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上课的具体要求: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表达清晰5、组织严密6、气氛热烈 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2. 启发性原则3. 巩固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7.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8.量力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贯彻的要求: 1. 要正确运用直观教具和手段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相结合 3.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启发性原则:
涵义——启发性原则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性原则贯彻的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
巩固性原则:
涵义——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获取新知识和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巩固性原则贯彻的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循序渐进原则:
涵义——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的复杂关系而提出的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要求——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因材施教原则:
涵义——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教学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进又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地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个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问题而提出的。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1.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2.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涵义——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要求——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材料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涵义——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又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贯彻理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的要求——1.要确保教学的科学性2.要深入发掘教材和教学情境中蕴含的教育性因素,自觉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3.要把这些教育性因素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4.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
量力性原则:
涵义——又叫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这一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贯彻量力性原则的要求——1.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
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演示法5.参观法6.练习法7.自觉指导法8.实验法9.实习法10.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11.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有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 优点——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进程,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 区分“注入式”教学与讲授法——1.注入式也叫“填鸭式”或“满堂灌”,是指教师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考虑学生的积极性和接受能力,把学生看成消极被动的客体,向学生灌输知识,要求死记硬背2.讲授法分为“注入式”讲授和“启发式”讲授两种。由于讲授法是一种单向的思想交流,不易发挥学生的积极和主动性,容易形成“注入式”教学。但正确运用讲授法同样可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讲授法的要求——1.讲授法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要尽可能的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发生联系。既要突出重点、难点,又要系统、全面;既要使学生获得可靠知识,又要在思想有上提高2.注意启发。在讲授中善于提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使他们的认识活动积极开展,自觉地领悟知识。3.讲究语言艺术。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清晰、准确、简练,条理清楚、通俗易懂,讲授的音量、语速适度,语调要抑扬顿挫,以姿势助说话,提高语言的感染力。4.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 谈话法: 也要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供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优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
区分“启发式”教学与谈话法——1.谈话法并不等同于“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是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谈话法的特点是老师问,学生答,因此容易形成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但简单机械地运用谈话法,同样会使谈话法流于形式,而失去“启发”的功效
谈话法的基本要求——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3.要善于启发诱导4.要做好归纳、小结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讨论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优点——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谈空说有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
讨论法的基本要求——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2.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3.做好讨论小结 演示法:
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现代化视听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演示法的基本要求——1.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2.注意持续性和引导性3.通过演示使所有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4.尽量排除次要因素或减小次要因素的影响,以使目的明确,现象明显 参观法:
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被我进行实地观察、研究,从而在实际中获得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方法
参观法的基本要求——1.做好参观的准备2.指导参观的进行3.总结参观的收获
练习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练习法的基本要求——1.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2.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3.严格要求 自学指导法:
都是指导学生通过自觉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自学指导法的要求——1.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2.教给学生自觉的方法3.加强评价和辅导4.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自学心得 实验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的基本依据:1.教学任务2.教学内容3.学生年龄特征
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1. 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而积培养人才 2.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 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4. 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1. 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2.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教学面向的是全班同学,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4.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实施素质教育—我国当前教学改革主题:
1. 面向结果与面向过程并重2.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3.教师指导与学会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学习并重4.一般能力培养与创造品质形成并重
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重心: 课程形式的发展,将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1.有效地实现必修课、选修课和课外活动的结合2.提高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和问题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3.强化隐性课程对显示课程的积极作用 课程内容更新上应注意两点——1.协调好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课程和职业课程之间的关系2.协调好内容要求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第四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
感觉——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象,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刺激感觉能力,也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 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现象 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现象。 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注意——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如果只有有意注意,长时间工作会使人疲劳,注意就容易分散,工作也难以进行下去;如要只有无意注意,稍遇困难或干扰,注意就容易分散,同样也不能做好工和。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常常交替发生,一些简单的不重要的活动只需要无意注意,而对于复杂的重要活动则必须要有意注意参与 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过去的现象。
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
注意的转移——不同于注意的分散,转移是根据任务的要求,主动进行的,分散则离开了当前的任务。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头脑中的反映,也可以说是人脑以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
遗忘——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消退说、干扰说、压抑说、提取失败说(信息加工观点)。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 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的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4.功能固着5.原型启发6.动机的强度。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定势——即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定势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在解决相似或相、定势有助于人对问题的适应,从而能提高反应和解题的速度。对于变化的情境或问题,定势常具有消极作用,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动机不足或过强都会影响学习效率。1.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中等偏低的动机强度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2.在学习中等强度的问题时,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倒U型曲线关系3.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线性的关系,动机强弃越高,学习效率越佳。 学习动机的理论:
行为强化理论——巴浦洛夫、斯金纳
需要层次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人具有五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些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成一个层级,较低级的需要达到满足后,出现高级需要,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会影响高级需要的产生和满足。人本主义学派认为学习是人因有能量的自我实现过程。
成就动机理论——个体成就动机、麦克里兰、阿特金森。高成就动机者有追求成功的倾向,往往选择有50%成功机率的任务。避免失败者往往会选择最简单或最难的任务
成败归因理论:韦纳,行为结果的归因
理论价值与实际作用:1、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2、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3、有助于从特定的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
习得性无助:一个总是把失几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 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指人们对自己的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学习动机的培养:
1. 学习动机的培养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2. 设置具体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方法。 3. 设置榜样 。4. 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 5. 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6. 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帄3、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5、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学习迁移对新知识、新技能原学习作用: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学习迁移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如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来划分,可以把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其中正迁移对学习起促进的积极作用,负迁移对学习起干扰、阻碍的消极作用。
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一、关注知识经验,完善认知结构,二、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三、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相关推荐: