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复制
一. DNA复制的基本规律
(一)半保留复制
1.DNA复制方式可能有三种方式(图) 全保留(conservative) 半保留(semiconservative) 分散(dispersive)
2.沃森—克里克的半保留复制
沃森和克里克在提出DNA双股螺旋模型后,就提出了关于DNA复制学说,即半保留复制;每个子代DNA分子中,一股是新合成的,而另一股则来自其亲代DNA分子,亲代原子的这一分布称为半保留(图)。 3.梅塞尔森—斯塔尔实验(图)
大肠杆菌在含15N(15NH4Cl)的培养基中繁殖多代,使嘧啶和嘌呤硷基中的14N全部被置换为15N,收集大肠杆菌,分离其中的DNA,然后进行CsCl平衡密度梯度离心,这时DNA形成一单独的条带,与对照的DNA(14N)相比,DNA的浮力密度增加,其原因是15N置换了14N。含有15N置换了14N。含有15N的DNA和含有14N的DNA置同一离心管中,进行CsCl平衡密度离心,经紫外吸收检测,形成两条区带。(图)
现在再以在15N氮源中培养的大肠杆菌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中传代,每隔一定的时间取样,分离DNA并进行密度梯度离心,这时,由浮力密度不同所产生的DNA条带显示了规律性变化。繁殖一代,分离得到一条DNA条带。这条带的密度正好介于14N DNA密度和15N密度中间。没有得到15N DNA条带,这表明在复制中亲代DNA不能作为完整的单链保留下来。亦未得到14N DNA,
这表明所有子代DNA分子都是由亲代中获得部分的原子。获得的比例必然是一半,因为杂化DNA条带的密度正好位于14N DNA和15N DNA密度之间。繁殖一代之后,所有DNA分子都杂化了,含有相等数量的14N和15N,亲代DNA(15N)已不存在。繁殖二代后,出现数量相等的两条条带。一是杂化的(14N,15N)的DNA分子,另一条是14N DNA分子。繁殖四代之后,仅出现一条条带(14N)DNA。将0代DNA和第四代DNA相混合进行离心,得到两条条带,一个是N DNA条带(0代),一个是14N DNA条带(四代)。上述实验表明,复制后的DNA是由一条亲代链和一条子代链组成,而复制是半保留方式进行的。这与沃森和克里克的DNA复制模型相符。 (二)复制的方向
在DNA复制过程中,在DNA聚合酶催化下,新加上去的三磷酸脱氧核苷,永远是它的5’位磷酸与DNA链上的3’端的3位羟基缩合,脱去焦磷酸,生成3’磷酸酯键。DNA链的生长端是3’端,它的延长是5’—3’方向进行。
(三)复制的半不连续性 1. 问题的提出
亲代DNA两条链是反平行的,一条链是3’—5’,另一条链是5’—3’。在复制叉处合成两条子代链方向是向复制叉前进方向进行的,所以,以上述两条亲代链为模板分别合成两条子代链的方向则是5’—3’和3’—5’。但已知DNA聚合酶聚合方向均为5’—3’,而没有3’—5’方向,问题如何解决?(图)
2. 冈崎片段与半不连续复制
日本冈崎发现两个子代链合成方式不同。以亲代3’—5’DNA链为模板的子代DNA复制方向是5’—3’,是连续的,这条连续合成的子代链称领头链(leading strand),而以亲代链5’—3’DNA链为模板的子代DNA复制
15
是不连续的,先是5’—3’方向合成一些不连续片段,称作冈崎片段(kazaki fragment),然后再通过连接酶共价连接成一条子代DNA链,这条链称作随从链(lagging strand)。这样,领头链和随从链的冈崎片段均是5’—3’方向合成的。但是随从链整个链进行方向是3’—5’方向。因为一条链是连续合成,另一条链是不连续合成,故称作半不连续合成(semidiscontinuous)。 (四)DNA合成中的起始作用
DNA聚合酶不能起始DNA合成,只能延长已有的引物。引物的作用是启动DNA合成。引物是与模板链互补的短RNA链,是由RNA聚合酶或引物酶合成。每个冈崎片段起始引物都是RNA。
二. DNA复制的酶学
DNA复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DNA复制是一个涉及许多酶和蛋白的系统。 重点讨论原核生物DNA复制。
(一)核苷酸的聚合和DNA聚合酶(DNA polymerase) 1.作用机制
DNA聚合酶催化的聚合作用,是以脱氧核苷三磷酸为底物,以亲代DNA链为模板,在引物的3’-OH上逐个聚合。故称依赖DNA的DNA聚合酶(DNA dependent DNA polymerase,DDDP)(图)。反应条件:4种底物,模板DNA,RNA引物,Mg2+等。 2.DNA聚合酶
1958年,Kornberg从大肠杆菌中发现催化上述反应的酶,称作Kornberg酶。以后,另外两种原核生物DNA聚合酶相继发现,故Kornberg酶就称为DNA聚合酶Ⅰ(PolⅠ),而另外两种称为DNA聚合酶 Ⅱ和Ⅲ;即PolⅡ和PolⅢ。经研究证明,PolⅢ是真正的DNA复制时复制酶(replicase)。
(1)PolⅠ
5’—3’聚合活性 填补缺口:它不是真正的复制酶,而是切除引物RNA后,承担填补其空缺。
3’—5’外切酶活性 校对编辑:从3’端识别和切除不配对的核苷酸,然后链的延长重新开始。
5’—3’ 外切酶活性 修复与切除引物:作用于具切口的双螺旋DNA,并在切口从外的配对区切割,使具5’—端的DNA链降解为单核苷酸,这样除去损伤或错误的配对的DNA,随即聚合酶活性开始,向3’端延伸;也能切引物RNA,说明在DNA复制也是有作用的(图)。
Klenow片段:用胰蛋白酶处理PolⅠ,可得到两个不同的活性片段,较大的C端片段(324—928)具有聚合酶和3’—5’外切酶活性,也称Klenow片段;较小的N端片段(1—323)具有5’—3’外切酶活性(图)。 (2)Pol Ⅱ
5’—3’聚合活性
功能不清 3’—5’外切活性 (3)POL Ⅲ
5’—3’聚合活性 DNA复制 真正的复制酶 3’—5’外切活性 只对单链DNA有作用
DNA聚合酶Ⅲ全酶由多亚基组成,其组成可分四个层次:PolⅢ(Core),核心酶(core enzyme),由 αεθ 组成;Pol Ⅲ’和Pol Ⅲ*及全酶(表)。α亚基具有聚合活性,ε亚基具有3’—5’外切酶活性;θ刺激ε外切酶活性。
(二)引物的合成和引物酶
RNA聚合酶催化转录时,能够从第一个核苷酸起合成新的RNA,但是DNA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