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使氢气发生。这是一种适用于室温下随制随停的气体发生装置。
回答下列问题:
?关闭弹簧夹时试管中液面会下降的原因
?这种制气装置在加入反应物前,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的方法 。
18.为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42﹣以及泥沙等杂质,某同学设计了一种制备精盐的实验方案,步骤如下(用于沉淀的试剂稍过量): 称取粗盐
滤液
精盐
(1)步骤②中的BaCl2溶液能否替换成以下溶液:B
A.Ba(NO3)2溶液 B.Ba(OH)2溶液 C.A和B均可以 D.A和B均不可以
(2)第④步用到的试剂作用是除去粗盐溶液中的Ca2+及第②步中过量的Ba2+; (3)利用题干所给试剂,②③④所加试剂的顺序还可以为BaCl2、Na2CO3、NaOH或NaOH、BaCl2、Na2CO3(填化学式);
(4)判断BaCl2已过量的方法是取少量②步后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继续滴加BaCl2溶液,若溶液不变浑,则表明BaCl2已过量;
(5)若先用盐酸调溶液至酸性,再过滤,将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其可能的原因是(用相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CaCO3+2HCl═CaCl2+H2O+CO2↑、BaCO3+2HCl═BaCl2+H2O+CO2↑、Mg(OH)2+2HCl═MgCl2+2H2O.(任意写一个即可)
考点:粗盐提纯. 分析:(1)加入氯化钡的目的是除去硫酸根离子,不能引进新的难除去的杂质,据此进行分析;
(2)加入碳酸钠溶液可以除去粗盐中的钙离子及过量的钡离子;
(3)加入碳酸钠溶液用于除去钙离子及过量的钙离子,即:加入的碳酸钠必须方案在氯化钡溶液之后;
(4)若氯化钡溶液过量,则向②的溶液中再加入氯化钡不会生成沉淀;
(5)碳酸钙、碳酸钡和氢氧化镁都能够与酸性溶液中的氢离子反应,导致沉淀溶解.
9
解答: 解:(1)步骤②中的BaCl2溶液是用于除去杂质硫酸根离子,若使用硝酸钡溶液,引进了难以除去的硝酸根离子,若用氢氧化钡溶液,过量的钡离子、氢氧根离子分步可用碳酸钠、盐酸中和,所以可用Ba(OH)2溶液代替BaCl2溶液,
故答案为:B;
(2)第④步加入碳酸钠溶液的目的是除去粗盐溶液中的Ca2+及第②步中过量的Ba2+,
故答案为:除去粗盐溶液中的Ca2+及第②步中过量的Ba2+;
(3)②③④所加试剂中,只要碳酸钠放在氯化钡溶液之后即可,故加入顺序还可以为:BaCl2、Na2CO3、NaOH 或NaOH、BaCl2、Na2CO3, 故答案为:BaCl2、Na2CO3、NaOH 或NaOH、BaCl2、Na2CO3;
(4)若BaCl2已过量的,则向②步后的上层清液继续滴加BaCl2溶液,溶液不变浑,所以判断氯化钡已经过量的方法为:取少量②步后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继续滴加BaCl2溶液,若溶液不变浑,则表明BaCl2已过量,
故答案为:取少量②步后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继续滴加BaCl2溶液,若溶液不变浑,则表明BaCl2已过量;
(5)若先用盐酸调溶液至酸性,再过滤,则会发生反应:CaCO3+2HCl═
CaCl2+H2O+CO2↑、BaCO3+2HCl═BaCl2+H2O+CO2↑、Mg(OH)2+2HCl═MgCl2+2H2O,导致沉淀溶解, 故答案为:CaCO3+2HCl═CaCl2+H2O+CO2↑、BaCO3+2HCl═BaCl2+H2O+CO2↑、Mg(OH)2+2HCl═MgCl2+2H2O.
19.如图是中学化学中常用于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的装置,请根据装置回答问题:
(1)装置B中①的名称是分液漏斗,若用CCl4来萃取碘水中的碘,静置后,碘的CCl4溶液在下层,呈紫红色;回收碘的CCl4溶液中的CCl4选择装置A(填代表装置图的字母);
(2)为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42﹣以及泥沙等杂质,某同学利用相关装置设计了一种制备精盐的实验方案,步骤如下(用于沉淀的试剂稍过量):
Ⅰ、步骤①的操作名称是溶解;
Ⅱ、第④步中,加入的试剂是Na2CO3(填化学式),该步骤中涉及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Ca2++CO32﹣═CaCO3↓,Ba2++CO32﹣═BaCO3↓;
Ⅲ、判断第⑥步盐酸已“适量”的方法是向滤液中继续滴加稀盐酸,无气泡产生;
10
Ⅳ、假设按照上述流程准确规范完成后,最后得到的氯化钠固体的质量为m1;若没有进行第⑥步,第⑤步完成后直接进行第⑦步得到的氯化钠固体质量为m2;则m1大于m2.(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或“无法确定”)
考点:物质分离、提纯的实验方案设计;粗盐提纯.
