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语言学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9/16 21:43:3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是述宾关系,但是第二层的结构关系却出现了不同情况,“读/好书”的第二层结构关系是偏正关系,“读好/书”的第二层结构关系是述补关系。

(注:没有以上文字仅用层次分析法表明歧义情况亦可。) 歧义性质: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 ④我们五个一组 我们五个一组 主 谓 主 谓 该组合体可分析成“我们/五个一组”和“我们五个/一组”两种情况,虽然结构关系都是主谓关系,但结构层次的划分不一。

(注:没有以上文字仅用层次分析法表明歧义情况亦可。) 歧义性质:结构层次不同造成的歧义。 五、论述题:

1.答:词义演变的结果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和词义的转移。

(1)词义的扩大是指词义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大。如汉语的“江”“河”原来只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河流。“菜”原来指蔬菜,后来连肉类也包括进去,到菜市场买菜,或者在饭馆里叫菜,都是荤素全在内,否则得特别声明要“素菜”。英语的“to arrive”原来是“靠岸”的意思,现在泛指“到达”,不管是经由水道、陆路或航空路线的到达。“place”原来只指“大街”“广场”,现在泛指一切“地方”。

(2)词义的缩小是指演变后词义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小。汉语的“瓦”原来指一切烧过的土器,现在只指屋顶上盖的一种。“臭”原指一切气味,包括香味和臭味,现在只指臭味。英语的“meat”原来指“食品”,现在只指“肉”。“deer”最初的意义是动物,现在只指鹿。

(3)词义的转移是指表示甲类对象的词转而指称与之相关的乙类对象。例如汉语中“脚”原指“小腿”,现在则指“人或动物的腿的下端,接触地面支持身体的部分”。“听”原来指用耳闻声,现在有些方言指用鼻闻味儿。“涕”原指眼泪,西汉已转指鼻涕。英语的book原来是一种树木的名称,即山毛榉,它的皮在古代曾经用作书写的材料,现在就用来表示写成的书了。

2.答:人类语言和其他动物的交际方式(如叫喊、舞蹈等)的本质区别在于:

(1)单位的明晰性。人类说出来的话是由界限清晰的单位、按照交际的需要、语言的规则组装出来的句子。动物“语言”的表现则是以囫囵一团的叫喊或舞蹈动作来表示某一固定的意思,分析不出单位,也谈不上单位的组装。

(2)任意性。动物有表示暴怒、恐怖、警告新信息的叫喊。人的惊呼、呻吟或哈哈大笑或许可以和这种现象相比,这可以说是人类祖先还未发展成为“人”时的一些前语言的本能叫喊的遗迹。这些叫喊在人类也是普遍的,不分种族、民族,谈不上音义结合的任意性。好多动物“语言”也是同样的情况。

(3)结构的二层性。人类语言是一种两层的结构装置:音位层和符号层。这个分层装置依次以少数有规则地组成多数,几十个音位排列组合成几千个语素的语音外壳,使意义具有人们可以感知的形式;几千个语素排列组合成几万以至几十万个词,乃至无数的句子。动物的“语言”不能分解成单位,谈不上有结构,更不用说有结构的二层性。

(4)开放性。结构二层性的最重要的结果就是语言的开放性或创造性,人们能够运用有限的语言手段通过替换和组合造出无限的句子。动物的“语言”是一种封闭的系统,它所能传递的信息是固定的,是受刺激限定的。

(5)传授性。人类的语言能力是先天具备的,但是掌握什么语言,则是后天学会的,没有现实的语言环境,就学不会一种语言。动物的“语言”则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不用学习。

(6)不受时、地环境的限制。其他动物的交际都是由当时当地的刺激引起的,是对具体情景的感性的反应,只能传递某种信息,既不能回顾过去发生过的事情,也不能设想未来。只有人类能用语言说古道今,表达深邃的哲理,翱翔于丰富的想象,思想驰骋到哪里,语言就如影随形地跟随到那里。

3.答:社会方言:社会中的人们由于年龄、性别、社会分工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言语社团,不同社团的成员在语言的使用上就表现出一些不同于其他社团的特点。于是,各种言语社团在全民语言的基础上产生各有特点的语言分支或语言变体。社会方言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成员聚集为不同的言语社团而产生的。社会方言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词汇方面,不同的社团成员之间往往会有一种“隔行如隔山”的感觉。社会方言主要有行业用语、科学技术术语、阶级习惯语、黑话等。

地域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特点在地域上的反映。如现代汉语就有

第5页共7页

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等七大方言。地域方言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上,划分方言的主要依据也是语音。词汇上也有不少差别,语法差别较小。

相同: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都是语言分化的结果。 区别:(1)地域方言有不同于其他地域方言及标准语的、独特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社会方言不具备同自己所属的地域方言或者标准语的独特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而主要是同地域方言和标准语在词汇上有所不同。(2)在发展趋势方面,地域方言又可能发展为亲属语言,而社会方言则不可能。

4.答:语言是说话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而说出来的话则是人们运用这种工具表达思想所产生的结果。人们“说话”和“说出来的话”就叫言语,包括说话或写作的行为和结果。而语言则是从言语中概括出来的词语和规则的总和。

