交换论”

? 布劳认为社会复杂的结构不能还原为个人的心理现象,而是具有整体的效应。霍曼斯的理论只适用于直接

人际互动的小群体,只能解释非制度化的社会化行为。

? 布劳交换论的重点不是个人之间的交换关系,而是社会结构的交换基础;不是探讨影响个人之间交换过程

的心理因素,而且是考察基本交换过程对形成和发展社会结构的影响,以及业已形成的社会结构对交换过程的制约。

虽然大部分人类行为是以对交换的考虑为指导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人类行为都是交换行为。

社会交换是“当别人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发生、当别人不再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停止的一种自愿性行动”。 具有两个特征:

①参与交往的各方都期待他人的回报,一旦他人停止所期待的回报,交往关系就中止。(那些不期待他人回报的交往,不属于交换)

②社会交换是一种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自愿性活动。(信任维持稳定的交换模式)

交换是一种以期待回报和换取回报为目的的行动,因此,“经济人”那种理性选择的特点和经济交易中的“边际效益递减”原理同样适用于社会交换领域。

社会交换与经济交换的不同点:

(1)经济交换是根据明文规定的契约合同进行的,而社会交换不作任何具体的规定和明文的承诺。 (2)经济交换不会引起个人的责任、感激和信任感,而社会交换则相反。

(3)从经济交换中得到的利益可以精确计算和预测,货币是衡量经济交换中一切价值的媒介;而从社会交换中得到的利益则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报酬的价值具有相对性和模糊性,比如爱、感激、尊敬、社会赞赏等都无法用货币来衡量。

社会交换的基本过程

始于“社会吸引”(social attraction)——“个人由于期待内在的或外在的报酬而被吸引到交换中去。” 个体之所以相互交往,是因为他们都从相互交往中通过交换得到了某些需要的东西。互相提供报酬将维持人们之间

16

搜索更多关于: 经济社会学原理复习资料 的文档
经济社会学原理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f8bx8bwff3uh255bmr4_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