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判断文体。问题当中并没有说明是新闻类,故考虑略读全文进行概括。 第二步,找出重点。文段首句提出观点“互联网时代的保护需要更为灵活包容的政策措施”,后文阐述了当前互联网时代侵犯的困境,从反面论证了“政策措施”的必要性,最后再次提出观点“这些都需要更为灵活包容的政策措施”,故文段重点就是保护需要政策措施。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网络保护形势严峻”对应现状和问题,非文段重点,文段强调的是需要政策支持,排除;
B项,未体现“立足网络特性”,无中生有,排除; C项,未体现“不破不立”,无中生有,排除;
D项,与文段提出的观点“这些都需要更为灵活包容的政策措施”对应,当选。因此答案为D。
4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意图推断。解题技巧:关联词分析法。
第一步,通读全文。文段首先介绍语言的作用和地位,接着阐述人们看重语言的原因,最后将文字与图像对比,论述人类和图像的关系。
第二步,找出重点。文段首先点明在人类艺术史中,人们更看重文本的语言,然后通过“但从历史的角度看”转折,重点论述“人类与图像的关系史”更长,且解读上更为复杂,即文段重点说明人们对图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是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当选;
B项,表述不明确,文段转折之后谈论的核心话题是“图像”,排除;
C项,“图像的复杂性导致视觉艺术作品难以被理解”,该因果关系无中生有,排除; D项,文段并没有把人类的视觉系统和语言系统的发展进行对比,故表述无中生有,排除。因此答案为A。
4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主旨概括。解题技巧:归纳概括法。
第一步,通读全文。文段中无明显的关联词,需要对文段的内容进行概括。文段首先对肯尼迪竞选获胜的原因进行分析,接下来论述竞选获胜之后带来的影响。
第二步,找出重点。美国总统大选中肯尼迪胜利的原因,一是电视媒体凸显肯尼迪的优势;二是美国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思变。大选结果带来的影响:在政治方面影响了民权运
动的发展;在科技社会福利等方面带来了创新性的革命。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只提及“媒体”的作用,表述片面,且“决定性”过于绝对,排除; B项只提及“民众心理”,表述片面,排除;
C项“美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高速发展的原因”,偏离文段中心,文段的主题词为“美国大选”,排除;
D项,是对文段重点内容的概括,与“大选结果带来的影响”呼应,当选。因此答案为D。 4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填空。解题技巧:归纳概括。 第一步,横线部分为文段首句,其作用是总领全文。
第二步,分析后文,句子在开头,要总领全文,后文内容对首句进行具体展开论述。后文先提到了研究对象为20世纪建筑材料,其保护技术与以往的古代传统工艺不同,所以需要研究不同的修复技术手段,接着通过马德里文件强调,需要在文化层面重视对20世纪建筑材料的保护,应该体现材料的原真性,不能因为新技术而受到一些不良影响。
第三步,分析选项。A项,“真实性与完整性”并不能概括后文提及的技术层面,表述片面,排除;B项,与后文马德里文件中强调的两个方面呼应,即均应该从技术层面和文化层面对20世纪建筑遗产进行保护;C项,文段谈论的是“20世纪的建筑遗产”,“20世纪遗产”扩大了概念,且文段并非强调是否在价值上具有同等性,而是强调20世纪建筑遗产与以往的建筑材料在修复技术手段方面的区别,表述错误,排除;D项,缺少文段谈论的主题词“20世纪的建筑遗产”,且只提到文化层面的意义,表述片面,排除。因此答案为B。
4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意图推断。解题技巧:关联词分析法。
第一步,通读全文。文段首先讲述了印度电影的问题,接着通过孟买的“宝莱坞”引出了印度电影变革的过程。
第二步,找出重点。文段开篇提及印度电影曾经的模式一成不变,过于类型化,转折“但”之后强调,印度电影现在在产量和质量上都有所提升和进步,接下来通过程度词“特别是”进一步强调,印度电影在“现实与虚幻间搭起一座桥梁”改变了以往的模式,尾句通过结论词“于是”指出模式改变之后给印度电影带来的发展。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最突出的特点”无中生有且过于绝对,排除;
