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生物必修三考前知识点背诵(老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5 17:20:4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生物必修三考前知识点背诵1.

1.体液包括: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包括: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 2、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渗透压的大小由溶液中微粒数决定,

细胞外液渗透压大小主要由:钠离子和氯离子决定;酸碱度主要由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调节; 意义:细胞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三种细胞外液的关系如何?组成成分主要区别是什么? 血浆中血浆蛋白含量比淋巴和组织液高,其它成分相似。 4.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和意义?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 生物体(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 神经元(神经细胞)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 ; 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 反射弧 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6.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 原因是:静息时细胞膜对 钾离子通透性大 ,造成钾离子外流 。 7.动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 原因是: 受刺激后细胞膜对 钠离子通透性增大 造成 钠离子内流 。

8.理论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 双向的 ,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 单向的 9.突触和突触小体的区别: 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构成;突触小体指神经末梢末端膨大形成的结构,含突触小泡、线粒体等

1

10.兴奋在神经纤维传导原理: 神经纤维受到适宜刺激后,膜内外电位发生变化,兴奋部位和两侧未兴奋部位产生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结果造成未兴奋部位电位发生改变,这样兴奋就从兴奋部位传到未兴奋部位。

1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原理: 当兴奋传递到突触小体,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释放神经递质(胞吐),神经递质通过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另一个神经元)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兴奋或抑制),这样,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

12.血糖的浓度、来源和去路分别有哪些: 0.8--1.2g/L。来源: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和脂肪等物质的转化。去路: 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转化为脂肪和某些氨基酸。

13.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功能: 促进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升高血糖。 14.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方式有哪些: 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15.激素调节的特点: 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16.下丘脑的功能有哪些: 含体温调节中枢,能调节体温;含水平衡调节中枢,能分泌抗利尿激素,调节水平衡;还能控制生物的节律;能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控制其他内分泌腺的分泌,是内分泌的枢纽;

17.免疫系统的组成包括: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细胞和B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和) 18.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 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

19.人体的三道防线包括: 第一道防线:皮肤和粘膜。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

20.体液免疫过程: 大多数病原体经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特有的

2

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和病原体结合,抑制病原体的繁殖和对人体细胞的黏附,还可以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21.细胞免疫过程: 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注意属于正常死亡,细胞凋亡)。暴露的病原体被吞噬、消灭。 22.举例说明什么是自身免疫病和过敏反应?

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是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如接触花粉引起的皮肤荨麻疹。

23.达尔文通过实验,对胚芽鞘向光性做出的假设是什么?

胚芽鞘尖端受到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是胚芽鞘向光弯曲。 24.什么是生长素的两重性?在生产上有何应用?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生产上提高移栽植物的成活率,培育无籽果实,避免因传粉问题而导致的蔬菜减产,用作除草剂杀死单子叶粮食作物中的双子叶杂草等。 25.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和脱落酸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种子的萌发和果实的发育; 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 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26.植物没有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调节植物生命活动是不是只有激素调节?

不是。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生长发育过程,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

27.什么是预实验?预实验有何意义?

3

预实验是在正式实验之前,用标准物质或只用少量样品进行实验,以便摸索出最佳的实验条件,为正式实验打下基础。也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免由于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28.种群的数量特征有哪些?各特征间的关系如何?:

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迁入率、迁出率和性别比例;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则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29.测量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哪些?调查的对象分别说什么?

样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标志重播法 和灯光诱捕法(趋光性昆虫)。样方法测量植物和活动能力弱的动物;标志重播法测量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30.种群的数量变化有哪些?增长、波动、下降甚至消亡

31.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有哪些?两种模型的条件分别是什么?研究种群增长模型的意义是什么?

J型增长和S型增长。前者是在理想条件下,后者是在自然界条件下。 保护珍贵动物及消灭害虫时,注意K值,即在保护(消灭)种群数量的同时还要扩大(减小)他们的环境容纳量、海洋捕捞量等控制在K/2左右,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

32.什么是环境容纳量?

在环境条件不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33.什么是种群密度?什么是丰富度?调查种群密度和丰富度的方法有哪些? 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的最基本特征;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叫丰富度;调查种群密度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灯光诱捕(趋光性昆虫)。调查丰富度方法:取样:取样器取样法。统计: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 34.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哪些?生物分布分别有何特点?

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有分层现象,水平结构呈镶嵌分布。有利于生物

4

搜索更多关于: 生物必修三考前知识点背诵(老师) 的文档
生物必修三考前知识点背诵(老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hvt58rnrh48fsd2ak7b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