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高中冲刺加分】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周周清(含解析)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6 19:34:1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欢迎使用 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周周清

(含解析)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王是封建社会皇族或功臣的最高封爵,也可泛指国君、帝王。儒家所提倡的“王道”是指 A. 以武力征服天下 B. 以道德行仁义使天下归顺 C. 以仁义治天下 D. 天子的教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所谓“王道”应该是指成为王之后如何做王,据此可以推断出AB不符合题意,因为AB是指成为王的手段,所以排除AB;题干要求选择的是儒家所提倡的“王道”,结合所学儒家思想的相关知识可知,儒家主张统治者要施行仁政,故其“王道”是指以仁义治天下,所以选C;儒家虽然强调教化的作用,但是王治理天下不可能完全靠天子的教化,故D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

【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的再学习能力。这类题目往往是题干中给定一个概念,然后考生必须先根据题干中关于这一概念的阐述,明确其含义,然后根据这一含义再去判断选项是否符合上述概念的内容。所以考生必须具有自己学习新概念的能力,然后进行分析和判断,这也是高考中展示考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考查方式,这可以有效避免读死书、死读书的学史方式。希望能够引起大家足够的关注。这一题涉及到了“王”和“王道”两个概念。 2.《孟子·尽心上》中提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由此,孟子强调 A. 性本善 B. 教育的教化功能 C. 学以至圣,致良知 D. 民贵君轻 【答案】A 【解析】

部编本 欢迎使用 试题分析:据材料“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所以能够不学而能、不虑而知,A正确;材料未涉及教育的教化功能,排除B;致良知,属于王阳明思想,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民贵君轻,排除D。所以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的思想

【名师点睛】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主张性本善。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3. 春秋时期,有人强调“日困而还,月盈而匡”。这一说法体现了( ) A. 人定胜天的唯物思想 B. 阴阳消长的辩证思想 C. 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 D. 天人感应的儒家思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准确判断的能力。 “日困而还,月盈而匡”的意思是太阳落了又升,月亮圆了又缺。体现了阴阳消长的辩证思想,故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思想

4.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讲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绘画艺术追求水墨画简淡含蓄、形神兼备的风格,追求自然美成为中国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这一艺术追求体现的思想源于 A. 道家 B. 儒家 C. 墨家 D. 法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文学作品的风格,旨在考查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清水出芙蓉,天然来雕饰”.“追求自然美成为中国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材料主旨体现的是“顺其自然”,这与道家思想相一致,A项正确;题干“顺

部编本 欢迎使用 其自然”与儒家思想不符,排除B;题干“顺其自然”与墨家思想不符,排除C;题干“顺其自然”与法家思想不符,排除D。故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思想

5.不同的人与人交谈风格迥异,孔子“不问不答,少问少答,多问多答”,老子不在意别人能否理解自己的意思,“知我者希,则我者贵”,墨子老是追着别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强聒而不舍”。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 个人性格差异 B. 个人职业不同 C. 个人品德参差 D. 生活环境差别 【答案】D 【解析】

孔子、老子和墨子生活的环境各不相同,导致认识的差异,D正确;A、B和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6.墨子认为,如果任凭“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发展下去,必然带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的结果。这显露出 A. 百家融合的趋势 B. 人性本恶的思维惯性 C. 专制统治的特征 D. “尚同”的治世理想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中“‘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可知墨子提倡人与人之间要注重“义”,而不是百家融合,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人性进行阐释,人性本恶的思维惯性不合题意,故B项排除;专制统治的特征不合题意,故C项排除;为了避免出现“如果任凭‘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发展下去,必然带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的结果,据所学可知墨子为此提出了“尚同”思想,故D项正确。

点晴:试题涉及到文言文,有一定的难度。“‘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7.《春秋》是鲁国史官对时事流水帐似的记录的总称。从历史的眼光看,是一部后人所谓的“断烂朝报”,但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籍,被后世统治者所推崇。原因在于其

部编本 欢迎使用 A. 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B. 具有了伦理教育的功能 C. 起到了维护贵族社会的作用 D. 确立了纪传体史学体裁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题干中《春秋》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春秋》具有伦理教育的功能,才被统治者推崇,故B项正确;孔子的《春秋》不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故A项错误;儒学汉代时才被统治者所推崇,当时是已是官僚政治,故C项错误;《春秋》是编年体,故D项错误。

8. 韩非子在实践基础上将其理论加以完善,提出要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大一统集权国家。下列主张与该思想理论相符的是 A. “一家二贵,事乃无功” B. “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C.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D.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大一统集权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思想,“一家二贵,事乃无功”体现了大一统集权思想,故A正确。“战阵之间,不厌诈伪”体现兵不厌诈思想,与材料无关,故B错误。“法不阿贵,绳不挠曲”体现以法治国,反对贵族特权的思想,材料未涉及,故C错误。“事以密成,语以泄败”反映了保密思想,与材料无关,故D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法家韩非子思想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韩非子的思想相关知识。属于备考的重点之一。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对于臣下,他认为要去“五蠹”,防“八奸”,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9.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兼儒墨,合名法”而编撰成《吕氏春秋》,吕不

部编本

【高中冲刺加分】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周周清(含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fccg1fk8m0fvam2gyzr6h1tx45dea007ld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