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马史诗”
古代希腊的两大史诗:
《伊利昂纪》(又译《伊利亚特》) 《奥德修纪》(又译《奥德赛》)
史诗:
体裁特征:
古代民间文学的一种体裁,以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古代长篇民间叙事诗。
内容特点:
史诗中描写的是人间事件,但人间与神界往往相通,诗中英雄既有一般勇士的特征,又具有超人的能力。
1、形成过程:荷马史诗产生在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之间,它们的情节都与发生于公元前12世纪初期的一次部落战争——特洛亚战争有关。 形成过程:一般认为形成于公元前12世纪——前8世纪
最早,史诗的有关故事传说,可能以口头形式产生于迈锡尼时代的小亚细亚一带; 此后,这些诗体故事又经过许多行吟诗人不断的口头艺术加工。特别是经过荷马的艺术改造,才成为有完整结构的艺术杰作,“荷马史诗”即由此得名。 作为文字记载的荷马史诗,编定于奴隶社会。
公元前3-2世纪,希腊化时代亚历山大博学园的学者对史诗进行最后一次编订。今所见荷马史诗即此“定本”。 2、荷马:行吟诗人,希腊一种职业的民间歌人。 形成基础:
史诗源于希腊神话、历史传说、行吟诗歌,古希腊人民的口头创作是其形式的一个重要基础。 史诗形成的另一重要基础,是早期奴隶社会的文明,它也描述了荷马时代,即氏族社会解体、奴隶制形成的时代的情况。
3、故事概括:《伊利昂纪》 题名的原意是“伊利昂的故事”,全诗24卷,15693行,内容
的是歌颂英雄和战争。
《伊利亚特》(Iliad)“伊利昂之歌” :
神话传说:起于:不和的金苹果、止于:特洛亚木马 、集中于:阿喀琉斯的愤怒
《伊里亚特》的结构:1、24卷,15693行 2、十年战争,只选最后一年中最后的51天,在这51天中又有详有略。3、重点仅是其中的10天。
情节人物:1、阿喀琉斯2、不和女神厄里斯“不和的金苹果” 3、“给最美的女人”(赫拉、雅典娜、阿佛罗狄忒)4、十年战争;5、希腊联军将领、伊塔克(伊大卡)岛君王奥德修6、献木马计、英雄、妻子7、阿喀琉斯的愤怒 8、争夺女俘 9克托尔的葬礼
内容分析:
战争本质:
《伊利亚特》是国家形成前希腊社会的一幅全景图,部落联盟、战争目的在贵族掠夺俘虏为奴、瓜分战利品。
人物分析:1、阿喀琉斯是古代英勇战士的理想形象。俊美高大、是神与人之子、骁勇善战、能言善、慷慨大方、武功盖世、重个人荣誉。
2、阿喀琉斯的愤怒体现的是集体主义的英雄意识同新兴的贵族强权的矛盾,以及英雄主义将成为过去的时代的矛盾。
从这个意义上说,阿喀琉斯是一个“过时的英雄”,但是他的性格的核心仍然是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
风格:1、富于阳刚之美、格调悲壮、节奏急促。塑造了英雄群像。2、史诗是希
腊民族思想感情的载体,希腊民族是史诗的真正主人公。3、展现民族意识是史诗的特性
《奥德修纪》Odyssey
题名的原意 是“奥德修斯的故事”。 全诗也分24卷,共12110行。内容 :是漂泊和回
家、
1——4卷,出征后的家庭情况;5——12卷,海上漂流与遇险、脱险;13——24卷,报复求婚者,家人。5-8卷,写俄底修斯离开神女岛,从海上漂流到一个海岛上,被劳西嘉雅公主所救。9-12卷,写俄底修斯在阿吉诺的宫中追忆自己在特洛亚战后的海上漂流经过。
结构:
1、24卷,12110行、 2、 十年返乡之旅,只选取最后四十天。 3、“一条绳子的结构”, 一个情节串起一系列事件,后来演变为“流浪汉小说结构”。
情节人物:
1、奥德修斯的历险记2、独眼巨人3、将人变成猪的神女4、用歌声引诱和伤害人的人面鸟身女妖5、海怪、冥土6、两条线索:海上历险,夫妻团聚7、奥德修斯,佩涅洛佩,忒勒马科斯
人物分析
奥德修斯以机智和刚毅为特色。见多识广、、不屈不挠、精力旺盛、武艺高强、忠于自己部落血肉不离的感情、真正的力量在于睿智老练机敏灵活
