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酶是否能完成新的DNA合成的起始的。DNA的复制是半不连续的,DNA聚合酶只能从引物的3’—OH端延长,而不能引发DNA的重新合成。引物是什么?噬菌体M13的DNA复制显示对转录抑制剂敏感,从而表明RNA可能提供DNA复制的3’—OH端,也就是说RNA可能是DNA复制的引物。Reiji等用含甲苯的缓冲液处理大肠杆菌以提高对外源核苷酸的通透性,然后大肠杆菌与[α-p]脱氧核苷三磷酸和未标记的核糖核苷三磷酸的混合物保湿,分离DNA和碱处理,发现dNTP上的放射性磷连接在核糖核苷酸上,每一个冈崎片段都产生一个RNA—DNA 接头,从而证明DNA复制是以RNA为引物的。RNA 引物是由RNA聚合酶催化的吗?研究表明,RNA聚合酶不能产生DNA复制的RNA引物而是由引物酶(Primerase)催化合成的(图)。
引物酶与解螺旋酶紧密结合,形成引发体,协调催化解旋和引发反应。 (三)DNA双链的分离和解螺旋酶
复制过程中,亲代DNA 双链要不断分离,为了复制顺利进行,还必须防止解开的单链复性。这个过程是解螺旋酶(helicase)和单链结合蛋白(Single-strand binding protein ,SSB)所承担。
解螺旋酶利用ATP水解的能量使DNA双链分开,并在DNA上沿一定方向移动。生物体内有多种解螺旋酶,有的参与DNA复制,有的参与DNA修复、重组等非复制过程。在大肠杆菌中解螺旋酶有Dna B, PriA和Rep蛋白。在大肠杆菌承担DNA复制解链的解螺旋酶是Dna B蛋白,结合单链DNA,它具有ATP酶活性,利用水解ATP能量沿DNA单链迅速运动,在遇到双链的地方继续沿原来的单链运动,因此将双螺旋DNA 的两条链解开,而且它是参与引物酶结合的。移动的极性是5’—3’方向,而PriA和Rep蛋白沿3’—5’方向移动。随着DNA螺旋逐步解开,单链结合蛋白(single-strand binding protein, SSBP, or SSB)随之结合于单链上,使单链DNA呈伸展的构象,从而使于作为DNA合成的颗粒。SSB结合有协同作用,即SSB的初步结合能
32
使随后的结合更加容易。
(四)超螺旋的松弛和拓扑异构酶
超螺旋(supercoil)
●正超螺旋——超螺旋方向与DNA双螺旋一致,加大了分子内部张力,产生紧旋效应,不利DNA 复制和转录。
●负超螺旋——超螺旋方向与DNA双螺旋方向相反,减小分子内部张力,产生松旋效应,有利于复制和转录,天然DNA为负超螺旋。
●复制叉前方产生正超螺旋不利于复制,拓扑异构酶(topoisomerase)的作用是消除这种螺旋,超螺旋的消除与DNA 复制同时进行。复制结束后,这种酶帮助DNA引入超螺旋,使其缠绕、折叠、压缩形成染色质。
TopoⅠ,TopoⅡ,TopoⅢ
TopoⅠ使DNA的一条链断裂和再连接起来,反应不需能量;TopoⅡ使DNA两条链同时断裂和再连接,引入超螺旋时需ATP供能。TOPOⅡ又称旋转酶(gyrase),TopoⅠ和TopoⅡ是DNA复制所必需的,也与染色体的压缩和去压缩有关。
(五)DNA半不连续复制和DNA连接酶
DNA的随从链的复制是不连续的,当冈崎片段形成后,其5’端的RNA通过DNA聚合酶催化的切开移位而降解,为脱氧核糖核苷酸片段而置换,新形成的切口即由DNA连接酶(DNA ligase)预以封闭。
机制:催化DNA的一条链的3’—OH与另一DNA链的5’—P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从而把两段DNA链连接起来。具体如下:
连接酶+ATP 连接酶—AMP + PPi
连接酶—AMP + OH P OH APP O-P 3’ 5’
+ AMP
特点:
(1)不能连接单独存在的两条单链,被连接的两条链必须同另外链互补结合。
5’——————OH P——————3’
(2)不能连接一个豁口(gap),只能连接一个切口(nick)
3’———————5’ 5’——OH P——3’ 无连接作用
(3)双链DNA的两条链都有切口,但切口前后碱基互补配对,也能连接。
功能:DNA复制、修复、重组、剪接
遗传工程是重要工具酶
三. DNA复制过程
(一)复制的起始 1.复制的起始位点与方向
复制起始是指参与复制的蛋白质识别复制起点,合成引物,形成活性的引物—模板复合物,并按碱基配对原则加上第一个核苷酸。
(1)DNA复制是以一个单位进行的,这个单位称复制子(replicon)。在复制子中,总有一个固定的起点启动DNA复制,这个固定的起点称起点(origin ,Ori),通常从起点开始向两个方向复制,这样两个链解开,形成眼睛形的复制眼,复制眼的两个眼角形成两个复制叉(replication fork)。每个复制子的复制结束处即为复制终点(terminus)。因此,从复制起点到复制终点构成一个复制单位,即复制子。复制起点富含A-T序列,比富含G-C
序列易解链。
原核生物只有一个复制起点和一个复制终点,因此,只形成一个复制子,其复制中间产物在放射自显影图上呈Q形,故称“Q形复制”(图)。
真核生物DNA是线性的,它不同于原核生物的是有多个复制起点,因此有多个复制子。在复制时,当相临的两个复制子的眼角碰到一起,两个复制子连接在一起。同样,当许多复制子连在一起时,完成整个DNA复制。 2.引发体的生成
(1)Dna A蛋白的形成起始开放复合物:dna A基因编码的Dna A蛋白结合到起点(ori C),形成开放复合物。这个起点富含A-T,在消耗ATP情况下,使这一区域解链。
(2)预引发复合物的形成:dna B基因编码的Dna B蛋白,即解旋酶结合到开放复合物的每一条单链上,在dna C基因编码的Dna C蛋白和ATP参与下,将Dna B蛋白运送到指定位置,形成预引发复合物;当双链解开一定长度,Dna B蛋白和Dna C蛋白将Dna A蛋白置换出。 (3)SSB结合到单链DNA上。
(4)引物酶也进入上述复合物中。这样,由解旋酶(Dna B蛋白)、引物酶(Dna G蛋白)、Dna C蛋白和DNA的起始复制区等拼成了复合体称作引发体。 3.引物的合成
引发体的蛋白质部分在DNA链上可以移动,并由ATP供应能量。引发体到达适当位置就可按照模板的配对序列,催化NTP(不是dNTP)的聚合,生成引物。
DNA复制中,一条链是可以连续进行的,称领头链(leading strand),另一条链是不连续复制的,这条链是随从链(lagging strand)。在不连续复制的链上,引发体需多次生成,但生成过程比上述的简单些。
引物长度为十余个至数十个核苷酸不等。引物合成方向也是5’—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