分析:(1)根据构造可知①为分液漏斗;四氯化碳的密度大于水溶液,静置后碘的CCl4溶液在下层,溶液呈紫红色;从四氯化碳中分离出碘单质,需要通过蒸馏操作完成;
(2)Ⅰ.除去粗盐固体中的杂质,应该向将粗盐溶解;
Ⅱ.用氯化钡除去硫酸根离子、氢氧化钠除去镁离子,钙离子及过量的钡离子需要用碳酸钠溶液除去;涉及的反应有钙离子与碳酸根离子生成碳酸钙、钡离子与碳酸根离子反应生成碳酸钡,据此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Ⅲ.过滤后需要加入稀盐酸中和过量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可向滤液中滴加稀盐酸,若没有气泡生成,则盐酸已经适量;
Ⅳ.若没有进行第⑥步,得到的氯化钠中含有NaOH和Na2CO3,根据钠离子的量相同时氢氧化钠、碳酸钠与氯化钠的质量大小判断.
解答: 解:(1)装置B中①的名称是分液漏斗;若用CCl4来萃取碘水中的碘,由于四氯化碳的密度大于水溶液,则静置后,碘的CCl4溶液在混合液的下层,碘的四氯化碳溶液呈紫红色;碘单质易溶于四氯化碳,若回收碘的CCl4溶液中的CCl4,需要通过蒸馏操作完成,应该选用装置A, 故答案为:分液漏斗;下;紫红;A;
(2)Ⅰ.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42﹣以及泥沙等杂质,先应该将粗盐溶解,所以步骤①为溶解, 故答案为:溶解;
Ⅱ.杂质SO42﹣用氯化钡除去硫、用氢氧化钠除去Mg2+离子,Ca2+及过量的Ba2+需要用Na2CO3溶液除去,所以第④步中加入的试剂是Na2CO3;涉及的反应有:钙离子与碳酸根离子生成碳酸钙、钡离子与碳酸根离子反应生成碳酸钡,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a2++CO32﹣═CaCO3↓、Ba2++CO32﹣═BaCO3↓,
故答案为:Na2CO3;Ca2++CO32﹣═CaCO3↓;Ba2++CO32﹣═BaCO3↓;
Ⅲ.经过步骤⑤过滤出沉淀及泥沙后,需要加入适量盐酸除去杂质氢氧根离子、碳酸根离子,判断盐酸适量的方法为:向滤液中继续滴加稀盐酸,无气泡产生, 故答案为:向滤液中继续滴加稀盐酸,无气泡产生;
Ⅳ.若没有进行第⑥步,得到的固体中含有NaOH和Na2CO3,假设含有1mol钠离子,若生成1molNaCl,其质量为58.5g,若为NaOH,1molNaOH的质量为40g<58.5g,若为碳酸钠,则0.5mol碳酸钠的质量为53g<58.5g,则会导致固体的质量减小,即:m1大于m2, 故答案为:大于.
1.B 2.B 3.D 4.B 3.B 4.B 5.C 6.B 7.B 8.A 9.D 10.C 11.B 12.B 解:A.将茶叶灼烧灰化,应在坩埚中加热,用到的仪器有①、②和⑨,必要时还可用到三脚架或铁架台带铁圈,故A不选;
11
B.用浓硝酸溶解茶叶灰并加蒸馏水稀释,应在烧杯中进行,可用玻璃棒搅拌,不用容量瓶,故B选;
C.过滤时用到④、⑤和⑦,故C不选; D.检验滤液中的Fe3+,可用胶头滴管取少量滤液于小试管中,用KSCN溶液检验,用到的仪器有试管、胶头滴管和滴瓶等,即③、⑧和⑩,故D不选.
13.B解:A.在混合物中加水后,氧化钙会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而碳酸钙不会与水反应,这样除去了物质,剩下了杂质,故A错误;
B.在混合物中加入盐酸,氧化铜会与盐酸反应而溶解,铜不会与盐酸反应,过滤后再进行洗涤、干燥即可得到铜,故B正确;14.D
15蒸馏;过滤;蒸发结晶;①某物质在两溶剂中的溶解度相差较大 ②两溶剂不互溶(分层)。
16.?C、B、D、A、G、H、E、F
?使分液漏斗下端颈紧靠烧杯内壁,及时关闭活塞,不让上层液体流出。 ?使分液漏斗内外空气相通,以保证E操作时漏斗里液体能顺利流出。
?CCl4与水不互溶,且碘在CCl4中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得多 17.?关闭弹簧夹时,反应产生的气体使试管内液面上的压力增加,所以液面下降。
?塞紧橡皮塞,夹紧弹簧夹,从漏斗注入一定量的水,使漏斗内的水面高于试管内的水面,停止加水后,过一段时间(过一会),漏斗中与试管的液面差保持不变,说明装置不漏气(气密性良好)。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