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有关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有什么意义呢? 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在篇四:初中学生心
理健康教育讲座讲稿4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讲稿 ——叛逆期心理特点及其调适 各位同学: 下午好! 作为初二的学生,我们每个同学都进入了人生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你们最大的特点,就生理来说,生殖系统逐渐发育成熟,性意识开始萌发;就心理来说,则具有明显的叛逆心理。同时,这个时期,也是同学们感觉最困惑和最烦恼的时期。因此,针对同学们最容易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和不当行为的这一特殊时期,本着对你们每个学生一生负责的这样一个高度,我们学校给予高度重视。所以,学校特别委托我们政教处,利用今天下午的这段时间,
专门组织同学们来学习青春期的有关常识。 二、我校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1、打架。我们学校打架的例子很多,大家可以到教学楼前面黑板公告栏观看。我们学校每周都会在那里公布。如我校一位同学带本校的两位同学出去外面“送”给社会人员打,这是何等的恶劣! 打架的原因有:(1)有的学生想在新集体里显示自己,使别人注意他、敬佩他甚至服从他,出风头,炫耀武力,以“狂傲”为荣。(2)刺激性语言有:喊对方“这小子”、“你甭神”、“你找揍啊”甚至一些骂街语言等。常见刺激性动作有:指对方鼻子,拍对方脑袋,抓对方手腕等。往往因一句话、一个动作刺激,引发打架斗殴。(3)朋友义气。其主要原因就是江湖义气,小团体主义作祟。要讲友谊,反对江湖义气。(4)为异性打架。中学生气盛,不肯轻易吃亏,特别是在女朋友面前,更不愿意丢脸,他们往往会因为对方对女朋友说了一句不礼貌的话,做出了一个不雅的举动而丧失理智,大打出手,甚至聚众斗殴,以显示自己的本事,以至违法犯罪。 为什么有的学生明明知道打架斗殴是要倒霉的却偏偏又去打架?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存在着侥幸心理:“或许老师不会发觉”,“或许不会受处理”,于是头脑膨胀,忘乎所以。为什么因打架受到严厉处分的多数学生不再重犯?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有过“切肤之痛”,克服了侥幸心理,较多地考虑了行为后果。(1)因此大家要克服侥幸心理,“要使人不知,除非己不为。”(2)强调冷静。大家遇到矛盾时要保持头脑冷静,不能凭一时冲动。一旦发生争吵,并有激发趋势,不要急于辨明是非,先脱离接触,待心平气和以后再解决问题。(3)强调忍让。大家在发生争吵时要相互忍让,不要因小事争高低、论输赢,更不要针锋相对,以牙还牙;若是一方轻微的动起手脚,做到“打不还手”,尽快脱离接触,避免事态扩大。(4)强调友谊。
大家要明白,在一起同窗共读是一种缘分,同学之间的友谊 是非常纯真深厚的,现在你可能体会不深,但毕业后你会越来感受越深,你会因上学时
不团结同学而惭愧后悔。 2、讲脏话。
3、抽烟、嚼槟榔。 4、随意向他人借钱。 5、上网聊天等。 (2)大量浪费学习和休息的时间,以至于严重影响学习,成绩落后,甚至造成留级、退学;
今天我要讲的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1、我们怎么处理日渐麻烦的人际关系;2、青
春期我们的性心理特点及其应对方法。 首先,我们讲第一个问题:怎样处理日渐麻烦的人际交往问题。所谓人际交往就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接触,从而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在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称为人际关系。我们中学生的人际交往对象主要是三类:朋
友和同学、老师以及父母。
我们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主要有这样几点: 1、友谊占着十分重要和特殊的地位。朋友之间的情谊为友谊,它是建 立在理想、兴趣、爱好等一致和互相依恋基础上的一种感情关系。研究表面,儿童时期情感上最依恋的是父母,朋友则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感依恋便逐步有父母转向了朋友,并
日益得以确定和加强。有研究表明,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结交朋友最多是在中学时期。 2、小团体现象突出。由于空间上容易接近、年龄相当、品行相同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中学生都加入到非正式的小团体中。这些小团体一般由3-9人组成,其成员相互间有高度的
忠诚感,在行为方面也有很大的约束力。 3、师生关系有所削弱。中学生不再像小学生那样视老师为至高无上的权威,他们对老师
有了新的认识,并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对于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也有了更明确的看法。 4、易与父母产生隔阂。不少中学生都觉得与父母难以沟通,有话宁可与朋友讲,也不愿对父母说。无论在价值观念、交友方式、生活习惯,乃至着装打扮等方面,都容易与父母产
生摩擦,不断加剧与父母间的心理隔阂。 总之,由于自我意识、独立意识、自尊心都明显增强,中学生渴望人际交 往的同时,也容易出现闭锁、防御、自卑、“娇骄二气”等交往心理障碍,应该注意加以克服。
