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个紫花苜蓿品种生产性能和营养成分分析
蔡海霞,杨浩哲,王跃卿,李丽峰
【摘 要】摘要:为筛选出适应洛阳当地种植的紫花苜蓿品种,以提高紫花苜蓿种植效益,对引进的17个紫花苜蓿品种的鲜草产量、干草产量、株高、茎叶比以及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粗灰分等反映其生产性能和品质特性的指标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17个品种之间的产草量、株高、茎叶比、各类营养成分含量均存在差异,经过综合评价,表现良好的品种为中苜2号、WL324、WL323HQ,可在洛阳当地大面积推广应用。 【期刊名称】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年(卷),期】2016(036)006 【总页数】4
【关键词】紫花苜蓿;品种;生产性能;营养成分
紫花苜蓿是一种多年生优质豆科牧草,适应性强,营养价值高,已成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选择作物品种[1-3]。种植紫花苜蓿是解决草食家畜优良牧草缺乏、蛋白质饲料严重不足,发展优质高效畜牧业的有效途径。种植苜蓿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4-6]。
然而在实际生产中,因品种选择不当、刈割措施不力,往往出现紫花苜蓿草产量低和草产品的质量难以达到优质标准,从而影响到紫花苜蓿的种植效益和农民种植积极性。尽管国内外学者就提高苜蓿产量和质量问题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从紫花苜蓿品种选择、田间管理、发育阶段、刈割制度、干燥工艺、储藏方式等多方面分析了对紫花苜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但由于所研究的性状、方法不同,结论也不尽相同。本试验通过对17个紫花苜蓿品种周年生产中,
不同刈割茬次株高,鲜、干草产量,茎叶比,以及各品种干物质的营养成分含量进行测定,着重研究了各品种株高、草产量、茎叶比和营养成分的差异性,旨在了解各品种生产性能和营养成分的变化情况,以期选择出适应当地生产,并且兼备高产、优质的品种,为提高苜蓿种植效益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洛阳农林科学院试验区,该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地势平坦。年均气温14℃,10℃以上积温4 000℃,≥10℃的日数210 d,年均降水量640mm,主要集中在夏秋季。土质为壤土,耕层土壤中营养物质含量为有机质15.8 g/kg,速效钾166.0(K2O)mg/kg,速效磷(P2O5)10.39mg/kg,碱解氮62.7mg/kg,土壤pH值7.35。 1.2 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共17个,品种名称及来源见表1。 1.3 试验设计
17个供试品种随机排列,重复3次,小区面积为6m2。播种日期2013年4月中旬,播种量1.0 kg/667m2,播前结合整地,施底肥磷酸二胺15 kg/667m2。播种时细土拌种,条播,行长4m,行距30 cm。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分别于2014年5月3日、2014年6月15日、2014年7月23日、2014年9月10日对各参试品种进行了4次刈割,刈割时间在每茬初花期进行。 1.4.1 鲜草产量、干草产量 留茬3~4 cm,整小区全部刈割后称鲜草产量,小区内随机取样2 kg,自然风干后计算干鲜比,折算出干草产量。
1.4.2 茎叶比 每次刈割时随机取样1kg,取其中的0.5 kg鲜草将叶、茎分离,称取叶片鲜重、茎杆鲜重后,计算茎叶比。另外0.5 kg鲜草剪段后,放入105℃烘箱内杀青10min,65℃烘干至恒重,用于营养成分测定。
1.4.3 营养成分测定 烘干后的全株样品粉碎过筛备用。测定项目包括粗蛋白(CP)、粗脂肪(EE)、粗灰分(ash)、粗纤维(CF)、中性洗涤纤维(DNF)、酸性洗涤纤维(ADF)等。粗蛋白(CP)用凯氏定氮法测定,粗脂肪(EE)用索氏浸提法测定,粗纤维(CF)用酸碱分次水解法测定,粗灰分(ash)用马福炉灰化法,中性洗涤纤维(DNF)、酸性洗涤纤维(ADF)分别用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三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洗涤后测定。 1.5 统计分析
所有试验数据用Excel进行处理,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品种生产性能的比较
2.1.1 不同紫花苜蓿品种的株高比较 植株高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牧草生长能力的强弱,是产量潜力的重要体现。从表2可以看出,17个品种苜蓿的株高为肇东苜蓿>WL525>WL324>公农2号>中苜2号>WL343HQ>飞马>维多利亚>LaRAS>乐歌>公农1号>赛迪5>金皇后>猎人河>北极星>陕西苜蓿>阿尔冈金。肇东苜蓿、WL525与WL324的株高三者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肇东苜蓿和WL525的株高显著高于其他14个品种(P<0.05),WL324也显著高于除WL343HQ、中苜2号和公农2号外的其余11个品种(P<0.05)。
2.1.2 不同紫花苜蓿品种的茎叶比比较 茎叶比是衡量紫花苜蓿经济性状的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