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简述DNA和RNA分子的立体结构,它们各有哪些特点?稳定DNA结构的力有哪些? 4.下列三种DNA中,哪个的Tm值最高?哪个的Tm值最低?为什么?
A、AAGTTCTCTGAATTA B、AGTCGTCAATGCATT C、GGATCTCCAAGTCAT
TTCAAGAGACTTAAT TCAGCAGTTACGTAA CCTAGAGGTTCAGTA
5.将下列DNA分子加热变性,再在各自的最适温度下复性,哪种DNA复性形成原来结构的可能性更大?为什么?
A、ATATATATAT B、TAGACGATGC TATATATATA ATCTGCTACG 6.真核mRNA和原核mRNA各有何异同特点? 六、计算题
1.由结核分枝杆菌提纯出含有15.1%(按摩尔计算)的腺嘌呤的DNA样品,计算其它碱基的百分含量。
2.计算分子量为3×107的双螺旋DNA分子的长度,含有多少螺旋(按一对脱氧核苷酸的平均分子量为618计算)?
3.人体有1014个细胞,每个体细胞含有6.4×109对核苷酸,试计算人体DNA的总长度(Km)。答 案:
一、选择题 1.B 2.E 3.E 4.C 5.E 6.B 7.B 8.D 9.D
五、问答题
1.核酸由DNA和RNA组成。在真核细胞中,D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内,另外叶绿体、线粒体和质粒中也有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另外叶绿体和线粒体中也有RNA。
2.核酸中核苷酸之间是通过3'-5'磷酸二酯键相连接的。碱基配对是指在核酸中G-C和A-T(U)之间以氢键相连的结合方式。
3.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特点:两条反平行的多核苷酸链形成右手双螺旋;糖和磷酸在外侧形成螺旋轨迹,碱基伸向内部,并且碱基平面与中心轴垂直,双螺旋结构上有大沟和小沟;双螺旋结构直径2nm,螺距3.4nm,每个螺旋包含10个碱基对;A和T配对,G和C配对,A、T之间形成两个氢键,G、C之间形成三个氢键。DNA三级结构为线状、环状和超螺旋结构。
稳定DNA结构的作用力有:氢键,碱基堆积力,反离子作用。
RNA中立体结构最清楚的是tRNA,tRNA的二级结构为三叶草型,tRNA的三级结构为倒“L”型。 维持RNA立体结构的作用力主要是氢键。 4.c最高 a最低 c的G-C对多,a的G-C对少
5.a复性成原来结构可能性最大,因为它是单一重复序列。
6.真核mRNA的特点是:(1)在mRNA5'-末端有“帽子结构”m7G(5')pppNm;(2)在mRNA链的3'末端,有一段多聚腺苷酸(polyA)尾巴;(3)mRNA一般为单顺反子,即一条mRNA只含有一条肽链的信息,指导一条肽链的形成;(4)mRNA的代谢半衰期较长(几天)。原核mRNA的特点:(1)5'-末端无帽子结构存在;3'-末端不含polyA结构;(3)一般为多顺反子结构,即一个mRNA中常含有几个蛋白质的信息,能指导几个蛋白质的合成;(4)mRNA代谢半衰期较短(小于10分钟)。
六、1.A=T=15.1% G=C=34.9% 2.1.65×10-3 cm 4854个 3.2.2×1011Km
酶
二、选择题
1.有四种辅因子(1)NAD,(2)FAD,(3)磷酸吡哆素,(4)生物素,属于转移基团的辅酶因子为: A、(1)(3) B、(2)(4) C、(3)(4) D、(1)(4) 2.哪一种维生素具有可逆的氧化还原特性:
A、硫胺素 B、核黄素 C、生物素 D、泛酸 3.含B族维生素的辅酶在酶促反应中的作用是:
A、传递电子、质子和化学基团 B、稳定酶蛋白的构象 C、提高酶的催化性质 D、决定酶的专一性
4.有机磷农药作为 酶的抑制剂是作用于酶活性中心的:
A、巯基 B、羟基 C、羧基 D、咪唑基 5.从组织中提取酶时,最理想的结果是:
A、蛋白产量最高 B、转换系数最高 C、酶活力单位数值很大 D、比活力最高
6.同工酶鉴定最常用的电泳方法是:
A、纸电泳 B、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C、醋酸纤维薄膜电泳 D、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7.酶催化底物时将产生哪种效应
A、提高产物能量水平 B、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C、提高反应所需活化能 D、降低反应物的能量水平 8.下列不属于酶催化高效率的因素为:
A、对环境变化敏感 B、共价催化 C、靠近及定向 D、微环境影响 9.米氏常数:
A、随酶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B、随酶浓度的增加而减小 C、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D、是酶的特征常数 10.下列哪种辅酶结构中不含腺苷酸残基:
A、FAD B、NADP+ C、辅酶Q D、辅酶A 11.下列那一项符合“诱导契合”学说: A、酶与底物的关系如锁钥关系
B、酶活性中心有可变性,在底物的影响下其空间构象发生一定的改变,才能 与底物进行反应。
C、底物的结构朝着适应活性中心方向改变而酶的构象不发生改变。 D、底物类似物不能诱导酶分子构象的改变 12.下列各图属于非竞争性抑制动力学曲线是:
1V11[I] [I]
VV[I]
?S??S??S?O O 1Km111O
1Km
1Km
A B C 13.关于米氏常数Km的说法,哪个是正确的?
