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浅谈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映像。语言和文化相互作
用,相互影响,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只有对文化有了的充分了解之后,了解到它们之间的文化差异,才能实现对原文的原貌再现。英汉文化差异主要在于受价值观念、文化心理与象征、审美取向、宗教意识等特征的影响,因此译者必须十分熟悉英汉语言文化的差异,提高双语的文化修养,才能更完整地传递文化信息。
关键词:文化差异 语言 翻译
《圣经·旧约·创世纪》中有记:大洪水过后,诺亚的子孙在示拿地安下身在,其时人们言语相同,口音相通,然而安身并非意味着立命,为了给自己扬名,以免被驱散于地之四级,众人便决定建造一座城,城中竖起一座塔,塔顶高耸入云,名曰通天塔(the Babel,或译为“巴别塔”);忤逆之举一出,耶和华大为震怒,于是上帝变乱了人类的语言,并将其遣散于地之四方,以示惩戒。至此,上帝借以命名万物的纯语言(pure language)不复存在,人类再也无法以同样的言语相互交流,而要实现彼此间的沟通,就只有借助于翻译来重建那传说中的通天塔了。
然而又谈何容易,翻译从来就不是以举手之劳所能成就的事情或事业,谓翻译之难,难于上青天,此言并非空穴来风,亦无些微渲染
之嫌,如其不然,英国学界之执牛耳者瑞查兹(I.A.Richards)当年概不至于作如下感发:在宇宙演化过程中,翻译堪称最为复杂之事件,亦未可知。
语言是意义的载体,因此要完整的把一国语言翻译为另一国语言,译者则必须了解这两国的双语文化知识。不同的语言转换必须服从特定的文化要求,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信息的传递,语言的转换只是翻译的表层,而文化信息的传递才是翻译的实质。因此,要更深刻,更贴切地传递原文的内在信息,译者必须探明英汉双语的文化特征及其差异,并将双语的文化内涵适当对接,真实地再现原文的面貌。由此可见,译者的双语文化知识在其成功的翻译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 文化与语言
英语词“Culture”,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意思与“耕种”、“栽培”有关。文化的经典定义,是被称为“文化人类学之父”的英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的“文化是一种复合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他从社会上学到的能力与习惯(an integral whole which embraces knowledge, beliefs, art, moralities, laws ,customs and other abilities and habits a man has acquired as a member in a society).”有的学者认为文化是“ways of life”和 “something that binds people together”。“文化”一词,中国古代已有,《周礼》说“观乎人文以成天下”,就含文化的意思。在中
国,对文化一词定义影响最大的要数梁漱溟,他认为,“文化者,人类心所能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也是人类在其历史经验中创造的观念和事物的总和。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决定人们生活方式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根据不同的分类法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material culture)和精神文化(moral/spiritual culture);高层文化(high culture)、大众文化(popular culture)和深层文化(deep culture)。物质文化由物质产品形成,包括人类创造并赋予意义的全部制品,如衣服、学校、书本等。精神文化由精神产品形成,包括抽象的物质,如语言的、思想、技术、制度等。文化的分类还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区分。文化属于一个群体,一个群体亦可以依社团、地域、职业、性别、学术团体、公司来划分,统称为微观文化(micro–culture)。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它储存了一个民族前人的全部劳动和生活经验,记录着民族的历史,反映出民族的习惯传统,透视出民族的文化心态,蕴含着民族的思维方式,标志之民族间的文化交往。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镜子。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及其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民族心理、审美和价值观念必定会反映到民族语言中来。语言的民族文化特点,不仅指“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还泛指这一概念表示的外延;语言中反映和记录的一个民族的历史、自然地理条件、
经济、社会制度、宗教、民间习俗等。
语言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研究语言,同研究文化密不可分。一个民族的语言与这个民族的文化彼此血肉相连。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曾这样论及两者间的关系:语言是有背景的。此外,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任何语言都是用以表达文化的,其背后都潜藏着文化。不同的语言要素反映着不同的文化属性,预示着不同民族心理和不同的文化世界。所以,我们说,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映像。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二、 英汉语言的文化映现
属于特定文化圈的人们,其文化意识及语言心理自然而然地打上了本民族的烙印。莱督(R.Lado)在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 一书中指出“我们把生活变成经验并赋予语言以意义,是受了文化的约束影响,而各种语言则由文化的不同而各有参差。”莱督还指出从行为模式的三个方面:方式(form)、意义(meaning)和分布(distribution)等方面进行比较:①The form of the same but the meaning is different;②The meaning of the same but the form is different;③The form and meaning are the same but the distribution is different.胡文仲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文化差异应包括:①汉语和目的语有相同的参照物,但意思不同;②汉语和目的语有相同的参照物,意思相似;③汉语和目的语有相同的参照物,但意思相反。④汉语有其参照物,但目的语没有;或目的语有而
汉语没有。接下来,就从价值观念、文化心理与象征、审美取向、宗教意识影响等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可进一步了解英汉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
1.价值观念差异
东西方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念,往往赋予其语言以不同的文化内涵。譬如,将汉语“色情”与英语sexy相提并论,价值观的这一误解尤为典型。在汉文化中,人们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羞于谈“性”,sexy在汉语中不免产生“引起性欲的、色情的”联想,因而成了贬义、禁忌的用语。但在英语中,sexy是个褒义词,可指男性美或女性美,用以赞美男女体态外表极富魅力,也可用来称赞衣服及可使人联想到人体曲线美的任何物品。
价值观念因文化的不同而各异,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长期耳濡目染而不知不觉形成的,也可以是经过个人的主动选择自觉学习养成的。它是探索不同文化中人们心灵奥秘的一把钥匙。个性、金钱、守时、效率、谦逊等价值项目基本上概括了人类文化中比较有典型意义的内容。
2.审美情趣差异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审美取向。汉语中不少带给我们心理联想或审美情趣的语言并不一定能引起英美人同样的感受。汉民族在人体的美感上过去比较重视“胖”的审美价值。绘画上的古代仕女图,脸部轮廓都非常圆满;唐明皇的妃子杨贵妃就是胖美人。从西方的绘画传统来看,对女性美的要求一直是健康之美。尼德兰画家鲁本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