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地形 岩石 土质疏松,易水土流失,进而影响河流的含沙量,并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 地壳表层的岩石圈经过风化作用成为风化壳,即成土母质 (4)生物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 以农业发展为例,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地形、土壤、灌溉水源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影响。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些新功能。 功能 生产功能 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的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形成 过程 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 平衡功能 各自然地理环境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自然地理环境拥有的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功能 二氧化碳的平衡作用: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 氧气的平衡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
命题视角一 针对某一地理要素,研究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019·深圳模拟)某研究小组5~9月选取祁连山南坡同一植被类型的四块不同样地,研究同一植被类型生长季地上生物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地上生物量的大小与前几个月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有关。下图示意四块样地灌丛草甸地上生物量的时空变化。据此完成1~2题。
概念 性质
1.祁连山南坡灌丛草甸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 A.所在自然带不同 C.水热状况不同
B.海拔不同 D.地处坡向不同
2.乌鞘岭与野牛沟最大生物量出现的月份存在差异,下列自然原因可能正确的是( ) A.乌鞘岭距海近,7月累计水分最足 B.野牛沟纬度低,9月累计热量最足 C.乌鞘岭在7~9月的气候条件最好 D.野牛沟在7~9月的气候条件最好
1.C 2.D [第1题,植被的生长状况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因而祁连山南坡灌丛草甸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变化主要是由气候条件(水热状况)不同造成的;研究地都位于祁连山南坡,植被类型相同,所处的自然带也相同。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野牛沟在7~9月的生物量最大,说明此时段气候条件最好;乌鞘岭在7~8月的生物量最大,气候条件最好。]
命题视角二 研究某特殊区域,分析环境要素间的关系
某群岛面积12 200 km,由数百个小岛组成。岛上植被低矮、浓密,无天然树木生长,鸟类丰富。读图,完成3~4题。
2
3.群岛上无天然树木生长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阴凉多风的气候 C.单一的地形
4.群岛上鸟类丰富得益于( ) A.靠近大陆的位置 C.缺少大型食肉动物
B.流经沿岸的洋流 D.受人类活动影响弱 B.过早与大陆分离 D.火山不断喷发
3.A 4.B [第3题,读图可知,该群岛位于南半球西风带内,常年受西北风影响,且受西风漂流影响,阴凉多风,不利于树木生长。第4题,群岛四面环海,受沿岸洋流影响,饵料充足,鱼类资源丰富,适合鸟类生存;是否靠近大陆和是否有大型食肉动物对鸟类生存影响不大;根据题目信息不能判断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强弱。]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
(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解析] 第(1)题,观察堪察加半岛的地形特点,大致呈南北向的山脉贯穿半岛,地形以山地为主,南北向的山脉阻挡来自海洋的夏季风,使半岛东侧多雨,西侧少雨。山地海拔高,相对高度大,气候的垂直差异显著。第(2)题,纬度高、气温低,植物生长缓慢且数量少,相应地,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都较少;山地多,地形复杂,适宜野生动物生存的空间小;纬度高,且受冬季风影响大,冬季寒冷漫长,也不利于野生动物越冬。
[答案] (1)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
(2)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与意义
[例2] (2019·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
?
?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3)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 (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 [思维流程]
?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北移,使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中分离出来 信息提取 ?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 ?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大陆冰川消退后,补给类型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 ?图中显示了地中海、黑海、里海的地理位置及周围地理事物分布 教材板块的碰撞挤压,使山脉隆起,进一步改变了区域的气候、水文、地貌等地理寻因 事物,影响了区域地理环境的发展 (1)由信息?可知,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北移,使里海从地中海中分离出来,结合信息?可以看出,板块运动导致了山脉隆起,使里海流域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同时山脉隆起也阻挡了海洋气流进入,使气候变干 综合(2)由信息?可知,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此时大陆冰川开始融化,大量进判断 入里海,使其补给量大于蒸发量 (3)由信息?可知,气候进一步转暖后,大陆冰川大幅消退,此时里海的水源补给由冰雪融水补给改为河流水补给且此时蒸发加剧,导致盐度升高 (4)由信息?和信息?,可推知板块运动是其演化的必要条件 [尝试解答] (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2)气温仍较低,湖面蒸发弱;受冰雪融水补给;补给大于蒸发。
(3)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地处内陆,蒸发强烈,导致盐度升高。
(4)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1.要素分析法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因 (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
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一般由地貌和气候(特别是气候)决定并体现,如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和青藏地区高寒的特征。
第一步,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确定气候类型和特征。 第二步,概括出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
第三步,与环境总体特征相联系,逐一分析其他要素的特征。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的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关系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