A、饱和底物浓度时的速度 B、在一定酶浓度下,最大速度的一半 C、饱和底物浓度的一半 D、速度达最大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14.酶的竞争性抑制剂具有下列哪种动力学效应:
A、Vm不变,Km增大 B、Vm不变,Km减小
C、Vm增大,Km不变 D、Vm减小,K m不变 15.下面关于酶的描述,哪一项不正确:
A、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 B、酶是生物催化剂 C、酶具有专一性 D、酶是在细胞内合成的,但也可以在细胞外发挥催化功能 16.催化下列反应的酶属于哪一大类:
1,6—二磷酸果糖 3-磷酸甘油醛+磷酸二羟丙酮
A、水解酶 B、裂解酶 C、氧化还原酶 D、转移酶 17.下列哪一项不是辅酶的功能:
A、传递氢 B、转移基团
C、决定酶的专一性 D、某些物质分解代谢时的载体 18.下列关于酶活性中心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活性中心是酶分子中直接与底物结合,并发挥催化功能的部位
B、活性中心的基团按功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结合基团,一类是催化基团 C、酶活性中心的基团可以是同一条肽链但在一级结构上相距很远的基团 D、不同肽链上的有关基团不能构成该酶的活性中心
19.下列哪一种抑制剂不是瑚珀酸脱氢酶的竞争性抑制剂: A、乙二酸 B、丙二酸 C、丁二酸 D、碘乙酸
20.酶原激活的实质是:
A、激活剂与酶结合使酶激活 B、酶蛋白的别构效应 C、酶原分子空间构象发生了变化而一级结构不变
D、酶原分子一级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形成或暴露出活性中心 21.酶原激活的生理意义是:
A、加速代谢 B、恢复酶活性 C、生物自我保护的方式 D、保护酶的方式
22.一个简单的米氏酶催化反应,当[S]< A、反应速度最大 B、底物浓度与反应速度成正比 C、增加酶浓度,反应速度显著变大 D、[S]浓度增加,Km值也随之变大 23.下列哪一项不能加速酶促反应速度: A、底物浓集在酶活性中心 B、使底物的化学键有适当方向 C、升高反应的活化能 D、提供酸性或碱性侧链基团作为质子供体或受体 24.关于酶的抑制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酶的抑制剂中一部分是酶的变性剂 B、酶的抑制剂只与活性中心上的基团结合 C、酶的抑制剂均能使酶促反应速度下降 D、酶的抑制剂一般是大分子物质 25.胰蛋白酶原经肠激酶作用后切下六肽,使其形成有活性的酶,这一步骤是: A、诱导契合 B、酶原激活 C、反馈调节 D、同促效应 26.酶的比活力是指: A、任何纯酶的活力与其粗酶的活力比 B、每毫克蛋白的酶活力单位数 C、每毫升反应混合液的活力单位 D、以某种酶的活力作为1来表示其他酶的相对活力 27.泛酸是下列哪一过程的辅酶组成成分: A、脱羧作用 B、乙酰化作用 C、脱氢作用 D、氧化作用 28.下列哪一种维生素是辅酶A的前体: A、核黄素 B、泛酸 C、钴胺素 D、吡哆胺 29.下列那种维生素衍生出了TPP: A、维生素B1 B、维生素B2 C、维生素B5 D、生物素 30.某一酶 的动力学资料如下图,它的Km为: 6 1/V 4 -3 -2 -1 0 1 2 3 1/[S] A、2 B、3 C、0.33 D、0.5 四、计算题 1.某底物在溶液中的浓度为0.001mmol,而其活性中心的浓度的为100mmol,求活性中心的浓度比溶液中的的浓度高多少倍? 2.酶作用于某底物的米氏常数为0.005mol,其反应速度分别为最大反应速度 90%,50%,10%时,底物浓度应为多少? 3.催化焦磷酸水解的酶的分子量为120 000 ,由六个相同的亚基组成,纯酶的比活力为3600U/mg酶,它的一个活力单位(U)规定为:15分钟内在37℃标准条件下水解10微摩尔焦磷酸的酶量。 求:(1)每mg酶在每秒钟 内水解多少摩尔底物。(2)每mg酶中有多少摩尔的活性中心?(假设每个亚基上有一个活性中心)。(3)酶的转换系数 4.称取25mg的蛋白酶粉配制成25ml酶液,从中取出0.1ml,以酪蛋白 为底物用Folin-酚比色法测定酶活力,结果表明每小时 产生1500μg酪氨酸。