奥德修斯的忍耐、强烈的求生欲望、镇定自若以及安然脱险的结局,嘲笑了海神的狭隘和徒劳。它显示了人类积极进取的精神与卓越的智慧之光。这些都是希腊民族所盛赞的人的理想和人格。
情节人物
奥德修斯性格缺陷:、私心很重、个性狭隘、念念不忘个人财富的私有权、对求婚者赶尽杀绝。
风格
阴柔之美。浪漫色彩、现实主义精神。徐缓肃穆。突出个人形象
一、荷马史诗的思想内容
1、荷马史诗是远古希腊社会和生活的百科全书,反映了氏族社会逐渐瓦解,奴隶制逐渐建立历史进程中的社会生活情况。
2、反映了古希腊人的思想观念(道德、信仰等)
二、荷马史诗的艺术手法
1、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阿喀琉斯、赫克托耳、奥德修斯。2、规模宏伟,结构严谨巧。3、语言生动形象、质朴、清新、有力。 史诗使人感受最深的是贯彻始终的道德观念和肯定人与生活的价值的乐观主义精神,以及由此形成的庄重、古朴、博大的风格。
三、荷马史诗的价值以及局限性
(一)价值 :1、历史文献价值、思想艺术价值2、“荷马的史诗以及全部神话——这就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带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四卷,P22)3、它反映了 “永不复返”的“人类童年时代”,至今“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具有“永久的魅力”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第2卷,P114)
(二)局限性:1、夸大神的意志和命运的力量、2、奴隶主贵族的立场、3、男权意识、
奥德修斯的漂流与脱险1/忘忧果使人流连忘返“2/独眼巨人吞食活人” 3、“风神
袋的威风” 4、“刻尔吉的魔法” 5、“女妖的歌声” 6、“食牛的灾难” 7、吕蒲索的挽留”
.四、人物形象
1.希腊第一英雄阿基琉斯,在战场上勇敢善战、奋不顾身而又暴烈鲁莽。
2 .特洛伊英雄赫克托耳的英雄主义更富于悲剧色彩。这种刚强、威武和特别重视战斗荣誉的英雄主义精神,正是荷马时代的风尚。
3 .奥德修斯则是一个英勇、顽强、战斗不息且又智慧过人的英雄形象。为维护个人私有财产,为维护个人权利、荣誉而进行的斗争,体现了人的个人意识的觉醒。 4.帕涅洛佩:忠贞女子的典范
荷马史诗的精神共同点
1、反映了从原始氏族公社制过渡到奴隶制的古希腊社会状况,表现了古希腊民族的生活、思想、情感和理想,充满了乐观主义、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2、其共同思想表现为:热爱现实,肯定人的奋斗精神,强调积极的人生态度。 3、荷马式的比喻
五、思想内容
首先,史诗再现了人类由原始氏族部落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社会形态、生活风貌。 其次,史诗反映出原始氏族部落向奴隶制过渡时期人们的思想形态、道德观念。 第三,史诗表现出古希腊人乐观、向上、积极的人生态度。
六、艺术特色
首先,史诗规模宏大,结构精巧,布局完整,剪裁得当。
其次,史诗中蕴含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创作方法的因素。自然质朴的语言,富于节奏感的音乐,新颖奇特的比喻。
第三,某些程式化饰词包含隐喻,另一类明喻,即复杂型明喻。塑造了丰富多彩而又个性鲜明的英雄群像。
《荷马史诗》的影响
荷马教育了希腊。 ——柏拉图 荷马的史诗以及全部神话,这就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带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 ——恩格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