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实验中学2018-2019-1学期高二月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48题,每题1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1.“战国时代的‘士’,是当时知识分子的通称。……他们虽然不是一个阶级,但都必须依附于一定的阶级。”“士”在当时充当的主要角色是( )
A.地主阶级利益的维护者 C.新的社会秩序的建立者
B.诸侯争霸和兼并的倡导者 D.各阶级在思想上的代言人
2.“孔子认为,只有在道德高尚的人的英明领导下,中国才有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希望。”孔子认为人性道德的至高境界是达到( )
A.仁 C.孝
B.礼 D.忠
3.战国时期,某位思想家提出,人生下来就有物质欲望。物质欲望得不到满足,就有争夺。争夺使社会秩序紊乱,这就产生了维持社会秩序的礼。该思想家是( )
A.孟子 C.韩非子
B.荀子 D.庄子
4.春秋时期,有学派主张不用进步的器具,不用舟车,没有战争,结绳记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该学派是( )
A.道家 C.儒家
B.墨家 D.法家
5.西方史学家提出,战国时期的“中国秩序是在□□思想出现以后才恢复的,该思想致力于寻找一种管理国家的方法!这种有效的方法以实践性强和冷酷无情著称”。材料中的“□□”应是( )
A.儒家 C.法家
B.道家 D.墨家
6.战国时期的某学派成员,“以裘褐为衣,以跂蹻(草鞋)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该学派是( )
A.墨家 C.法家
B.儒家 D.道家
7.杂家是战国时期产生最晚的学派。《汉书·艺文志》说:“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
- 1 -
墨,合名、法。”由此可见,“杂”是指( )
A.势力弱小 C.因循守旧
B.不入主流 D.兼收并蓄
8.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
A. 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C. 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D. 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
9.《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中写道:“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文中的“动机”指
A. 发展工商业 C. 消灭异端学说
B. 统一思想,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 繁荣学术文化
10.西汉初期,陆贾在其天人学说中,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进去;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大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贾谊在其《新书·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这表明,当时儒学
A. 具有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 B. 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 C. 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 D. 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 11.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东汉末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 C. 儒学忠君思想进一步理论化
B. 当时社会对君权神授的尊崇 D. 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
12.南北朝时期史学家范哗将汉代士风的发展变化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汉高祖时代,盛行“轻死重气”的任侠之风;第二个阶段是汉武帝时代,其时崇尚儒学,多“守文之徒”。汉代士风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变,反映了
A. 由重武轻文转向重文轻武 C. 统治理念影响社会价值观
B. 儒家传统忠义观念被抛弃 D. 国家由分裂到统一的趋势
13.战国“百家争鸣”、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洪秀全“毁孔庙,焚烧儒家经典”,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 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C. 为不同思想留下适度空间
B. 文化内容由宽容转向专制 D. 文化氛围由活跃转为沉闷
14.董仲舒“构建了国家与家族之间的纵向顺从关系,同时将忠孝引入政治领域,使君臣关
- 2 -
系不仅披上了天地之道的外衣,还使宗法等级制度拥有了天经地义的人性色彩”。据此,董仲舒的思想
A. 融合了道家思想主张 C. 强化了“天”的意志
B. 为封建统治合理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D. 创建了以血缘为本的家国同构体制
15.三国时期,官学一撅不振,家庭教育模式兴盛。王昶要求子孙“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诸葛亮也在《诫子书》中提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些家庭教育观,可以反映出当时
A. 儒家思想日益衰落 C. 传统文化走向断裂
B.“贵儒”又“尊道” D. 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16.程颐在《程氏易传》中说:“天下之理一也,途虽殊而其归则同,虑虽百而其致则一。虽物有万殊,事有万变,统之以一,则无能违也。”此处程颐所说的“理”
A. 包括宇宙间的普遍法则 C. 与人的自然欲求相统一
B. 指儒家伦理 D. 源于人的内心
17.黄仁宇认为宋代理学“与汉代从美术化的眼光看世界不同,认为宇宙之上构成包含无数之因果关系,而人之能为善,与自然法规(他们称为天理)相符。”与汉代儒学相比较,宋代理学对儒学的发展主要在于
A. 以天人合一的观点宣扬儒家伦理 C. 借鉴因果报应宣扬封建等级观念
B. 从哲学角度开辟儒学发展新路径 D. 通过格物致知方法探索自然规律
18.王阳明认为:“凡看经书,要在致吾之良知。取其有益于学而已,则千经万典,颠倒纵横,皆为我之所用。据此,王阳明
A. 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目的 C. 认为儒学可激发内在情感
B. 指出发现良知的主要途径 D. 主张用儒学经典指导实践
19.在宋代理学兴起的过程中,出现了尊孟排荀的思潮,宋代学者,特别是理学家对荀子多持否定态度。这是因为
A. 理学家以孔子儒学为正宗 C. 佛教思想影响了理学形成
B. 两者对人性的认识不同 D. 荀子主张把握自然规律
20.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说:“(理学)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就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对这种社会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A. 汉代儒学吸收宗教思想的结果
B. 宋明理学的系统化、哲学化的结果
- 3 -
C. 宋明理学世俗化的社会影响 D. 明清时期儒学新发展的表现
21.《论语》在汉代不受重视,只被看作辅助读物,《孟子》在北宋之前连经书都不算,南宋朱熹对《论语》《孟子》加以注释后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经典。这表明
A. 四书是南宋朱熹所著 C. 理学是儒释道三教融合的产物
B. 魏晋战乱使儒学传统断绝 D.传统儒学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22.右图人物在五四时期被当作反孔的先驱。冯元仲称赞他“手辟洪蒙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场。通身是胆通身识,死后名多道益彰”。以下观点哪一项最有可能是他的主张(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D.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23.右图中的条幅是2008年5月27日时任国民党主席的吴伯雄拜谒南京中山陵后的题词,其观点应与“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一脉相承,提成这一思想的明末清初思想家是( )
A.李赞
B.黄宗羲 D.王夫之
C.顾炎武
24.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对黄宗羲这一表述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包含有朴素辩证认识 C.主张为天下之人立法
B.古代社会没有法律制度 D.反映近代民主法治精神
25.梁启超在评价一位儒学大师的著作时说,“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他评价的书应是( )
A.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C.李贽的《焚书》《藏书》
B.朱熹的《四书集注》 D.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26.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派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材料反映了( )
A.顾炎武意识到宋明理学的危机 B.王阳明倡导“经世致用” C.顾炎武主张摒弃孔孟儒学 D.王阳明深受西方思想影响
- 4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