显然,语言和言语是有区别的。

(1)语言是社会的,而言语是个人的。

(2)语言是抽象的,而言语是具体的。言语的语义受具体语言环境的限制。

(3)语言是有限的,而言语是无限的。语言结构要素的各单位及其规则是有限的,而言语却不然,按照语法规则,利用有限的语言材料可以造出数不清的句子。

(4)语言没有阶级性,而言语却是有阶级性的。语言是没有阶级性的,语言一视同仁地为整个社会、为社会各阶级服务。人们交际时仍然必须使用全民共同的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因而并不影响语言作为全民交际工具的本质。语言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全民的,没有阶级性的。但我们需要了解的是,不同的阶级、阶层,不同职业的人在使用同一种语言的时候,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会或多或少地带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也就是说他们在语言使用上存在着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社会方言。

两者虽然有本质上的区别,但其联系也是非常密切的。正如索绪尔说的“语言和言语是互相依存的,语言既是言语的工具,又是言语的产物。”

(1)言语是第一性的,语言是第二性的。

语言是存在于言语之中的。语言是从话语中抽象出来的一套语音、词汇和语法的规则,而说话或话语则是运用语言“生产”出来的“产品”。语言存在于说话或话语之中。

(2)言语是运用语言的行为和结果,它是语言存在的形式。任何一个能说话、写作的人都必须遵照语言的规则进行活动。总的来说,语言和言语是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语言在言语中起着规范的作用,言语以语言的共同规则为活动基础,语言在言语运用中概括和丰富自己的规则。

5.答:音位是从具体语言或方言中归纳出来的。归纳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具体语言或方言中不同音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与音位归纳有关的原则主要有两种,一是“对立原则”,一是“互补原则”,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对立原则。此外,“语音相似原则”也可以作为参考。

(1)对立原则:音素间的对立关系是指不同的音素可以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它们的差别能够区别语素或词的意义。判定对立关系的方法是找到一个语音环境,然后用替换的方法进行测试。例如英语存在“[__in]”这样一个语音环境,如果分别用[p]、[b]、[t]、[d]等音素填充替换,可以得到pin(别针)、bin(仓)、tin(罐头)din (喧闹声)等不同词的不同语音形式,这说明[p]、[b]、[t]、[d]等音素能够区别意义,处于对立关系中。汉语普通话的[p][p'][t][t'][k][k']等同理也有对立关系。处在对立关系之中的若干音素都具有辨义功能,因而一定分属于不同的音位。

(2)互补原则:互补关系是指几个不同的音素各有自己的出现环境,它们从不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出现和互相替换。处在互补关系之中的几个音素不可能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因而不能起区别意义的作用,我们就有可能把它们归并为一个音位,使它们成为这个音位的几个条件变体。例如:英语中[p]只出现在[s]后面,[p‘]只出现在词的开头和其他位置,出现的环境是互补的,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3)语音相似原则:处于互补关系之中的若干音素,只有在语音相似的条件下才可以归并为一个音位。如果语音上相差太远,听起来完全是不同的音,那么几个音素即使是互补的,也不能归并为一个音位。它是人们对本族语或本方言的语音的直接感受。例如汉语普通话的[k]和[?]也是互补的,[k]只出现在音节的开头,[?]只出现在音节的末尾,但这两个辅音的音质差别太大,所以它们分属于不同的音位。

6.答:语言和思维有着直接联系:一方面思维离不开语言,思维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另一方面,语言也帮助人们认识世界,促进思维的发展。语言和思维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社会现象,都没有阶级性。但语言和思维有着本质的区别:本质:思维是人脑的一种机能,是人脑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抽象概括的反映,是精神的东西,语言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为思维服务的符号系统,是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是物质的东西。语言和思维的区别还体现在以下几个

第6页共7页

方面:

A)职能不同:语言是工具,以提供交际和思维的工具为职能;思维不是工具,以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为职能。

B)结构单位不同:思维的结构单位是概念、判断、推理,语言的结构单位是词、词组、句子等。语言中的结构单位不一定与思维中的结构单位发生一对一的联系,不同的语言单位可以和相同的思维结构单位相联系;同一语言结构单位也可以和不同的思维结构单位相联系。

C)活动范围不同:思维能力是全人类共同的,没有民族性;语言是各民族不同的,具有民族性。思维是大脑的功能。人类大脑的生理构造都是一样的,没有民族性,因而大脑的功能——思维能力也没有民族性,全人类都一样。不同民族的人都有能力认识相同的事物。但思维能力相同不等于思维方式相同,相反,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往往有很大差异,因此,语言具有民族性的特点。例如,汉语中的“婶婶”、“舅妈”、“姑姑”、“姨母”、“伯母”等,在英语中只用一个单词“aunt”表示。这反映出人类不同的思维方式,反映在语言上,就有了不同的形式。

D)发展规律不同:思维随着人类社会的认识能力的提高和精密化而发展,表现在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改善或扩大。语言随着运用语言的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表现在随社会的分化而分化,统一而统一,以及各种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变化。

7.答: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又叫做约定性,也就是说,语言中的语音和语义的关系并不是按照一定的逻辑或者某种规范建立起来的,用什么样的声音去表达什么样的意义,什么样的意义由什么样的声音表达,这完全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音义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具体表现:第一,语言符号的音义的结合是任意性的,由社会约定俗成的,即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义内容,什么样的意义内容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现是任意的;第二,不同语言有不同的音义联系,音义结合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三,同样的语音形式,在不同的语言中表示不同的意义,不同语言音义联系不对等;第四,同一语言的音义关系也有任意性,如方言。

语言符号一旦约定俗成,进入交际,也就是某一语言形式与某一意义结合起来,表示某一特定现象之后,使用的人就不能随便改动,这就是语言符号的强制性。我们不能借口任意性而随意改变音义之间的结合关系。

第7页共7页

搜索更多关于: 语言学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的文档
语言学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fgw172uqi9y6ym8bd0t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