B项,印度电影的量变和质变均是改变模式之后的结果,并非强调经历量变之后才达到
了质变,排除;
C项,是文段尾句的同义替换,文段尾句用“于是”表结论,指出模式改变之后给印度电影带来的发展,故文段重点强调印度电影改变了模式从而使其获得了新的发展;
D项,“市场喜好”文中并未提及,无中生有,排除。因此答案为C。 4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排序。解题技巧:确定首句和中项验证。
第一步,看选项,首项均不同,尾项AD相同,BC不同。我们优先对首句进行判断。 第二步,根据选项判断首句,通读所有句子,①②⑥⑤句均有成为首句的可能,不易判断。接着可从文段中找线索,④句提到“就像……的那样,城市海纳百川……”,此句作为举例,表达城市汇集了资源和人才,在举例之前应该是例子所支持的观点,观察选项,④之前是①或⑥,①提到了城市汇集了各方面的资源和活力,⑥提到城市代表了新生产方式的胜利,由此可知,①是④论证的观点,因此④之前绑定①,排除AD两项。
对比BC两项,③句提到“创新与创造”,⑤句提到“创新与大众创业史”,话题一致,可根据共同信息捆绑,排除C项,即可锁定正确答案为B项。对B项进行验证,逻辑通顺,当选。因此答案为B。
46.【答案】D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概率问题。由问题可知,要求全部来自第一科室的概率与全部来自第二科室的概率的倍数,关键是找到全部来自同一个科室的限制条件。
【解析】事件概率?满足的事件数。第一科室6人,第二科室3人,总共9人。当3
总事件数33C6C3人全部来自第一科室时,所求概率=3;当三人全部来自第二科室时,所求概率=3。故
C9C9333C6C3C6前者是后者的:3?3?3?20倍。因此答案为D。
C9C9C347.【答案】D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比例问题。由问题可知,要求三个部门总共评出优秀员工的数量,关键是找到优秀员工的总量与各个部门之间的等量关系,可使用方程法解决问题。
【解析】由题知丙部门优秀员工占三个部门总优秀员工数的:1??部门总优秀员工人数有x人,则有甲部门优秀员工比丙部门多x?因此答案为D。
124?。设三个3515134解得x?180。x?12,
1548.【答案】B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几何问题。由问题可知,要求x值的范围,关键是利用三角形的几何特性。
【解析】由条件“每个位置和它相邻的两个位置距离相等,和电视塔的距离也都相等”,可判定得出6个观测点构成一个正六边形,而电视塔刚好在六边形的中心。如下图所示:连接正六边形对角线,则构成6个正三角形,故ED与每相邻两个点的距离相等,为144米。因?ABC为45?,?ACB?90?,则?BAC?45?,即Δ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则
AC?BC?ED?144米。电视塔的高度=AC?CD?144?1.6?145.6米,在B项的范围内。因
此答案为B。
49.【答案】B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工程问题。由问题可知,要求追加订单的时间,关键是利用工作的时间与工作总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可使用方程法解决问题。
【解析】设供货商是在开始生产x天后追加的订单,此时甲乙共同完成的工作量=(250?x)?2?500x,此工作量即为供货商向乙工厂追加的工作量。又因乙工厂增开一条产量为200件/天的生产线,生产10整天后与甲工厂同时完成任务。则500x?200?10,解得x?4,即生产4天后追加的订单。因此答案为B。
50.【答案】C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工程问题。由问题可知,要求甲最后的工作状态,关键是利用甲乙两者工作效率与总量之间建立等量关系,可使用方程法解决问题。
【解析】可设书本共有x页,有工作量=效率×时间,可知在相同时间内,效率比等于
20%x50%x,化简可得:5?(x?420)?900,解得x?600页,故甲效?x?420450率∶乙效率=(50%×600)∶450=2∶3。设甲的效率为2,乙的效率为3,则乙全部完成所需
工作量的比值:时间为
600?200,此时甲完成了2×200=400,甲还剩600-400=200页。因此答案为C。 351.【答案】D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工程问题。由问题可知,要求工厂需要提高的工作效率,关键是找到工作量与工作总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可使用方程法解决问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