那么我们知道了自己的问题所在,到底该怎么与人交往呢?哪些人更受欢迎呢?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在一个群体中的人交往的形式可以分出这么几个类型:⑴小团体,指二三个或四五个交往甚密、义气相投的同学,且具有一定的排他性,指的就是不欢迎其他同学的参与,不大与其他同学接近。⑵人缘型,就是在班级中最受欢迎的人。⑶嫌弃型,就是班级中最不受欢迎的人。⑷首领,是指在一些活动中自然涌现出的能担负领导这些活动的同学。⑸孤独者,就是很少与他人来往,他人也很少与其交往的人。⑹互拒者,指相互怀有敌意或歧视的同学。 人缘型是班上的明星,令人羡慕。他们在班上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受到大家的重视和赞美,因而具有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应该说,内心里每个同学都希望自己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就是“得人缘”,但是不少同学对此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如有的人以为人缘就是会拉关系,有的视为哥儿们义气,还有的觉得是讨好卖乖,等等。其实,研究表明,人缘型的学生
之所以受同学欢迎,是由于他们有受人喜欢的个性品质: 1.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对人一视同仁,富有同情心; 2.热心班级体的活动,对工作非常认真和负责任; 3.待人真诚,乐于助人;
4.重视自己的独立性,且具有谦逊的品质; 5.有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 6.有审美的眼光和幽默感; 7.有动人的仪表。 可见,人缘不是刻意追求得来的,而是对一个人优良的个性品质的回报。 希望自己有好人缘的同学,不妨多从加强个人道德修养上面下功夫。 这是同学之间人际交往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下面是与老师该如何交往,毕竟学校是由老师和学生组成的,我们学习的过程中总是
有老师的参与,与老师相处如何,对学习好坏、校园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 多数同学都有这样的体会:与哪个老师关系比较融洽,喜欢上哪门课,哪门成绩就好;如果与哪个老师关系不和谐也会殃及那门课,这大概也是爱屋及乌的反映吧。学生的大部分
时间在学校里,就免不了和老师交往。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怎样和老师交往呢? 1.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老师把几乎是所有的知识无私的、毫无保 留的教给学生,而不图索取。如果他们希望得到什么回报的话,那就是希望看到学生们都能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在知识的高峰上越攀越远、长大后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人,除此之外,别无他求。学生要尊敬老师,见到老师礼貌地打声招呼。有句话说:师生如父子。上课认真听讲不破坏纪律,把老师留给的作业保质保量的完成。有些同学作业写得马虎、潦草,单是让老师辨认字迹都要费很多功夫,给老师增加了很多额外的工作量。经常这样,老师怎么会高兴、怎么会喜欢你呢?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如果你和别人说话,他爱理
不理,你会喜欢这个人吗?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是师生和谐相处的基本前提。 2.勤学好问,虚心求教。做学生时,经常说“这个老师不怎么样”“那个老师水平太低”??等长大了以后才知道这种看法和想法是多么的天真。就像作弊者从来都以为老师发现不了。其实,只要往讲台上一站,谁在下面干什么都一目了然。老师从他的年龄、学问、阅历上来说,在某门课上的水平肯定是高于学生的。所以,要向老师虚心求教。勤学好问不仅直接使学习受益,还会增多、加深和老师的交流,无形中就缩短了与老师的距离。每个老师都喜欢肯动脑筋和多问问题的学生。其实,向老师请教问题往往是师生交往的第一步。除班主任外,任课老师并没有多少时间和学生直接交往,常向老师请教学习上的问题会加深师生彼此的了解和感情。
3.正确对待老师的过失,委婉地向老师提意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会对没有缺点的人敬而远之。美国伟大的总统林肯也说过:没有缺点的人,优点也不会很多。其实。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零缺点的人存在。老师不是完美的,如果他有的观点不正确,或误解了某个同学,甚至有的老师“架子”比较大,或是太严厉,这都是有可能的。发现老师的不足要持理解态度,向老师提意见语气要婉转,时机要适当。如果老师冤枉了你,当面和老师顶撞起来,好吗?当然不好,这样不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恶化师生关系,暂时忍一忍,等大家都心平气和时再说。不管怎么说,老师是长者,作为学生,都应臵老师于长者的地位,照顾老师的自尊心和面子。 4.犯了错误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有的同学名知道自己错了,受到批评,即使心里已经知道自己不对,嘴上却死不认错,与老师闹得很僵。有的人则相反,受过一次批评后,就特别怕那个老师,担心他对自己有成见。这都是没有必要的。错了就错了,主动向老师承认,及时改正,老师一样会喜欢。老师不会因为哪个学生一次没完成作业,一次违反了纪律,就对学生下定论,说他是坏学生,就对他有成见。相信老师是会比较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 与老师关系融洽既可以促进学习的提高,又可以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会 使你一生受益无穷。相信你们都能做到这一点。 除了与老师的关系,这个年龄的孩子与家长的关系是个很大的问题。在许多孩子和家长之间,存在“代沟”。什么是“代沟”呢?指的是年轻的子女和父母在思想观念及价值观念上
