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欢树教案
执教年级:高一 课时:1
教学目标: 1、把握母亲的形象
2、把握“我”对母亲的情感变化 3、探究“合欢树”在文中的象征含义
4、体验并感受文中体现的母子深情,珍惜亲情,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把握“我”对母亲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文章主题:我对母亲的怀念
模块划分:
导入:
第一部分:母亲的形象研究:1-3段(15分钟) 第二部分:合欢树的象征意义:4-12段(24分钟) 第三部分:作业(1分钟)
教学过程概括: 第一部分:(15分钟)
(1)整体感知:谈对课文的感受。(1分钟) 这是一篇什么类型的散文?
——写了什么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主要人物:母亲、我,抒发了我对母亲的忆念之情。 (2)母亲形象分析:(8分钟)
1、带着问题浏览文章1-3自然段
思考题:文中的母亲做了哪几件事?母亲的形象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注意圈划出关键字词)
第二部分:课文探究——合欢树的象征意义(29分钟)
我对合欢树的情感变化:不见——回忆——想见————未见 (去世后) (获奖后) (再访) (1)文章以合欢树为题,那么合欢树在哪些段落出现? 概括:1、引出:邻居闲谈,幼儿望影 2、回忆:由来及其生长过程 3、想见而终为得见 (2)访旧邻,为何不去看合欢树? ——不敢面对
关键句:心里一阵抖
(3)对比作者和合欢树的遭际,有何相似之处?母亲为什么要精心照料合欢树? ——引出合欢树的象征意义:我 穿插内容:作者简介
(4)本文题目为合欢树,作者为什么在前面花大量的笔墨写我的成长经历? ——引出本文主题:忆念母亲
(5)再访旧居,合欢树终未得见,作者悟出“悲伤也成享受” ——合欢树象征意义:母亲
(6)为什么多次写到望着树影的小孩? ——合欢树象征意义:母爱,合家欢乐
具体教学过程:
导入: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颁奖典礼上,人们惊讶地发现有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获奖者。第二年,这位特别的作者又以另外一篇小说获得该项殊荣。他,就是史铁生,他自双腿瘫痪走上文学道路二十多年以来,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并多次获得各类文学创作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著名散文——《合欢树》。
第一部分:
(1)划分层次:(2分钟)
1、本文是一篇什么类型的散文?——回忆母亲 详:写了什么人? ——母亲
文中的母亲已经去世多年,所以应该是为了表达对她的? ——怀念、忆念、回忆之情 所以这是一篇忆念性的文章。
(2)分析1-3段(7分钟)
1、 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这篇文章,现在就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再次快速地浏览一
下文章的1-3自然段。
思考题:文中的母亲做了哪几件事?母亲的形象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注意圈划出关键字词) 概括:
母亲所做的事:1、作文竞赛自白文采 2、为治儿子残疾寻医问药 3、鼓励儿子写小说 4、照顾合欢树
详:十岁:作文竞赛
作者十岁的时候,作文比赛获奖。 当时母亲的反应怎么样?是夸奖他吗? ——不是
当时的母亲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自白自己的文采,可见当时的母亲是怎样的性格? 是活泼、自信的。
我们还可以看这一段的最后一句: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母亲还怎么样?
——爱美,热爱生活
是不是还很有生活情趣?有自己的生活呢?
当母亲向我夸耀她当年的荣誉的时候,我的反应怎么样? ——扫兴、故意笑 把母亲怎么样? ——气得够呛
这样的母亲是不是有点可爱、有点小孩子气,但是又充满了朝气的呢? 但是作者真的讨厌母亲吗? ——不是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作者不是真的讨厌母亲的?
——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 是的。
十岁时的母亲:年轻、聪明、好看、热爱生活
二十岁:残疾
详:二十岁,作者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青年来说,残疾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
面对儿子的残疾,母亲做了些什么?
——全副心思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 全副心思如何理解?
——母亲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帮我治病上,只想着儿子的病。
我们可以把“全副心思”圈划出来,我十岁时的母亲和我是其乐融融地享受着家庭生活,并且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可以为自己做蓝底百花的裙子。而当我遭受残疾的打击以后,母亲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副心思放在给我治病上,这时候的母亲还有属于自己的生活,为自己做裙子吗? ——没有。
我们可以看出母亲为了帮我治病是如何的竭尽全力,完全不顾及自己了。
这时候的母亲是怎样的形象,和第一段相比,还是年轻的吗?
——不是,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 我二十岁的时候,母亲应该也只是出于中年阶段,然而她的头上却早早点出现了白发,所以这一句十分形象地写出了母亲为了我的病挂心、操劳到了什么样的地步。
这时候的作者对于母亲的关怀与照顾采取的是什么样的态度?作者是怎么回答母亲的?
——“别浪费时间啦! 根本没用! ”
残疾给作者的打击如此之大,使作者不知道如何以对。一味沉浸在伤痛中的作者对于母亲全副心思帮我治病采取的是消极、逃避的态度。
而此时的母亲一边要为儿子寻医问药,一边还要鼓励儿子不能放弃,跟他说: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会知道没用?
注意这一句: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 母亲治疗儿子疾病的愿望是如此执着。
文中写到了一次事故,母亲的反应是怎样? ——惊惶了好几个月。
母亲对于我的受伤受到的惊吓比我还大。昼夜守着我。于是作者这样说,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他非疯了不可。
整整几个月出于惊惶状态。可见母亲受到的惊吓比我还大。
二十岁时的母亲:未老先衰,为我治病操劳不止,不言放弃
后来:鼓励我写小说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母亲和我说:那就好好写吧!这时的母亲和我十岁时相比,
已经不再说她自己了,已经放弃了自己小小的文学梦,而是把自己的梦想转移到了作者的身上。全副心思放在照顾作者身上。用作者小时候作文写得好来鼓励作者。
母亲为什么要鼓励作者写小说?
——是希望他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找到生活的目标。从而坚定地活下去。
鼓励、支持我,对我的理解。
关键词:顶着雨、冒了雪,抱了希望。
思考题:文章前三段有何作用?如果文章的主题是怀念母亲,为什么不以“我和母亲”为题?
——叙事为抒情做基础,铺垫后文,升华感情。
——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不会直抒胸臆,而是借物怀人。
照顾合欢树:
(3)对比作者和合欢树的遭际,有何相似之处?母亲为什么要精心照料合欢树?(第八段) 回忆
——引出合欢树的象征意义:我 1、合欢树的遭遇怎样?
偶然到来——生长阻滞——茂盛
对比我和合欢树的遭遇,寻找其相似之处: 分段阅读前六段
我、合欢树 母亲 偶然来到:出生的普通、渺小、卑微 爱怜收留 遭逢挫折:生命之路受阻,受到打击 怜悯不弃
重新振作:克服困难,重回生机 小心照料,满怀希望 成功 获奖、开花 劳累早逝 详:邻居们对母亲所种的合欢树的提及打开了我一直封闭的关于母亲的情感的闸门,以合欢树的成长历程作为载体,作者开始了关于母亲的回忆。 合欢树的成长经历是怎样的? 由来是什么?
——母亲在路边挖回来的。
请注意动词挖,我们可以圈划出来。 然后呢?合欢树的生长顺利吗? ——不是。 合欢树怎样?
——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
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是不是就对它弃之不顾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