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摘要]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培养一代新人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年青一代自身发展的需要.然而研究性学习能力来自哪里?研究兴学系的对象主要在于学生,西、学生的成长又依靠教育.因此,教师在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研究兴学系的能力,英语教学也不例外.英语作为当今世界各国政治、经济交流的通用语言,是年青一代必须掌握的工具性语言,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应当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破除“盆地”意识,转变观念,破旧立新,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能力、学生、教学、教学转变
一、 以提高教师自身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为支撑点,养成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习惯。 教师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是教师能力结构中高层次的能力,它是 指解决教育教学课题的求同性和新颖性,它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英语教师首先应当努力提高自身这方面的能力。
首先,作为教师必须在世界观、人生观品德意志、情操方面努力加强自身的修养,以修师德,铸师魂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核心,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孜孜不倦的追求。研究性学习来源于深厚而稳定的认识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一个人只有当具有更深入的认识世界的兴趣和渴望获得强烈的科学知识时才会废寝忘食、津津有味地学习和钻研。研究性学习还来源于对事业的强烈追求、来源于对祖国、对人民、对生活深切的爱,没有这种真挚的爱,就不可能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其次,要培养教师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是影响学生心理行为,情感体验的重要因素。当代,社会全面信息化,使人置于一个空前扩大了的空间,思维的复杂性,综合性也就空前加大,群体思维极大地提高了研究性学习的效率,而且确保了思维的活跃性,因此培养和形成教师健康的心理人格使进行研究性学习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健康的心理人格,实际上就是指较好地控制自我情绪,较好地协调人际关系,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师具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勇于创新,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做出表率。
最后,研究性学习就思维过程来说,是以吸纳思维对象的相关信息为基础,以强烈的探索为动机,经过存疑、联想、假设、推理、顿悟等环节,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从而开始开拓人类认识的 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的新成果。因此,在重视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同时,还必须努力探索和运用各种思维方式。老师具有研究性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就不会热衷于填鸭式,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而是能自觉地进行启发式教学,开放式教学,能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和培养学生地探索欲。
二、以改革传统地教学模式为突破点,培养学生地研究
学习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地前提式转变观念,其关键式教师把素质教育的观念转化为新的教学行为。在英语教学中,“提问—回答”是信息反馈的主要形式之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提问学生解答的单向交流形式为主。着力研究改革课堂的回答方式是深入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突破口。
1、 教师应由提问为主转变为以解答为主
英语课堂有问有答,热热闹闹,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其原因是课堂教学方向错位现象严重。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困难,产生疑问的是学生。因此,问题的提出者,发问者理应还是学生。但事实却相反,教师总是提问的主角,学生要按教师设计的提问学习,而不是根据自身的学习需要来学习。
用心 爱心 专心
2、 改革“质疑滞后”现象
古人云:“学始于思,思始于疑,学而不思则罔”,这句话特别说明了学习与思考、思考与疑问之间的内在的联系。学习者能够积极思考是提高学习质量的关键,学习者心中的疑惑何不解是学习与思考的内驱力。学习活动总是发现问题,产生疑问,进而在解惑过程进行中的。所以,教师要把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当作教学研究的对象,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势利导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共同解决问题。 3、 变单向师生问答为多向信息交流
有关实验表明,如果将学生在课堂上的言语交往行为划分为“回答”“提问”“异议”和其他四种,那么各类行为的频率是93.8%,2.7%,1.7%,1.8%。这表明学生言语交往行为集中表现为回答老师的问题,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实质性”“主动性”参与率很低,语言表达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全员参与、信息多向交流是课堂教学的最理想的教学法。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蕴藏的信息资源,注重开发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要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倡导学生小组讨论问题,针对某一主题展开课堂辩论会。 4、 努力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改革课堂教学的问答方式,就是变教师的“知识传授”为学生的“探求知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目前教育现状看,每班学生人数较多,学生的知识与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如果教师对学生提问不加以引导,就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改革课堂教学的问答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它也是培养研究性学习能力的需要。首先要让学生会学习,在自学中如果遇到问题,让学生通过查阅有关工具书,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进行解决。若是遇到太难的问题就提出来供课堂上研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并进行具体指导和训练。能够准确的发现并提出问题,是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但提问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教师要树立信心,允许学生有个不会到会的过程。事实证明,学生有了提问能力,他们的思维必将更加活跃。 三、以启迪学生的发散思维为主攻点,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发散思维能够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模式,具有多向性,跨越性和独创性的优势,往往能为开拓者提供新的机遇。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积极的情感和情绪为认识活动注入活力和生气,对认识的发展是一种推动力量。良好的心理环境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催化剂。科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在积极性高涨时,可以发挥80%--90%的才能,反之今能发挥20%左右。可见只有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形成一种团结进取,协调融洽的心理气氛,才能激起学生质疑和创新的热情,使他们迸发出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火花,从而培养出研究性学习能力。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必须首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激发器。它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的氛围中畅所欲言,大胆质疑从而迅速、灵活的掌握语言。反之,教师动辄对学生大声呵斥,从而丧失发展信心,这样将会严重阻碍他的发散思维,必将给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设置障碍。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就必须创设一种舒适、愉快的教育氛围,使学生思维放松,展开多向思维、自由联想、触发灵感的产生,探求解决的方法,以达到积极思维,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2、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标新立异
学生要学的知识不仅仅是一个结论,而是一个进程。一个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式的。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至于结论,并非教师一言九鼎,一锤定音。要允许学生质疑。学生的思维和活动都是从“疑”
开始,靠“疑”来推动。“学先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的过程就是思考、
用心 爱心 专心
探索、发现问题的过程,它本身表现了一种求知欲,包含着智慧的火花;一种探索精神,孕育着创造。在鼓励学生敢于质疑的同时,还要注意正确对待他们的质疑,保护好他们的探索、研究的积极性,首先,不要强行中断学生的思维过程,不能强迫他们顺从老师而改变自己的观点,以至于使他们形成思维定势,阻碍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其次对于学生提出的见解,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即使对一些幼稚,不和事实的质疑,也要认真倾听,并积极加以启发,引导,注意培养研究性学习能力。
3、 加强发散性提问,选准求异点
对于重点内容,教师要深挖教材,尽量从多角度提问,做到一题多问,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思考,从而调动学生思考兴趣,激发思维的火花,把他们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促进他们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提高。有些教师习惯于让学生用yes/no,right/wrong来回答问题。对于这类提问,学生只要熟悉教材内容,便能做出正确回答。虽然起到了强化记忆的作用,但长期下去,便会抑制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发展。在提问时,教师应多设计一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的题型。这类题型能引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想象力,从多角度、多层次来分析、解决问题。加强发散性提问,才利于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同时,要选准思维的求异点。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有激发学生思考、联想和改变思考方面的焦点,这是学生凭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发散思维的爆发点。可以以某个单词组或句型为求异点来检查学生的理解应用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使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
四、以多方渗透教育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教师必许抓住学生激情驱动下的直觉思维,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要求学生有追求知识真谛的积极性和责任心。课堂上教师要当好“导演”,创设良好的素质化课堂教学环境,善于“点燃”学生心中的浓浓激情,让学生自主去发现,去体会,抓助学生的学习主人地位,发掘学生潜质。教师退隐为“导演”,把在舞台上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才能得到最大幅度的提高。 总之,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创造力培养的重大意义。教育工作者应深入学习,开拓创新,努力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开创新的教育工作局面。
用心 爱心 专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