另取2ml酶液,用凯氏定氮法测得蛋白氮为0.2mg。若以每分钟产生1μg酪氨酸的量为1个活力单位计算,根据以上数据,求:A、1ml酶液中蛋白的含量及活力单位。 B .1g酶制剂的总蛋白含量及总活力。 C . 酶比活力 5.某酶的Km=4.7×10-5mol/L;Vmax=22μmol/min。当[S]=2×10-4mol/L,[I]=5×10-4mol/L,Ki=3×10-4mol/L时,求:I为竞争性抑制和非竞争性抑制时,V分别是多少? 六、问答题 1.为什么处于低介电环境中的基团之间的反应会得到加强? 2.影响酶高催化效率的因素及其机理是什么?为什么说咪唑基是酸碱催化中的重要基团? 3.什么是别构效应?简述别构酶的结构和动力学特点及其在调节酶促反应中的作用。 4.某酶在溶液中会丧失活性,但若 此溶液中同时存在巯基乙醇可以避免酶失活,该酶应该是一种什么酶,为什么? 5.测定酶活力时为什么以初速度为准? 6.为什么酶的最适pH不是一个物理常数? 7.羧肽酶A催化甘氨酰酪氨酸水解时,其催化机制的几个 效应是什么? 8.同工酶作为一个重要生化指标,主要用于哪些研究领域? 二、选择填空 1.C 2.B 3.A 4.B 5.D 6.D 7.B 8.A 9.D 10.C 11.B 12.B 13.D 14.A 15.A 16.B 17.C 18.D 19.D 20.C 21.C 22.B 23.C 24.C 25.B 26.B 27.B 28.B 29.A 30.C 四、计算题 1. 1×105 2. 0.45mol/L, 0.05mol/L, 0.006mol/L 3.(1)4×10mol/sec (2)5×10mol (3)8×10/sec(即摩尔焦磷酸·秒-1/摩尔酶 4. A、0.625mg 蛋白质, 250单位, B、0.625g, 2.5×105单位 C、 400单位/毫克蛋白 5.竞争性:V=13.5(mol/L)/min;抑制程度为:24.1% 非竞争性:V=6.67(μmol/L)min;抑制程度为:62.5% 六、问答题(要点) 1.水减弱极性基团之间的相互作用。 4.含-SH的酶,容易氧化与其它巯基生成-S-S-,HS-CH2CH3可防止酶失活。 5.初速度时,产物增加量与时间呈正比。 6.最适pH随底物种类、浓度、与缓冲液成分不同而不同, 7.无共价催化。 8.利用同工酶研究细胞基因、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预测植物的杂种优势、研究植物的抗逆性等。 生 物 膜 1.磷脂酰肌醇分子中的磷酸肌醇部分是这种膜脂的那个部分? A、亲水尾部 B、疏水头部 C、极性头部 D、非极性尾部 2.在生理条件下,膜脂主要处于什么状态? A、液态 B、固态 C、液晶态 D、凝胶态 3.以下那种因素不影响膜脂的流动性? A、膜脂的脂肪酸组分 B、胆固醇含量 C、糖的种类 D、温度 4.哪种组分可以用磷酸盐缓冲液从生物膜上分离下来? A、外周蛋白 B、嵌入蛋白 C、跨膜蛋白 D、共价结合的糖类 5.哪些组分需要用去垢剂或有机溶剂从生物膜上分离下来? A、外周蛋白 B、嵌入蛋白 C、共价结合的糖类 D、膜脂的脂肪酸部分 6.以下哪种物质几乎不能通过扩散而通过生物膜? A、H2O B、H+ C、丙酮 D、乙醇 7.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属于生物膜的功能: A、主动运输 B、被动运输 C、能量转化 D、生物遗传 8.当生物膜中不饱和脂肪酸增加时,生物膜的相变温度: A、增加 B、降低 C、不变 D、范围增大 9.生物膜的功能主要主要决定于: A、膜蛋白 B、膜脂 C、糖类 D、膜的结合水 10.人们所说的“泵”是指: A、载体 B、膜脂 C、主动运输的载体 D、膜上的受体 11.已知细胞内外的Ca2+是外高内低,那么Ca2+从细胞内向细胞外运输属于哪种方式? A、简单扩散 B、促进扩散 C、外排作用 D、主动运输 五、问答题 1.正常生物膜中,脂质分子以什么的结构和状态存在? 2.流动镶嵌模型的要点是什么? 3.外周蛋白和嵌入蛋白在提取性质上有那些不同?现代生物膜的结构要点是什么? -5 -8 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