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西厢记》以其惊世骇俗的思想内容,“花间美人”般光彩照人的格调,达到了元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无论是在它的人物刻画、情节设置、结构安排、语言描写等方面都取得很大的成就,对后世文学影响颇大。一大批的学者专家对其创作过程、文本本身、历史地位、影响意义等方面进行专门的研究,并出现了不少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文化影响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对这些研究文献进行综述。
关键词:《西厢记》;文献综述;人物形象记及心理;成就与地位;主题思想,同类比较
正文
诚如大家熟知,《西厢记》取得的艺术成就对当时及后代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都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剧本所展现的张生和崔莺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以及其传达出的追求自由恋爱,反对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的主题思想为历代人津津乐道,并流传至今,历久弥新。一大批学者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西厢记》进行了全方面的研究,达到一个又一个高潮,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把近二十年来不同学者对《西厢记》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
一、 人物形象分析
《西厢记》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其一大成功之处,尤其以张生、崔莺莺和红娘的形象最为为突出。除此以外,研究者们的研究文献还
涉及到剧中其他典型人物,比如老妇人,普救寺的僧人。
1、对崔莺莺的研究
郭慧对剧中人物形象崔莺莺的研究中,对莺莺的作假予以研究和分析,挖掘其复杂而矛盾的性格心理及其叛逆精神。塑造了一个既矜持而又敢于对抗封建家教礼法的贵族少女的形象, 这给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同时也成为古典文学画廊里十分鲜活的人物典型。
岳上铧以莺莺之美为出发点,认为《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是王实甫怀着极大热情塑造的一个高度理想化的人物形象, 是《西厢记》的灵魂之所在, 而形貌美与灵魂美亦是莺莺形象的灵魂之所在。一个“美”字道出了王实甫塑造的崔莺莺形象的内核。明朝的戏曲家朱权曾评价《西厢记》为“花间美人”, 此“美”有曲词之美, 亦道出了莺莺形象之美以及戏剧整体之美。《西厢记》确立了作者理想中的古代女子美的标准,
陈兴焱在其研究中提到,莺莺性格的另一面是深沉,作者通过爱情心理描写来体现这一性格。莺莺用心思考、用心恋爱、用心斗争。这也是莺莺主动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最典型的情节主要体现在莺莺的假意儿上。所谓假意儿,实际上是真意假状,都是莺莺为了达到目的,
(王实甫)是在写一位
背着封建家长追求幸福的人物,这个人物的特点就在于她永远不被老夫人,但也永远不去正面顶撞一下老夫人,她坚决要做在当时世俗观
念教条是“非法”的事,但她总是在利用‘合法”的条件去达到奋斗目标。莺莺作为一个贵族千金小姐,而且早已是‘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许给了郑恒。在这么一种情况之下居然和一个落寞书生眉目传情,陷墙酬韵,这对于当时的封建社会来说,不但是“非法”的,简直就是惊世骇俗。她也深知自己的叛逆行为一旦被老夫人发觉,其结局如何,可想而知;对于“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的老夫人:来说,怎能容忍亲生女儿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做出如此“伤风败俗”的行为来呢?莺莺深知在通往自由爱情的道路上存在着许多坎坷,但她不愿像当时社会千千万万的女子一样,成为封建婚姻的牺牲品。莺莺性格的典型意义,不只是在于她是封建社会里追求合理幸福生活的人;更在于她是采用了自己特有的行动逻辑在追求这种生活。老夫人的“赖婚”,使莺莺领悟到和张生走“明媒正娶”的光明大道是行不通的。只有把恋情转到地下,当一切木已成舟,她的愿望也就实现了。
2、对张君瑞的研究
陈增辉对张君瑞人物形象进行了研究, 认为张君瑞实为《西厢记》剧情发展的推手, 并结合剧情论述了张君瑞哭笑由我、爱情至上的人物性格, 最后指出了张君瑞的形象在中国以婚姻爱情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中的地位及其文学史意义。他比《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更充实, 更丰满。同时也为后来《牡丹亭》中的为爱舍生忘死的柳梦梅和《红楼梦》中的风流情种贾宝玉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借鉴, 甚至于在中国关于婚恋爱情题材的作品的人物画廊中也自有他重要的位置。
刘怀堂,李书安仔细研读该剧后提出, 《西厢记》中的张君瑞是一位庸俗无行、机诈百端、心地歹毒之辈, 与明清以后的张君瑞大相径庭。“读孔圣之书, 达周公之礼”的张珙所为,暴露了他无耻虚伪、道貌岸然的嘴脸。连反对此说的段启明先生也不得不承认“他的全部行动, 一切斗争, 都是为了他自己”。可见,元代之张君瑞远非明清所赋予之反封建礼教内涵的张君瑞,其种种卑鄙行为于元史信而有征。
3、对老夫人的研究 陈云发先生在其著作《元杂剧选解》中提出作为有丰富社会阅历的相国夫人, 考虑问题自然会更全面、更长远、更深层次一些, 这就是张生和莺莺结合以后, 他们的婚姻有没有保障?是否因此就能一了百了?于是她必须逼迫张生赶快赴京科考求官。求官成功后的张生,最终与崔莺莺喜结连理。为了女儿的幸福,
4、对红娘形象的研究
王亚非在其研究文献中提出,红娘在《西厢记》中的作用不仅仅是个丫环, 她的作用更表现在她是剧中剧外的联络人, 既是剧中人物, 同时又超出了剧情范围。红娘的积极意义在于她极其符合台内、台外以及作者的各方面要求, 但由于红娘的媒介作用, 她不断地消解了矛盾冲突, 致使戏剧矛盾无法达到真正的高潮, 从而造成《西厢记》
5、对普救寺众僧形象的研究
赵路燕认为在《西厢记》中普救寺的僧人有血有肉, 有情有义, 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