存在的距离,并由此导致两代人之间的相互不理解,产生隔阂。 中学生与父母产生代沟的具体原因,从子女的角度说,有以下几个方面:⑴产生强烈的独立意识,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反对父母的关系和照顾。身体的迅速成长使中学生获得了力量和勇气,但并不能正确地评估自己的力量。父母认为你是孩子,还处于被保护阶段——他们根本没来得及接受你已经长大的事实;而你每天接受很多新鲜事物与信息,并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与父母已有的观念必然会碰撞出不和谐的音调来。⑵进入青春期,随着生理的发育,心理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喜欢关上门,自己写日记,听流行
歌曲,甚至干脆呆坐闲想,不再愿意主动和父母交流沟通,心理上产生闭锁性,既渴望被关注,又拒绝和父母说心理话。这些变化也会让父母不安。他们密切关注孩子的动向,生怕孩子发生“早恋”,常常悄悄溜进孩子的房间探究一下。⑶独生子女的不良习性到了青春期,变的尤为突出,如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本来就是在长辈的呵护中长大,不愿受束缚。随着
独立意识的萌发及增长,甚至连父母的正确批评都听不进去,代沟就产生了。 代沟的存在是客观的,但不是无可奈何的,其扩大会加深两代人的冲突,给家庭生活,甚至学校生活带来一些不和谐。作为年轻的一代,只要用心,只要努力,是可以把两代人的距离缩小到最小的程度,既有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有可以创造温馨的家庭气氛。试一试下面的建议:
1、对父母的态度要亲和,不采取偏激的行为方式。进入青年期的中学生对父母的崇拜、依赖、依恋、顺从减弱,这种心理特点称为“离巢”现象。孩子的骤然长大使父母一下子失落很多,心里也空落落的。所以我们要理解这种心情,对父母态度要亲和,即使自己不能接受的观点也不要顶撞、闹气,可以装作虚心聆听的样子,即使不能采用,听一下有没什么不好,至少可以给父母一点安慰。其实,他们何尝不知道孩子长大了,肯定有自己的想法,只是忍不住要说而已。父母对我们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我们有礼貌,态度亲和,他们就知足了。两代人的成长背景,决定了代沟永远不可能缩小到零,但是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把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2、要表现出一定的独立能力,让父母放心。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连手帕、袜子都不能洗,上学从来都要父母接送的,突然放学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篇五:2016中学生心理
健康教育演讲稿
2016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演讲稿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演讲稿 今年教师节,我收到了来自现在及以往的很多同学的问候,我很高兴,让我充分体验到为师的幸福。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09届的学生,他们今年参加高考,很多学生在给我祝福的同时带来了喜讯,有考上中国科技大学的,有同济大学的,还有华南理工的,让我分享了
他们的快乐。让我脑海中又浮现出09届九(1)班那群心态积极,始终充满阳光的同学们。 至今仍清楚记得09年的6月20,那是中考的第一天。当天早上六点多,我接到了一个学生家长的电话,她告诉我她的孩子昨天晚上发烧烧到40度了,今天早上她不能7:10分到校,她已经带她的孩子6点多就到了医院,现在在打针,如果情况好的话,他们8:30之前将小孩送到(9:00开考)。此时,我真不知该说什么,我只能说:没事的,身体要紧。带着不安,我等待着。8点30分,她来了。没等我开口,她远远地就跟我打起了招呼,老师,等急了吧,刚才小睡了一会,现在精神好多了。看到她那张从容的脸庞,我心中的一块石头落
地了,她没让我失望,她凭借自己积极、乐观的心态取得了中考700多分的好成绩。 08年我任教毕业班,当时,我的女儿即将出生,既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同时自己还要准备参加招调考试,面对多方面的压力,曾经一度的让我觉得难以呼吸,每天下班之后,我都是拖着疲惫的脚步回到家里,饭也不想吃,话也不想说。可每每这样,在第二天早晨,我都会对着前面的镜子,给自己一个笑脸,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今天是个美好的日子。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给我带来好心情、好状态、好运气!这几年来我一直记着这句话,它使我对每一天都充满美好的向往,用积极的心态去处理各种复杂的事情。这个难忘的经历,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在这个世界上,真正能够把握我们心灵的,只有自己;健康、快乐、成功、幸福与否,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我们是否具有积极的心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